基于民族技艺活化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创新路径刍探

2021-03-31 00:26
居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活化技艺

刘 畅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1 民族技艺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内在关联

民族技艺是少数民族在漫长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技艺、手艺,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反应着本民族人民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意识,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技艺不再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导致很多传统的民族技艺面临流失乃至失传的困境。为此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在各层面推动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推进课程改革,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作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广泛开设特色民族传统技艺课程,或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民族传统技艺,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展开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同属文化艺术领域的现代艺术设计是传承与活化民族技艺的重要手段和渠道,本文拟通过梳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在融入民族技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阻碍,深入研究基于民族技艺活化的专业课程创新路径。

2 民族技艺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困境

2.1 传承的重复性和表面性

传承的重复性是指内容和形式上存在重复。以广西为例,民族传统技艺包括了服饰、织锦、建筑、陶艺、雕刻、编织等,但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选择了知名度较大的壮锦、壮族服饰作为传承内容,单一的内容难以形成特色课程,其他的民族技艺也没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1]。传承的表面性是指部分院校的传承工作流于表面。民族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密不可分,但这些民族技艺属于边缘化教学内容,只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民族图案元素或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没有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的融合,建立民族技艺传承专业课程体系。

2.2 技艺传承创新的简单化

民族技艺传承创新的简单化指的是部分院校在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积淀浅薄、创造性思维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的情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需要的不只是传承,更需要通过创新来进行活化,结合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现代的审美理念,才能提高自身的转化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譬如某学校传承三江侗族织锦技艺,由于学生自身的民族文化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在进行设计创作的时候缺乏对该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技艺特点的掌握作为支撑,只是将一些民族元素和设计作品简单的结合,无法进行创新和升华。

2.3 缺乏技艺专业师资队伍

缺乏专业的民族传统技艺师资队伍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引进民族技艺传承人,成立大师工作室,但这种模式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未能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的传授模式,仍受到低效率的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方式、以及技艺传承人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限制,新型的现代学徒制还需进一步摸索。校内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和设计能力强,但是缺乏相应的民族技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经验,不能结合专业深入的传授教学。

3 基于民族技艺活化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

3.1 将民族技艺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将民族技艺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应的课程模块,构建鲜明的民族特色课程体系。如在第一课堂中,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认知课程,在专业设计课程模块中将民族技艺实践与创新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在选修课模块中开设不同的民族技艺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民族技艺的机会[2]。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在行业认知、创意图案课程中贯穿民族文化的讲授,让学生对区域不同民族的历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所了解。在包装设计实训课程中,将织锦、服饰、工艺品等传统技艺的纹样与造型应用在包装的视觉设计和盒型结构中。在H5广告设计课程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民族文化节日活动进行设计推广,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花山节等。在第二课堂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邀请不同的民族技艺传承人开讲座,开展民族技艺体验活动、比赛。各个模块之间承上启下,相互影响渗透,系统化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

3.2 依据专业教学内容选取民族技艺

首先,民族技艺的选择要与地方民族文化相结合。以广西为例,如广西隆安的“那文化”、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学生既相对熟悉本区域的民族文化,教学的内容、素材也易于收集,参观实践学习的场所也易于实现。其次,民族技艺的选择要与专业性质相结合,比如壮锦技艺、苗族服饰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有关,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坭兴陶烧制技艺、编织技艺与工艺美术设计专业有关,等等。再次,民族技艺的选择要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相结合,民族地区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往往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活化民族传统技艺即是发展地方经济,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壮锦产业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与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合作,通过整合当地壮锦资源,创新设计各种现代服饰、文创产品,产品面世后市场反应良好并远销国外。

3.3 “大师+教师”双导师教学模式

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建立了大师工作室,以技艺传承、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路径打造新型的现代学徒制。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技艺大师难以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而校内专业教师则缺乏民族技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行“大师+教师”双导师教学模式,能够相辅相成,通过共同制定教学方案,较好的将民族传统技艺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相衔接。大师工作室主要承担推广民族文化、传授民族技艺、创新技艺技术等工作,校内专业老师则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将民族技艺创新转化为创意产品[3,4]。一方面促进了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使得校内教师和学生都积累了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增强了专业教师和大师之间的交流,能够提升专业教师的民族传统技艺理论知识和技艺技能,使教师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转化。

3.4 项目化教学+创新工作室

民族技艺“活化”,是指民族传统技艺在当今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场景和文化语境成为死文化,我们要赋予这些技艺新的用途和文化价值,使其服务于现代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创新民族传统技艺人才阵地的职业院校,要立足本地特色和市场需求,结合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将企业项目带到课程教学当中,通过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对市场的敏锐度,让学生提前接受市场的检验。此外,建立创新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成立不同的研发设计小组,在传承文化内涵和技术工艺基础下,将传统的民族技艺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相结合,融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需求,结合现代先进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创新创造,实现民族传统技艺向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转化,让民族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新的生命,解决民族传统技艺传承缺失问题的同时为其提供了活的源泉。

综上所述,要将民族技艺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并传承活化,需要建立进行全面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艺术设计专业活化民族技艺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活化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