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旧改更新下综合体业态的景观改造
——以上海上生新所首开区景观旧改为例

2021-04-03 10:17叶岚
建筑与装饰 2021年18期
关键词:景观建筑设计

叶岚

上海朗道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1 旧改更新是促进上海建成全球卓越城市面貌的首要手段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展望在2040年将上海建成全球卓越城市,一座创新、生态、人文之城。但在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的要求下,必然倒逼城市更新步伐,将原来粗放规划设计转向内涵集约高效改造。此外总体规划还明确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老旧住区居住环境,实现城市住区更新和人居文脉的融合传承的目标。

2 从分析全球最大城市旧改更新项目中得到的启发

2.1 纽约高线公园的工业遗迹景观更新

纽约高线公园前身是一条穿越最具活力的工业区的铁路专用线,伴随城市功能升级被废弃。但在多方努力下,它被改建成了空中花园走廊,不仅仅记录了这个城市历经的大工业时代风貌,并将沿途的生产用建筑串联了起来。历史的遗迹及新的环境景观带动了周边陈旧的工业建筑的利用价值,它们被改建为了艺术画廊、设计工作室、商业、博物馆和住宅,并赢得了惊人社会经济效益[1]。

2.2 伦敦国王十字街的综合业态景观更新

国王十字街原为伦敦重工业区,是伦敦管道煤气供给中心,印刷业和废料处理也是本地重要产业,集中居住大批产业工人。“欧洲之星”停靠站设立此处的计划,启动了该区域高强度更新开发计划。改建更新的区域并没有驱逐原住民后建立纯“高档住宅区”,而是倡导阶层融合,创造了多元化具有亲和力的城市共享休闲空间。新增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大大地改善了这个区域老旧落后的城市面貌,历史建筑保留的厚重文化感和新建筑的时尚现代感交叉融合,建立了全新的穿越包容的场所感,赋予的丰富的业态叠加后形成了城市的新中心地标。

2.3 日本六本木新城改造—文化与生态系统的构建

六丁木地区街道狭窄,建筑物陈旧且密度极高,六本木新城改造计划是要立“城市中的城市”,即将居住、办公、娱乐、学习集合于一体,建筑室内采用紧凑垂直化设计,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景观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六本木新城改建落地启动十多年来,这个地区有了全新面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东京最时尚的地区。

国家的经济文化首府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不断扩张,但是核心区域高密度使用和岁月陈旧导致了城市核心圈的衰退,拆建的代价巨大而且对发展历史的保存是破坏性的。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全新的设计理念,用公共服务区替换一些陈旧工业占地是全世界发达城市的首选。

3 以上生新所旧址景观更新设计为例

3.1 寻找项目的前世今生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位于上海市区核心区域,汇聚了文化、教育、绿地、办公、娱乐多种产业群。地块内有3栋历史建筑。哥伦比亚总会是民国时期美国侨民运动、休闲、娱乐聚会的中心,因为开路被拆除分成了2栋。另一栋是孙科先生的故居,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现代殖民风格建筑。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经营期间建设的了15栋工业建筑。

3.2 旧改项目的痛点

3.2.1 景观需要协调串联不同时期建筑物。由于20世纪的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上生所内的建筑风格错乱,空间肌理错综复杂无序。但建筑的本质还是不同大小的几何体组合关系,运用蒙德里安风格思路来网格化布局平面,梳理出原著居民、游客、从业者的不同的活动路线及聚集活动场所。

3.2.2 综合性经营场地的内陷弊端。上生所地块不临近延安西路主干道,被各种民居老旧建筑包围,衔接市政主动脉的延安路北入口隐蔽狭长;东侧入口是原来孙科别墅的入口,由于历史文化保护也不可进行大规模土建改造;西侧安西路为新建路,暂时看不到未来的影响力;南侧牛桥路穿越老旧居民区,小道复杂,周边环境差;作为一个占地4.9万m2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必须要创造新的城市界面导入性将消费力引入。最终让延安西路北入口形成“吸”态,西侧安西路入口形成“扩”态,东侧番禹路入口形成“文”态,南侧牛桥路入口形成“隐”态。

3.2.3 现场资源的保护利用。基地原来的研究所管理性质给植物自由生长的空间,绿化繁盛。在进行图纸设计前,采取人工实地测绘495株乔灌木,每株拍照记录形体数据并坐标落于图纸上。在进行土建和管线等设计时就考虑避让古树名木和延用现状绿化。

3.2.4 基础设施改建难度巨大。不同时期及用途的每栋建筑的现状入口标高复杂,影响了室外道路的竖向设计,排水设计和铺装设计。上海老城区普遍存在排水管线老化,地表水位高,老旧建筑基座下陷的困境,叠加梅雨季和台风季的雨水多的气候压力,竖向排水设计被列为项目设计第一技术难题。设计师详细推算场地竖向标高妥善缓解排水压力,确保道路和集会广场不能有积水。

3.3 商业综合体空间优化设计

3.3.1 市政大动脉上的导入口。白色金属铝网结合霓虹灯字箱子的门头简约直观,入口条形门卫房被改建成白色极简风格商铺,纯白的艺术雕塑和绿植式导引墙创造了鲜明的风格,在复杂暗淡的延安西路市政界面上特立独行吸引视线。狭长的咽喉状通过性道路进行了人车分流设计,车行道两侧结合停车功能缓解市中心综合体的停车难,并且不让机动车进入文创中心广场区影响未来的集会娱乐活动。车行道两侧的大乔木全部保留,通过铺装,绿化和灯光设计手法形成景观纵深性,引人入胜,导入游客人流形成“吸”态。

3.3.2 集会广场。新建安西路正对的红毯广场设计尺寸达到60×35m,是整个基地内最大集中场地。设计师预想了多种活动的可行性,举办演唱会,车展,舞台走秀,或者夜市,跳蚤市场等。明确的功能性和景观性叠加,动静互动。“红毯广场”如其名,将铺装设计成精美的“画布”,旱喷和电控灯光结合形成动态景观效果。

3.3.3 交流空间。玉兰广场是个时光穿越的夹缝空间,它的南侧是哥伦比亚美式乡村风的遗迹,它的北侧厂房被改造成不锈钢镜面建筑。保留的古树因为原来地形高差被妥善维护,砌筑了挡墙式坐凳。坐在绿茵婆娑下,也能感受到这里近一个世纪的变迁穿越。

4 旧改项目是细节控

4.1 修旧如旧

在修复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发现很多景观现状的断裂疑点,然后通过档案馆的建筑史料查找曾经保存的黑白照片进行对比,达到最大程度让历史建筑原貌景观修旧如旧,重新真实反映历史建筑的时代文化特征,先人生活轨迹。

4.2 铺装设计

首开展示区的以2栋哥伦比亚俱乐部和孙科别墅为主题,地面铺装为和复古的建筑相互呼应,采用了大面的黄金钻花岗岩和蒙古黑的波打收边石。红毯广场和玉兰广场的编织图案通过多次材料颜色对比,用色度更加接近的英国棕和黄金钻组合。每种颜色的花岗岩都至少使用了3种不同面层的排列组合搭配,现场制作实体样板进行对比。在阳光下,在阴天,在雨天,不同天气的光线下的效果来确认最终材质和铺法。相同石材不同块面,不同石材块面之间的留缝宽带,从密缝,3mm,5mm,8mm,10mm开始测试;勾缝剂的颜色和深度进行反复实验讨论确认过程。

4.3 基础设施改建

在改建初始想法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环境的绿化和所有土建基础,但是真的实施就出现太多困难。详细测绘后发现竖向衔接存在大的问题,两栋保护建筑间要增加一条道路,就要消化2栋建筑山墙面之间的至少1m高差,并确保每个场地之间能无障碍的出入。由研究所改建为商业后用电量猛增,要增加大面积的地下电力设备房,这些对景观效果都存在负面影响,全场地排摸并进行了极其复杂的用电和管线设计。

4.4 细节和情怀

设计师做改项目就是经历了一场文化的洗礼,在设计的过程中去打开了尘封很久的历史书,解读了很多在这个项目内的每栋老建筑里人和故事。而且设计师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故事传递给后面会来这里参观和娱乐的人。历史文字被做成了铜字地雕嵌入了地面和墙面,历史的照片被嵌入延安西路侧的人行必经的景观绿植墙里,哥伦比亚俱乐部的标记被做成了各种标识雕刻在导视牌和灯具上。通过这些设计手段将历史文化变成一种图腾镌刻在项目的各个角落里。

5 结束语

上海作为中国特大城市之首,市中心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高,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肩负着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任,为满足工业经济快速建设,粗放式规划和随意性的改建工程仿佛在这个曾经“远东第一大城市”身上打上了无数的补丁。城区规划历史遗留问题巨大,历史文化遗迹和工业遗迹混杂。通过上生新所旧改项目首开区景观设计及施工实例,探讨实践特大城市在人口高密度聚集区复原历史文化遗迹,焕新工业遗迹,重塑商业综合体业态,导入时代人文特征,和谐满足居住者和游客之间的需求下的景观改造,并将成功的实践经验保留下来,继续会同类型旧改项目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火山塑造景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沙子的景观
建筑的“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