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妊娠时期血栓前标志物TAT、PIC、TM、tPAIC的变化

2021-04-06 09:12林晋卢婉辛云卓符繁玉姚全良李书琪钟琼慧王小中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纤溶平均年龄天数

林晋,卢婉,辛云卓,符繁玉,姚全良,李书琪,钟琼慧,王小中

(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6;3.威士达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浦东新区 200120)

妊娠妇女由于机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不断升高,其血液状态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为高凝状态,从而协助孕妇在分娩结束后顺利止血。然而过度的高凝状态极易导致妊娠期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妊娠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风险要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并且以妊娠晚期、分娩前后更为显著,这使得VTE已成为世界孕产妇的第二死因甚至少数发达国家孕产妇的第一死因[1-2]。因此,及时了解机体凝血纤溶功能,对掌握妊娠血栓前状态、协助顺利完成妊娠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能够最早的反映机体凝血酶生成情况及凝血功能状态,且半衰期较凝血酶长;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α2-plasmin 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是机体纤溶系统启动的标志物,能够迅速的反映机体纤溶状态;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反映机体内皮细胞损伤情况,与妊娠期机体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complex,tPAIC)反映机体纤溶系统的进展情况,能够动态、全面的监测机体纤溶功能。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证实血栓前标志物TAT、PIC、TM、tPAIC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相关性血栓等疾病中的检测价值[3-4],但关于其与不同妊娠期及妊娠性血栓性疾病的关系,仍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妊娠时期TAT、PIC、TM、tPAIC四个指标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同龄女性比较,从而探究血栓前标志物在妊娠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妊娠妇女177例,年龄16~42岁,平均年龄(27.8±4.3)岁,初产妇107例,平均年龄(26.5±3.9)岁,经产妇70例,平均年龄(29.8±4.3)岁。按不同孕天数分为妊早期19例,平均年龄(26.6±4.0)岁;妊中期31例,平均年龄(27.6±5.0)岁;妊晚期107例,平均年龄(28.0±4.4)岁;产后20例,平均年龄(28.3±3.2)岁。另外选取同时期来我院就诊的非妊娠女性4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6.5±4.8)岁。不同妊娠期及对照组之间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初产妇与经产妇之间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心血管疾病、严重妊娠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近期服用影响凝血系统功能药物者均不能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2 方法 采用3.2%柠檬酸钠抗凝管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全血2 ml,立即颠倒混匀。利用1500 g离心力离心15 min,获得血浆用于上机检测,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Sysmex-HISCL800检测TAT、PIC、TM、tPAIC浓度,试剂及校准品均为原厂配套,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妊早期、妊中期、妊晚期和产后四个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TAT、PIC、TM、tPAIC浓度的差异;⑵分析TAT、PIC、TM、tPAIC浓度与孕天数的相关性;⑶比较初产妇和经产妇TAT、PIC、TM、tPAIC浓度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用Kolmogorov-Smirnov法对定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M(P25,P75)]表示。两组样本比较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不满足者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样本比较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满足者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妊娠时期TAT、PIC、TM和tPAIC浓度差异分析 妊早期、妊中期、妊晚期、产后及对照组之间TAT、PIC、TM、tPAIC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接着对各个组别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妊中期、妊晚期及产后的TAT、PIC、TM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妊晚期和产后的tPAI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妊早期的TAT、PIC、TM和tPAIC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1 各组间TAT、PIC、TM、tPAIC浓度比较[M(P25,P75)]

表2 各组间TAT、PIC、TM、tPAIC浓度两两比较

2.2 妊娠期TAT、PIC、TM和tPAIC浓度与孕天数相关性分析 妊娠期(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TAT和tPAIC浓度与孕天数呈正相关,相关性显著(P<0.05),PIC和TM浓度与孕天数无显著性相关(P>0.05),见表3。

表3 妊娠期TAT、PIC、TM、tPAIC浓度与孕天数相关性分析(n=157)

2.3 初产妇与经产妇TAT、PIC、TM和tPAIC浓度比较 初产妇与经产妇之间TAT和PIC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而TM和tPAIC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初产妇与经产妇TAT、PIC、TM、tPAIC浓度比较[M(P25,P75)]

3 讨论

妊娠妇女由于体内血液状态随孕周数增加而不断的变化,使得妊娠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最新研究表明,妊娠期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较非妊娠期增加了4~6倍,而产后DVT的发病风险是产前的5倍,DVT处理不及时,栓子脱落极易引发肺栓塞(PE),导致患者死亡[5]。目前,VTE(包括DVT和PE)已成为世界孕产妇的第二死因甚至少数发达国家孕产妇的第一死因。因此,全面的了解和检测妊娠期机体出凝血状态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比较了血栓前标志物TAT、PIC、TM、tPAIC在不同妊娠时期及初经产妇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孕天数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动态监测TAT、PIC、TM、tPAIC浓度、预防妊娠血栓性疾病、产后出血等疾病的发生提供指导意义。

TAT是体内抗凝血酶与生成的凝血酶1:1共价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直接反映了凝血酶的生成量,是凝血系统启动活化的标志,在凝血功能激活早期或者血栓形成前期即可显著升高[6]。有研究表明,妊娠期血浆TAT浓度要显著高于非妊娠期[7]。同样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与非妊娠期相比,妊中期、妊晚期以及产后的TAT浓度均显著升高,并且TAT浓度与孕天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提示妊娠期存在凝血系统的不断激活,发生血栓的风险也不断增加。

PIC是纤溶酶与其抑制剂α2-抗纤溶酶结合生成的复合物,是纤溶系统启动的标志,其浓度可直接反映体内纤溶酶的激活程度,浓度升高则提示纤溶活性亢进、出血风险增加[8]。在本研究中,与TAT浓度变化一样,妊中期、妊晚期及产后的PIC浓度要高于非妊娠期,妊早期与非妊娠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在妊早期、妊中期、妊晚期以及产后之间,PIC浓度无明显差异,并且PIC浓度与孕天数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提示妊娠期体内抗凝系统足够抵抗不断增强的高凝状态,从而未能有效激活纤溶系统有关,保证妊娠的正常进行。这与Gao Ling等团队关于妊娠期血凝系统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相关研究成果相符[9]。

TM是由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单链跨膜糖蛋白,以血管组织内皮细胞表面的膜型TM和膜型TM裂解后游离于血浆和尿液中的可溶性TM两种形式存在。TM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敏感标志物,同时具有抗炎、抗凝抗纤维沉积等作用。当机体血管内皮出现损伤时,膜型TM由内皮细胞表明脱落于血中,引起血浆TM水平升高[10]。此外,TM也存在于胎盘滋养层细胞表面,通过母胎界面发挥抗凝作用,从而维持妊娠的进行[11-12]。我们分析发现,虽然妊中期、妊晚期、产后与妊早期之间,以及中期、妊晚期、产后与非妊娠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但整个妊娠期的TM水平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3.8~13.3 TU/ml),提示正常妊娠体内尚未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研究表明,当妊娠患者存在糖尿病、先兆子痫等并发症时,体内TM浓度要比正常妊娠患者低[13-14]。在我们研究过程中也同样发现妊娠并发症患者体内TM有降低的趋势,因病例数较少所以未在结果中呈现,但这是我们后期继续研究的方向。

tPAIC是血管内皮释放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既是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物,也反映了血管内皮的损伤[15]。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从妊早期、妊中期到妊晚期、产后,妊娠患者体内tPAIC浓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tPAIC浓度与孕天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只有0.166。此外通过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只有妊晚期及产后的tPAIC浓度与非妊娠期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他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PIC浓度的变化基本一致,提示妊娠患者体内tPAIC浓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此外有研究表明,产次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初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要高于经产妇,而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会随着产次的增加而增加[16-17]。由此可见初产妇与经产妇之间存在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我们比较了初产妇与经产妇之间TAT、PIC、TM、tPAIC的水平,发现经产妇TAT和PIC浓度要高于初产妇,而两者间TM和tPAIC浓度无显著差异,提示经产妇较初产妇更易发生出血/血栓性疾病。但考虑到本研究中经产妇平均年龄较初产妇要大,以及TAT、PIC、TM、tPAIC浓度与产次之间的关系,这将是我们后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血栓前标志物TAT、PIC、TM、tPAIC在不同的妊娠时期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TAT和tPAIC浓度与孕天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动态监测TAT、PIC、TM、tPAIC浓度对了解妊娠机体出凝血功能、预防妊娠期血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后期我们也将纳入更多的妊娠期血栓性疾病患者,探讨检测TAT、PIC、TM、tPAIC浓度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猜你喜欢
纤溶平均年龄天数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及临床应用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探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对脓毒症患者合并DIC的临床预测意义
不同提取法炮制对水蛭体外溶栓活性的影响
我国雾霾天数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雾霾天数影响因素分析
生日谜题
韩国人平均年龄4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