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脐对原发性痛经志愿者IRRTM 和MBPU 的影响

2021-04-01 13:51许金森冯晓星吴国土张素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任脉关元脐部

许金森,冯晓星,吴国土,张素芳,罗 来

(1.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经络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2.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3;3.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4.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2017 级硕士研究生,福建 福州 350108)

循经感传、“气至病所”与针灸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但其效应规律尚未完全明确。我们曾经应用红外热成像系统对健康志愿者自然状态下任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以及艾灸脐部对任脉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影响进行系统观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1-5]。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原发性痛经志愿者为研究切入点,观察艾灸脐部(神阙穴)对原发性痛经志愿者任脉循行线上IRRTM 和MBPU 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 年7 月—2018 年10 月原发性痛经志愿者20 例,均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年龄20~30 岁,平均年龄22.25 岁,平均病程5.275 年。符合《中医妇科学》[6]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志愿者纳入研究。本研究通过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临床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所有实验均在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生理三级实验室内完成。

1.2 试验仪器

红外热像仪:使用日本NEC 公司生产的Thermo Tracer TH 9100 型红外热像仪,其检测温度范围为-20 ℃~100 ℃,一般设定在32.1~42.8 ℃之间,最小温度分辨率为0.02 ℃,检测精确度为±2%。适当调整采样水平,即可显示出体表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测试结果输入计算机保存,并进行二次处理。

激光散斑血流仪:英国摩尔公司制造,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Full-Field Laser Perfusion Imager-2,FLPI-2)利用散斑成像原理可同时获得皮肤表面血流图、灰度图和彩色图,分析前臂不同区域微循环血流量变化。其性能参数为:波长785 nm,扫描面积15 cm×20 cm,图像分辨率752×580 像素,采集速度25 帧/s。数据通过配套软件Moor-FLPI-2 Review V 4.0 进行数据显示和二次处理。

加热仪器:使用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型号:KI601-S),该仪器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局部温度提升至45 ℃,可根据受试者的感受进行调节,达到类似于艾灸的作用。

1.3 测试部位

加热部位:脐部(神阙);观察部位:任脉的IRRTM 和关元穴区MBPU。

1.4 测试方法

实验室室温保持在(28±1)℃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60%。受试者进入实验室后裸露上半身,静坐20~30 min 以适应室内环境。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保持安静,避免受到其他刺激。测试前,首先开机预热20 min,使仪器稳定。任脉的IRRTM 检测:红外热像仪先拍摄脐部加热前任脉红外热像图1~3 幅作为基础图像,然后运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型号:KI601-S)对原发性痛经志愿者在非月经期进行灸脐加热,记录加热30 min 和停止加热后10 min 时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任脉的MBPU 检测:激光散斑血流仪先记录脐部加热前任脉的MBPU 作为基础值,然后运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型号:KI601-S)对原发性痛经志愿者在非月经期进行灸脐加热,记录加热30 min 和停止加热后10 min 时任脉MBPU。2 个实验分别在不同的实验日,相隔时间4 d 以上,以免互相干扰。

1.5 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对任脉IRRTM 的影响

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前,大部分受试者任脉线上基本上看不到完整的IRRTM,IRRTM 以散片状存在,边界模糊不清,断断续续,基本连不成线(见图1A)。在此基础上,应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脐部局部温度控制在42~43 ℃之间,以受试者感觉有明显的热感但不烫伤为度。

图中的1、2、3 分别是任脉膻中、中脘和关元所在位置,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脐部加热时间的延长,皮温以神阙穴为中心沿着任脉方向向上向下2 个方向扩散,且皮温向上扩散的速度和距离大于向下,逐渐形成边界相对清晰的任脉IRRTM,30 min 后达到任脉全程(见图1B)。

图1 艾灸前及艾灸30 min 后任脉IRRTM 的比较

2.2 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对任脉关元穴区MBPU 的影响

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对任脉MBPU 的影响与IRRTM 的影响有所不同,由于IRRTM 对温度较为敏感,传导速度较快,因此,灸脐30 min后,皮温沿经脉扩散基本到达膻中穴以上;而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30 min 后,任脉线上的MBPU升高,但除靠近加热处的关元穴区MBPU 与灸脐前比有明显的变化外(P<0.01),中脘和膻中穴处的MBPU 与灸脐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图2 和表1。

3 讨论

图2 艾灸前及艾灸30 min 后任脉MBPU 的表现

表1 灸脐前后各部位MBPU 的变化 (PU,)

表1 灸脐前后各部位MBPU 的变化 (PU,)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

“经络的实质”仍是经络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激烈碰撞中多种观点纷呈,如能量流运行轨迹说、321 集成理论、正负离子富集群等[7-9],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定论。对经络腧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腧穴的形态结构与理化微环境、生物物理特性与腧穴耐受等方面。针灸经络实验研究中,脑功能成像技术、活体动物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10-12]。石墨烯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技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微机械剥离法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因此共同获得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强度、柔韧度、导电导热等特性,它是目前为止导热系数最高的材料,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所以它被大量运用在全新的采暖等行业,并被广泛运用各个领域[13-14]。本研究利用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用之于脐部加热,取得了良好的艾灸治疗效果。

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即“神阙”穴,是任脉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聚,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时,由于脐部具有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等特点,可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祛邪治病之功效。本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采用物理学的手段,以更为先进、可靠的仪器,对原发性痛经志愿者任脉未能显示或显示不全IRRTM 的经脉线给予加热诱发,并对其MBPU 进行观察,获得了一系列确实可靠的实验数据,为灸脐激发循经感传、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了实验依据。

我们以往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健康受试者任脉线上的穴位点或非穴位点加热都可以显著提高IRRTM 的出现率,还可使已有的红外辐射轨迹距离增长,变得更加连续、规整,而非经非穴则不容易诱发明显的IRRTM。所有能诱发出IRRTM 的受试者,加热后,任脉线上IRRTM 的皮温高于两侧皮肤的温度,形成高温带。有些受试者出现自加热点出发沿任脉走向的高温带,有些则可以诱发出由加热点出发沿任脉双向扩散的高温带,停止加热任脉线上的IRRTM 轨迹整体逐渐淡化,直至与经脉线周围温度一致而消失[15-16]。对原发性痛经志愿者应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加热脐部所形成的任脉IRRTM 状况与健康志愿者的表现相类似,但诱发出任脉的IRRTM 长度短,沿经扩散的速度也比较缓慢,可能与疾病状态下任脉气血不通有关。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行气血而通阴阳,与人体微循环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微循环属于循环系统中较为细小的分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代谢以及信息、能量的传递[17-18]。我国学者对微循环与经络的关系展开了多方面研究,认为经络的实质表现为皮肤内部呈现有序态的微血管网络,针灸穴位存在着微循环集中聚集或集中开放的区域[19],微循环与经络存在密切的联系[20]。本研究结果表明灸脐30 min 后任脉线上关元、中脘和膻中的IRRTM 均明显升高,而中脘和膻中穴处的MBPU 升高不明显,仅任脉关元穴区MBPU 明显升高,表明灸脐对任脉线上MBPU 的影响滞后于IRRTM,也表明灸脐对温度更为敏感,为艾灸治疗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任脉关元脐部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理念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及对脐带脱落的影响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恢复期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