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组合的艺术功能探究

2021-04-01 05:01周玉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学欣赏

周玉红

内容摘要:意象是中国美學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角度。本文简略的谈谈诗歌意象组合的艺术功能。

关键词:诗歌意象 艺术功能 文学欣赏

意象,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角度。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陈植锷在他的《诗歌意象论》中说:“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比如诗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树、‘白头人等,就叫意象。”

以诗歌为例,诗人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作家为什么要创作?是因为对人生、对世界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总之是心中有了一定的意念需要表达。怎么表达?用“言”(语言)表达?而“言”不尽“意”。“意”本身无形无相,混沌一片,朦胧模糊,千变万化。具有抽象性的“言”又怎能穷尽?“言”不尽“意”改用“象”。“立象以尽意”,这就是“意象”。如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风雨”吹打,“花落”一片,美好的事物不能长留,隐约传达出伤春惜春、美人迟暮的感叹。作者要传达的“意”是多么丰富细腻啊!用逻辑性、概括性的散文化语言,无论如何也说不清其中的韵味,而一旦化为“意象”,则比较完满地传达出了那些微妙情意。所以诗人在创作时,总是要选取或创造最能传达内心情意的意象,意象经营成了艺术构思的一个中心任务。

那么,意象组合在作品中发挥着怎样的艺术功能呢?

首先,意象本身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

诗歌的语言和日常语言不同,总是蕴涵着更细微、更丰富的情感信息,有着更动人的审美意味,它会让读者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意象,感受到“象”中的意味。

例如,西风与秋风,字面义都是秋天的风,但诗歌中更多用的是西风:“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山花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娄山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虽然二者都有萧索、凄凉、伤感的意味,但西风似乎更强劲,更有力度。

“板桥”即木桥,但古代诗歌中却只有“板桥”而绝少“木桥”。如“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等,仔细品味,“板”比“木”更有诗味,更有形象感,音节上也更响亮。

意象的意味之妙,全凭欣赏者仔细涵泳品味才能辨出。

其次,意象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意象原本是诗人为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而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就为社会大众所认可。于是,特定意象上就积淀起相应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统的表象符号。

例如,“折柳”、“折梅”、“游子”、“故人”、“落叶”、“浮云”、“落日”、“朝”、“暮”、“秋”、“雁”、“月”等常见意象,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现成符号,人们一看见这些意象,就很容易引发相应的感情。

在《诗经》中,鸟类意象常与男婚女嫁相关,成为男女婚恋的意象符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是以水鸟雎鸠起兴;“呼嗟鸠兮,无食桑。呼嗟女兮,无与士”(《卫风·氓》),是以鸠来同热恋中的少女作比。

在古代诗歌中,像这类代表了人类的共同感情和习惯思路,能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比比皆是。

第三,意象的不同形态,具有不同的比喻、象征意义。

《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新婚典礼上唱给新娘的歌,这里的意象是物象——桃花,以桃花象征妙龄青春的女子。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一位守边士兵从前线回归故土时遇到的情景。“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作为情景意象,分别与“留恋故土,依依不舍”和“天气恶劣,情绪悲哀”相通。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读者很熟悉,它的意象表现为一种意境,整首诗的意境可以作为一个意象。

总之,意象在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各不一样,但基本性质不变。欣赏作品时一定要善于识别不同意象,仔细体会其内在意蕴。

第四,从意象的组合中感悟“味外之旨”。

意象常常并不孤立地在作品中出现,而是相互拼接组合,共同完成“意”的传达。诗歌中每个意象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意味,而当它们通过不同手段组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新的意味,产生如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欣赏诗歌就要善于看出意象的组合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味。

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中所写,景非一时,物非一地,但两个画面一组接,便产生了两个画面之外的第三个意义:远游之人与故土之亲人相思,主人公分居两地的无限乡思,溢于言外。这就是司空图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二十四诗品》)。

以上我们以诗歌的意象为例进行了说明,而意象其实是所有文学体裁共有的艺术要素。因此,读者阅读时也须仔细辨识,体悟其丰富而深长的意味。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文学欣赏对提高青年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浅谈中职文学欣赏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
中职语文文学欣赏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