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核桃基地标准化建设技术集成

2021-04-01 12:12刘化朝
种子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标准化建设基地技术

刘化朝

摘    要:针对山地核桃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出了基地选择、基地规划设计、山地水土保持、基地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为山区群众开展核桃标准化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解决了山地核桃标准化基地建设技术难题。

关键词:山地核桃;基地;标准化建设;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3-002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664.1       文献标志码: B

1   基地选择

山区建设核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基地的气候条件符合计划发展的核桃品种生长发育要求;二是选择背风向阳的山丘缓坡地、平地及排水良好的沟坪地;三是排灌方便,基地选址要有灌溉水源、排灌系统畅通;四是土、水、气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要求。根据山地地形、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将山地分为山麓地带、低位山带、中位山带、高位山带4种。

山麓地带:坡度较缓、交通方便、光照充足、空气流畅、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适合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生长,可适當采用果粮间作的形式建设基地。

低位山带和中位山带:地形坡度较大,侵蚀沟逐渐增多,地形的切割性也逐渐复杂,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水土保持方面投资多,应选择阳坡、土层厚度1 m以上、肥力较高的缓坡地带建园。

高位山带:地表切割性更大,土地利用面积小,土壤含石量高,土层薄、肥力低,交通灌溉更加困难,不宜发展核桃生产。

2   基地规划设计

2.1   遵循原则

山区地带核桃基地建设规划,应按照基地建设发展方向、建设规模、建设档次,立足当地立地条件和自身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考量,统筹规划;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优良品种,按照品种特性确定栽植模式;要充分考虑能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排灌系统设计,注意栽培前的土壤改良,创造核桃生长的良好条件;要注重效益开发,充分利用果粮、果药、果肥、果菜等间作的早期效能,实现基地养基地的目标。

2.2   步骤

一是基地调查。搞好社会情况、种植生长情况、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利条件的综合调查。社会情况主要包括区域人口、劳力、经济、技术力量、运输、产品比价、农业区域化等;核桃树生长情况包括核桃主要树种、品种、面积、产量,核桃栽培历史及当地的果树布局;气候条件主要包括年积温、极低极高气温、生长期积温、无霜期、年降水量及其分布等。二是绘制规划图。测算基地数量面积,绘制出基地表形规划图,指导基地规模设计和发展。三是核桃基地栽培方式及设计内容。目前核桃的栽培方式可分为园片式、间作式、区域式3种,即作业区的划分:作业区为核桃园的基本生产单位,其面积大小、地块方向都要与当地的立地条件和土壤结构及区域小气候相适应,并与基地园区内道路建设、水利设施配套工程及水土保持工作规划设计相融合配套。防护林的设置: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土壤冲刷,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尽量利用分水岭及沟边栽植。道路建设规划:为保证基地内所有物资运转方便,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宽度不同的生产路,一般中型和大型核桃基地由主路、支路和作业道路3级道路组成。排灌系统的设置:排灌系统是加强核桃基地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可结合水土保持修水库、开塘堰、挖涝地,尽量保蓄雨水,以供应核桃苗生长需求。品种配置:核桃基地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选择栽植优良品种,通过引进,优选品质好、产量高、适应能力强的品种,对于保证基地的高效、稳产、高产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栽植方式:应依据当地条件、栽培品种和管理水平等综合确定。一般栽植在土层深厚、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树冠较大,株行距可采用6 m×8 m或8 m×9 m;以种植间作物型地区,可采用株行距为6 m×12 m或7 m×14 m;山地栽植以梯田面宽度为准;各地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本地发展的栽植模式。

3   生长环境及立地条件选择

3.1   海拔

北方核桃品种栽培地多在海拔1 000 m以下,以200~1 000 m为最适宜海拔。

3.2   地形

坡地以阳坡、半阳坡为好,适合坡度为10°以下,不要超过25°。坡度再大时,应筑等高水保窄梯田。沟坪地、山洼地,两面或三面环山的中间平地,土层较厚,水分和防风条件都较好。

3.3   土壤要求

核桃根系发达,属深根性树种,根系垂直向下生长长度能达到1 m以上。核桃早熟新品种的果实、丰产性强,如果土层较薄,易形成“小老树”,特别是丰辉等生长势较弱的品种,往往因土层单薄,使树体营养不良,而造成整株枯枝而死。疏松、保水、透气的良性中壤和沙壤土,土层较厚,排水良好;黏重土壤经改良后才能栽培良种。土壤pH值在7.0~7.5为最适宜。若在青石山区含钙丰富的微碱性土壤栽植核桃,坚果品质好。据研究表明,氮肥可以增加产量,磷、钾肥既能增产又能提升品质和口感。如果氮肥施用过多,会造成树体旺长、营养生长过盛,延迟果实成熟采收和新梢停长时间,造成冬季枝条抽干。提倡施用腐熟后的农家肥和生物菌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提升果实品质。

3.4   气温和光照

核桃最适宜的平均气温为10~18 ℃,极端最高温度为38 ℃,最低温度为-24 ℃。香玲、丰辉、鲁光等新品种栽植在我国北方常发生晚霜危害的地区,应注意幼树及花果受晚霜为害。核桃是喜光树种,年日照时长须达到2 000 h以上,方可满足树体正常生长发育;低于1 000 h,会造成树体枝条和果实发育不良。

3.5   水分

核桃不同种群和品种对降水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差异,早实性核桃适应的降水量不得低于600 mm,否则容易产生病害。土壤干旱缺水,会造成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会致使整株死亡。如果遇到降水过于集中且降水量大的情况,易造成果园积水严重、土壤通气不良、根系呼吸困难,出现大面积死树现象。秋季雨水过多,会造成青皮早裂,坚果变褐,影响果实外观,使商品性降低。一般核桃园地下水位应在地表2 m以下。所以,完善山地核桃园水土保持工程配套建设尤为重要。

4   水土保持

山区核桃园需利用多种形式解决山地缺水的局面,目前,风力提水、高分子吸水剂等先进技术在基地开发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水源匮乏地区,需沿用积雪代水、收集自然降水、中耕保墒等蓄水保墒。利用挖鱼鳞坑,建设小拱坝、蓄水池,也可有效解决缺水问题。

山地坡度造成核桃园水土大量流失,致使有机质变少、肥力下降,核桃根系外露,树势减弱,产量下降。山地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有修梯田、撩壕、鱼鳞坑等,造林、种草、沟头防护和合理间作也是很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1)梯田是山地核桃园最好的水土保持工程,主要由田面、田埂、梯壁、排水沟构件组成。田埂种植紫穗槐、沙打旺等绿肥作物,可保持水土,增加肥源;用石头、草皮垒砌田埂和梯壁,可防止雨水冲毁梯田设施。

(2)撩壕对于不具备整理成梯田模式的山岭坡地核桃园,可挖成登高撩壕,将核桃栽于壕的外侧,既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也可增加坡面的土地利用面积。为保证保水蓄水效果,沟内每隔3~5 m做一小横坝,水少时可全部留存在沟内,水多时可溢出小坝,顺沟缓流,排出沟外。

(3)鱼鳞坑不适宜在坡度较陡的梯田地带开挖,建议采用等高线定出栽植点,以此点为中心,修成外高内低的半圆形土坑,坑内栽树,随树根的生长,应逐年向外扩大鱼鳞坑。

5   土壤改良技术

5.1   深翻果园

通过深翻果园,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透气性,增加果园熟土层厚度,给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促使根系向纵深伸展,根类、根量均显著增加,同时还能破坏害虫越冬场所。

果园深翻一年四季皆可进行,但最好是结合当年果园旱涝实际情况和土壤施肥需求进行操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秋季果园深翻时间一般在果實采收后,也可以结合秋施基肥进行。此时恰逢根系秋季生长高峰期,利于根系伤口愈合,不影响新根生长,因此秋季是核桃园深翻较好的时间。冬季深翻在入冬后至土壤封冻前皆可操作,注意及时盖土,防止根系产生冻害。如果土壤墒情不好,果园应当灌溉封冻水,使土壤下沉,防止冷风冻根。深翻的深度一般要求达到80~100 cm。

5.2   果园生草

果园生草是现代化果园推行的土壤管理模式,果园生草多采用行间生草,果树行距6 m的,在行间可种草3行,草行距为40 cm,播种时期在春季土地解冻后,地温在5 ℃以上,秋季播种时期在8月中、下旬进行。播种前应浇水(或下雨后),使土壤条件墒情良好,杂草锄净,开始播种,条播用籽量为0.5 kg/667 m2左右。每年对生草刈割2~3次,覆盖于树盘。果园生草类一般为豆科类,如白三叶、紫花苜蓿、百脉根、紫云英、绿豆、黑豆、沙打旺、毛叶苕子等。一般一个果园播种一种牧草,也可与禾本科、豆科草混种,具体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优势草种。

5.3   果园覆草

在树冠下或稍远处覆以杂草、秸秆等。覆盖时期与覆盖目的有关,为了防旱,则在旱季来临前覆盖,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对于较长的秸秆,如玉米秸秆,要压碎后再使用,也可覆盖地膜。核桃园覆盖是土壤管理的一项技术,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5.4   果园间作

合理间作既可充分利用光能,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如间作大豆,除收获豆实外,遗留在土壤中的根、叶,可增加有机质约17 kg/667 m2。利用间作物覆盖地面,可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蒸发和水土流失,还有防风固沙、缩小地面温变幅度、改善生态条件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标准化建设基地技术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油气储运标准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