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支持的默会知识可视化学习助导要略

2021-04-06 19:34张敏玉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默会知识技术支持

张敏玉

摘 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经千年沧桑依然青春焕发。那如何引导小学生参与到传承与发展书法艺术的队伍中来呢?学会鉴赏是首要法宝,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里,笔者结合课例,提炼出了基于技术支持的默会知识可视化学习助导要略:技法微课:助教师示范细节可视;探究学件:助名作赏析内涵可视;集创平台:助学生创作方法可视。借力技术让学生的书法学习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构筑起书法学习新时空。

关键词:技术支持 默会知识 可视化学习

在书法鉴赏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鉴赏知识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的,需要观者由表及里去发现、理解和内悟。我们把这样的知识称为“默会知识”,又称“内隐知识”。那怎样让这些内隐在作品中的默会知识直观形象地显现出来,助学生在感性的认知中理性思辨与智慧生成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师生打开了书法鉴赏的新天地,默会知识可视化已然成真。下面笔者以自编六年级书法教材《我赏<兰亭序>》为例,来谈谈基于技术支持的书法默会知识可视化学习助导要略。

一、技法微课:助教师示范细节可视

细节决定成败。在技法学习上,细节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用笔的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等,都需要学生在近观中感知与品味。这里主要通过“微视频”这一信息技术手段让教师示范细节可视。

“永”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兰亭序》开篇的第一个字。教师利用“华文众合智慧书法教学系统”微课录播功能示范书写,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书法技法的微妙,顺势开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鉴赏之旅。此录播功能强大,三个机位分别从正面、侧面、细节三个角度进行展现,方便学生进行远近距离的观察和学习。随后,学生马上进行了尝试。这里,有借助信息技术的细节观察,有自我内化的大胆体验,助力学生对书法的用笔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学件:助名作赏析内涵可视

内涵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故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教师将信息技术变成了学生可直观观察、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件,主要分以下三步走:

(一)画笔圈画技术助行气线可视

气韵生动是行书最大的特点。这里,教师主要通过希沃白板的画笔圈画技术,让行气线变得清晰可见。

1. 重点处圈画——发现行气线

教师出示同一个字的楷书和行书两种书写形式,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自主观察与思考:行书和楷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学生回答说:“楷书写得端端正正,而行书写得要潦草。”教师马上追问:“行书的行笔速度加快后,相邻笔画之间产生了什么?”学生说:“相邻笔画之间产生了一根细细的线。”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说:“我们把这根细细的线称之为游丝。游丝能使零碎的笔画发生牵连,产生一条行气线。”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请学生上台用白板画笔找一找、圈一圈游丝。在圈画的基础上,学生突然又有了新发现:虽然都是游丝,但也各不相同,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有的弯,而且运笔方法、方向也各具特色。

2. 特别处圈画——赏析行气线

在学生初步感知游丝特点的基础上,教师用橡皮将刚才的圈画全部擦除,然后又圈出了一个特殊之处——笔画与笔画之间没有游丝,并抛出问题:“这里没有游丝,是不是断气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笔画是断的,但它们之间好像又有联系。”有的说:“一个笔画朝上看,一个笔画朝下看,好像在说悄悄话一样。”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新发现,并小结:“笔画与笔画之间笔断意连,遥相呼应。”在学生发现游丝“时有时无”的基础上,教师又用画笔在笔断意连的地方添画上游丝(图1),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笔画间都用游丝牵连好吗?”学生看着都用游丝牵连起来的字,連连摇头,有的说:“游丝太多了,感觉太累赘了。”有的说:“笔画和笔画之间都有游丝,一点变化也没有了。”教师不禁为学生的新发现点赞:“对,这样的行书才会更有韵味。”

3. 难点处圈画——表现行气线

随后师生又一起探索,用画笔画出了整个字的行气线,感受其气韵生动的特点和行笔时轻重缓急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一个字有行气线,那字与字之间有没有行气线呢?”学生纷纷点头,于是教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画笔来画一画“前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和“后一个字的第一笔”之间的行气线(图2)。随后,学生分小组看《兰亭序》摹本,找一找整篇的行气线。这里,从局部到整体,从师生一起探索到学生自主探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行书气韵生动、行云流水的特点。

(二)图字变换技术助形态美可视

行书的形态美能带给我们莫大的视觉享受。这里,教师利用白板的图字变换功能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行书的形态之美。

1.之字互换——赏析形态独特美

“之”是《兰亭序》中出现最多,也是变化最多的字。引导学生感受“之”字的独特美,是理解《兰亭序》艺术魅力的重要抓手。教师先利用课件呈现多个“之”字,在学生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提问:“这些‘之字能不能相互调换?为什么?”学生纷纷摇头,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教师呈现了“俯仰之间”和“品类之盛”八个字,请学生观察其间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不同。有的说:“一个线条圆圆的,一个直直的。”有的说:“一个线条要粗,一个要细。”还有的说:“一个要大,一个要小。”随后,教师利用白板克隆的方法克隆出同样的八个字,然后将“之”字进行了互换(图3),学生不禁瞪大了眼睛,还能这样变?在充分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后,教师提问引发思考:“哪一个之字好?为什么?”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原来的好。”

在视觉的对比冲击下,学生有感而发。针对第一幅,有的说:“上面字的最后一笔和下面‘之的第一笔笔断意连,而换上去的‘之连不起来,不是一气呵成的。”教师马上进行了表扬:“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作品,真了不起。”有的说:“‘之上下的字都是比较宽大的,如果换了一个小巧的‘之,就感觉不配了。”教师及时点评:“能联系上下字的形态来分析,非常棒。”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炼补充:“大家看,这个‘仰字比较圆润,所以‘之就比较方正有力;相邻的字没有捺脚,所以‘之就采用了平捺,显得平稳有力。” 学生有了第一幅的赏析经验,第二幅赏析就更得心应手了。这一环节中,教师巧妙利用白板的克隆、移动、叠加功能,将“之”字进行了互换。学生通过对比赏析,深刻感受到了《兰亭序》中的每一个“之”字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为下一阶段的赏析其它字的变化美奠定基础。

2.图字置换——赏析形态变化美

《兰亭序》里的每一个字都各有形态,但如仅仅以字说字,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这里,教师采用图字互换的拟人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先出示三个不同姿态的古人,一个站着,一个坐着,一个躺着,问学生:“他们好像在干什么?”学生说:“有的在吟诗,有的在喝酒,还有的在休憩呢!”这时,教师故作神秘地说:“慢慢地,这些古人就变成了《兰亭序》里的一个字。猜猜,这个古人瘦瘦长长的,会变成什么字?”在学生猜想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白板的图形功能将古人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学生仔细观察,《兰亭序》中哪个字也是瘦瘦长长的。学生一下子发现了,原来“群贤毕至”的“毕”字就是这么瘦瘦长长的呀。这时,教师又将长方形换成了“毕”字,然后通过白板的移动、缩小的功能将字移到《兰亭序》里,变成里面的一个字。学生瞪大了眼睛,原来古人真的就藏在里面呀!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坐着、躺着的古人又会变成《兰亭序》中哪個字呢?学生不停地比较寻找,这个坐着的古人相比“毕”字显得矮小了点,有点像“在”字,也有点像“至”字。这个躺着的古人矮矮胖胖的,非常像个“丑”字,真的是太好玩了。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又将古人变成了《兰亭序》中的一个字(图4)。学生兴趣盎然,这时教师又抛出新问题:“你还发现了哪些不同形态的字呢?”于是,学生再一次展开了探访之旅,发现“兰亭”的“兰”字上大下小,有点像个梯形,就好像古人甩起长袖在大声吟诵一般。这个“少长咸集”的“少”字撇长长的,就像古人在伸长身躯往后靠一般。这个“永和九年”的“永”字有点像个圆形,好像古人在手舞足蹈一般(图5)。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兰亭序》里的324个字形态各异,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呀。这一环节中,教师运用白板的图形、移动、缩小等功能将图字进行灵活置换,引导学生经历了从形象-抽象-形象-抽象的赏析过程,对《兰亭序》的隽雅多变之美有了新的感悟与认识。

(三)位置移动技术助布局化可视

行书的章法布局与学生平时见到的楷书横平竖直的章法布局大相径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行书布局的错落有致之美,教师利用希沃白板的位置移动技术予以突破。教师出示图6,请学生数数第一行、第二行分别有几个字?学生一下子数了出来,并发现了问题:“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字数不一样,这太奇怪了。”教师故作疑惑,问:“是呀,王羲之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有的学生猜:“王羲之喝醉酒了,即兴挥就,所以就有多有少了!”有的学生猜:“王羲之写的时候是不是把崇山两个字漏了,所以只好挤在那里了?”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把第二行的字重新进行了排列,和第一行对齐(图7),请学生比较:“哪一幅的章法布局更好?”学生左看看,右看看,又有了自己的新想法:“第一幅的布局看上去更加生动,我喜欢第一幅。”“第二幅的布局太规规矩矩了,这是楷书的布局方法,行书错落有致一点,会更好!”教师不禁为学生的新发现点赞。这里,学生通过对比赏析对书法的章法布局之美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整齐是一种美,错落也是一种美,而错落有致是行书布局的一大特点。

三、集创平台:助学生创作方法可视

《兰亭序》既是一件书法作品,又是一件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优美的词语沿用至今。王羲之即兴书写时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些特点奠定了《兰亭序》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兰亭序》诗书并茂的特点,教师先出示了一个任务:请从《兰亭序》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好字好词,组成一幅书法作品。然后利用“华文众合智慧书法教学系统”的集创平台进行示范,使作业表现方法、步骤可视:先从《兰亭序》字库里搜索自己喜欢的例字,再在团扇上进行整体布局,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可以横着写,也可以竖着写,最后进行描摹或临写。随后,学生

自主利用教学系统在团扇上开展集创活动(图8),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学生可以临写,没有的可以描摹。有的学生选择“乐”字进行单字创作,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有的选择“清风”进行双字创作,抒写出对人生志趣的追求,有的选择“茂林修竹”进行四字成语创作,来表达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作品虽然朴实天真,但不失趣味。教师借助现代的多媒体书法教学系统,让创作方法变得清晰可视,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

好钢用在刀刃上。去伪存真,去粗存真,方能让有形的技术归于无形,让书法课堂臻于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里,教师借助技术让默会知识可视化,让学生的书法学习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构筑起书法学习新时空。让现代技术为古老又青春的书法艺术注入新的生长力。让我们一起努力!

(海宁市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

猜你喜欢
默会知识技术支持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提升技术支持能力, 深化“林肯之道”
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分析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默会知识视角下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应用默会知识,激活语文教学
职业默会知识学习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精准扶贫需要技术支持
iPad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索*——暨“分式方程”的翻转课例展示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