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2021-04-03 15:32肖游章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学生培育人文

刘 宁,戚 燕,肖游章

(井冈山大学医学部,江西 吉安 343009,22006079@qq.com)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1]红医精神是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工农群众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为人民谋福祉是医学的初衷,以人为本是一切医学活动的落脚点。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还应具备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因此,培育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将红医精神这座文化宝库利用好,将其融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 红医精神的基本内涵

红医精神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战争年代里,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2]。红医精神孕育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及三十年代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和苏区时期,成长发展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战火锤炼,形成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医疗医术精湛的红色医护人员,铸就了医疗卫生战线的红医精神。红医精神蕴涵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之中,其独具特色的思想内涵,包括坚定执着、无限忠诚的理想信念与政治品格;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求是创新、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等基本内涵。信念坚定、无限忠诚,是红医精神的政治灵魂;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红医精神的表现形式;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是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求是创新、精益求精,是红医精神的目标要求。

2 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

2.1 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针对苏区医护人员极度缺乏的情况,贺诚等向毛泽东提议创办学校培养自己的医生。毛泽东肯定了他的建议,并提出:不要培养成“白色医生”,要加强政治教育,培养成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3]。毛泽东对于“红色医生”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强调了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红色医护人员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这两者缺一不可。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4]在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红医精神,在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中注入红色基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又红又专的医疗卫生人才,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2.2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哪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能领导中国人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白手起家,开创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天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也是红色医疗在艰苦条件下得以成长的原因[5]。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时期,在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中应引导医学生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医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善于克服困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2.3 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1941年秋,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6]。红医精神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与医学生人文素养中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一脉相承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红医精神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引领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文价值导向。在新冠肺炎暴发之时,全国有4.26万名医务工作者支援抗疫前线,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和患者一道与病毒作斗争。事实表明,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传承了红医精神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体现了社会主义医护人员高尚的医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文素养。

2.4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各种物资极度匮乏,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白手起家,顶住重重困难创办红军卫生学校,发展自己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广大军民。无论是井冈山精神的“敢闯新路”、红医精神中对于卫生事业的“开拓创新”,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秉持的“实事求是”,其精神实质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困难面前的不屈奋斗和勇于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传承红医精神,不但继承了革命历史的厚重,也弘扬了医学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3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和困境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从生到死全过程的关怀与尊重[7]。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的关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地理解人、充分地尊重人、真诚地关心人、热情地帮助人[8]。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医学生教育也应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育模式。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3.1 医学生层面

第一,国内医学院校在高考招生时,普遍存在理科生占比较高的情况。然而理科生人文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欠缺,需进一步提高。第二,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于极端医患纠纷案例的报道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医学生的心理负担。第三,大部分“90后”和“00后”大学生从小备受家庭呵护,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例如,在就业区域的选择方面,相当大比例的医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沿海等发达省份或地区的公立大医院就业,只有较少的学生愿意投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到条件相对较为艰苦的基层或偏远地区工作。医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的表现需要高校对现行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进行反思和改进。

3.2 医学院校层面

国内各高校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相对而言更注重医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医学人文素养培育通常处于次要地位。此外,仅有一部分拥有较多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尝试在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中注入红色文化的内容,培育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医德品质、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这就会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容易忽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事实上,人文关怀的缺乏势必会加重医患矛盾。有时多说一句话、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关爱的动作,都能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怀,从而更加信任和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此外,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专门课程设置不多,可供使用的高质量教材比较有限,特别是与红医精神教育相关的教材相对匮乏。事实上,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可以和思政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但是,思政课教材缺乏医学专业特色,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缺乏针对性,不能简单地用以替代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课程。课程排课通常以大课为主,上课时间的安排也经常让步于专业课程。以上种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医学人文课程教育的效果。

3.3 社会层面

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决定了医疗机构不但具有公益性,还要具有一定的营利性。医疗行为和药品一旦涉及营利,“过度医疗”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从而很容易偏离医学“以人为本”的轨道。此外,社会大环境对于医学人文精神氛围的营造还需进一步加强,其主旋律价值应着力提倡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大医精诚的专业素养,其目的应致力于恢复医护人员与病患之间互相支持、团结一致共克病魔的同盟关系,修复病患对医护人员的信赖,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4 将红医精神有机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路径

在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和专业技能学习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将红医精神有机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既传承了红色基因,也指引了当代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前进方向。

4.1 整合红医精神教育资源,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

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红医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中利用好其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如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瑞金“中央红军医院”旧址、赣南医学院红色卫生史博物馆、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旧址思想教育基地等,定期组织医学生前往参观并进行现场教学。此外,组建红医文化科研团队,深入挖掘红医精神内涵,凝练红医精神,申报相关课题,拓展红医精神研究视野。针对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编写专门教材,充分发挥红医精神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引领作用。以井冈山大学为例,积极参与全国红医联盟的筹备工作并担任红医联盟理事单位,以井冈山精神研究特色和井冈山及周边红色资源为依托,整合医学部、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人文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个学院的优质资源组建红医精神研究专家团队,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红医精神的相关研究中,参编《红医精神概论》等教材。

课程是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医学类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应将人文素养培育放在与专业技能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师资力量、排课、教学目标设置、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方法上予以资源倾斜并积极推动改革和提升。在课程建设中尤其注意围绕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心理特点来设定教学目标、修订教材、改进教学方法[9]。高校应选拔高素质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因此,应着力提升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应当加强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培训。此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利用好红医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医学人文课程的内涵。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需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严格控制授课班级学生人数,尽量小班授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4.2 打造红医品牌校园文化,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氛围

在“互联网+”时代,打造红医品牌校园文化应结合医学生的具体专业特色和年龄特征,利用线上和线下平台来拓展红医精神教育渠道,营造具有鲜明红色医学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井冈山大学医学部为例,每年四月至五月举办一年一度的医药文化节,医药文化节重视各项子活动的医学专业属性并同时注入红医文化内容,吸引医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如“演绎红医故事,弘扬红医精神”主题情景剧表演大赛、“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医精神”主题绘画大赛、“诵红知魂,展红医德”朗诵大赛、结合新媒体网络平台拍摄制作红医视频网络日志等。同时,制作张贴精美的宣传画、宣传语等在校园宣传栏、食堂、学生宿舍、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场地进行红医文化宣传,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红医文化氛围。此外,加强红医精神线上宣传,打造红医文化传播平台。利用好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社交平台,开设红医精神宣传专题板块,并结合线下活动开展有力推动医学生积极参与红医文化线上互动和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将红医精神入脑入心,内化成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医学生为建设健康中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育崇高的医德品质。

4.3 以实践促人文素养培育,强化以人为本医护理念

医学专业实践是医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医学实践环节密不可分。以红医精神引领医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可提升医学生培养质量。可依托暑期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组织医学生建立红医实践小分队开展医学专业实践活动,如红医精神宣讲、医学知识科普、义诊、重走红军路等。高校应重视医学生为期将近一年的实习期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与实习医院携手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言传身教环节把好关。注重以医院的医学人文理念感染和教育医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引领下践行以人为本的医护工作理念,培育良好的医德医风,学会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良性的互动,在工作中与同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引导医学生兼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常怀悲悯之心,勇担社会责任,逐步成长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4.4 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树立红医标杆

在革命战争年代,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红色医护人员在根据地遭到敌人层层封锁、医疗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仍能克服重重困难,发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红色医魂。新时代的医学生党员同样应当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主人翁意识,勇挑时代重担,乐于奉献,为我国医疗卫生 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井冈山大学医学部的医学生党员们走进社区,热心参与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以实际行动贡献力量。

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医学生党支部这一红医精神

教育阵地,发挥医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红医文化打造医学特色学生党支部,通过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开展提升医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红医精神的学习和研讨,定期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参加红医精神宣讲。结合红医文化开展支部特色活动,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树立新时代的红医标杆。

猜你喜欢
医学生培育人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