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质工作如何服务北京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2021-04-06 04:08杨云峰王海波曹胜利程金华
城市地质 2021年1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杨云峰 王海波 曹胜利 程金华

摘 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观作为地质工作服务特色小镇的切入点,论述了北京特色小镇需开展的地质工作,介绍了地质工作如何服务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以及对特色小镇开展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在收集传统地质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工作,以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观进行地质研究,是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最重要的支撑。

关键词: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山水林田湖草

Abstract: Taking a systematic view of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ields, lakes and grasses” for the study of how geological work serves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Beij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eded geological work, the general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emphasize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support provided by geological work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to conduct ecological and geological surveys and researches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systematic view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forests, fields, lakes and grasse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traditional geological work data.

Keywords: characteristic towns; beautiful countryside;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ields, lakes and grasses

我國的特色小镇概念最早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视察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经过两年的培育和建设,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两批共公布了403 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其中北京市有房山区长沟镇、大兴区魏善庄镇、昌平区小汤山镇、顺义区龙湾屯镇、延庆区康庄镇、怀柔区雁栖镇、密云区古北口镇7个特色小镇入选。特色小镇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建制镇或者产业园,而是在产城人文旅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具有明确特色产业定位、良好生态环境、浓厚历史文化内涵、多元化休闲旅游功能的宜居宜旅的综合城镇化发展区域(肖燕,2019)。十四五发展纲要再次提及加快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大城市病”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相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赵泽民,2019)。特色小镇是城镇化的结晶,对城镇化建设有引领示范作用,同时,特色小镇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而地质工作对社会发展具有先行性、基础性、服务性、指导性的特点(卫万顺,2015;杨云峰等,2015)。发挥地质工作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势在必行。

1 地质工作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切入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习近平,2020),全面阐释了资源环境的整体性。特色小镇一般都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其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是我们地质工作的关注点。

特色小镇是具有特色主体和特色文化标识的生态产业链,它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实现“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的建设以坚持生态发展为底线,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传承历史文化等为目标,特别在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倒逼生态和环境建设标准的提升,从而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解决了资源紧张、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大城市病”难题,最终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地质工作服务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要从提升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入手,查清特色小镇的自然资源禀赋,发挥地质工作在自然资源调查和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技术优势。

2 北京特色小镇地质工作的总体思路与方法

2.1 北京特色小镇概况及其地质资源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包括房山区长沟镇、大兴区魏善庄镇、昌平区小汤山镇、顺义区龙湾屯镇、延庆区康庄镇、怀柔区雁栖镇、密云区古北口镇,具体概况见表1。

其中长沟镇、康庄镇、雁栖镇、古北口镇位于生态涵养区,魏善庄镇、小汤山镇、龙湾屯镇则属于城市发展新区。北京特色小镇交通便利。最远的古北口镇距离市区120 km。最近的魏善庄镇距离市区25 km。7个特色小镇的地质资源丰富,涵盖了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水文资源、优质农业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具体见表2。

2.2  北京特色小镇需开展的地质工作

北京特色小镇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问题、环境地质问题、生态地质问题。根据其地质问题,可在长沟镇、魏善庄镇、小汤山镇等特色小镇开展规划用地勘查普查、水资源调查、植被和土壤调查、污染源普查等。地质灾害调查方面:长沟镇应调查域内黄庄-高丽营断裂西南段向涿州如何展布;魏善庄镇应调查砂土液化和地面沉降;小汤山镇应调查域内南口-孙河活动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地面沉降;龙湾屯镇应调查域内顺义活动断裂东北段;雁栖镇和古北口镇应开展泥石流和崩塌地质灾害调查。

2.3 总体思路与技术方法

开展特色小镇地质工作的总体思路应以服务于北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宗旨,分析小城镇规划建设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以地学理论为指导,融入生态地质和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观,综合运用GIS、RS、GNSS等高新技术,采用多学科、多目标、多种技术交叉配合方法开展工作。根据小城镇所处的地质背景,系统收集区域内传统地质资料,重点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并开展相应的评价工作,为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北京市特色小镇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采用以下地质工作方法:

(1)资料收集与整理

广泛收集包括行政区划、气象、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自然地理资料;区域农业农产品、环境、基础建设、区域规划等社会经济背景资料;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遥感地质、物化探、勘查施工等地质资料。

区别传统的地质工作,考虑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研究,增加区域植被资料、栖息野生动物资料、负氧离子含量资料、空气质量资料、道路交通资料、特色小镇历史和人文资料、四季景观等资料收集。

(2)遥感解译

利用最新航空遥感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高光谱地面遥感,充分利用不同时期的信息源动态作对比分析,提取不同时期的环境地质信息与演变趋势,解译侧重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演化及其相互关系。

(3)野外生态地质调查

野外以1∶50 000地形图为底图,采用GNSS结合地形地物等方法定点、制作调查卡片等手段,将收集的基础地质信息展布底图。以此为基础,重点开展野外生态地质调查。

通过样方水土调查、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监测、地面全景拍摄,查明特色小镇的生物量、植被有机碳、植被盖度、代表性植被株高、平均株高、样方草种、土壤水分含量、容重、总磷、有机质含量、pH、郁闭度、树高、枯落物生物量、解译盖度等。充分采用RS、GPS、GNSS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效率和调查精度。

(4)样品采集及分析

样品采集点的布置要紧密结合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所获得的信息,以期使样品最有代表性地反映当地的土壤、植被、水文等条件。样品采集后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并送具有国家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主要包括土壤样、水质分析样等。

(5)数据库建设

數据库建设主要包括野外数据库、测试数据库、数据分析与综合研究、管理技术文档资料、图件与研究报告。可以考虑建立北京市特色小镇地质数据库。

2.4 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整合前人对特色小镇所在区域的工作资料和拟布置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以专题形式,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地质、生态地质、旅游地质等方向,对城镇规划起着重要作用的地质资料进行精细分析和评价,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综合研究要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整体系统评价特色小镇(成金华等,2019),重点关注地表下3~5 m包气带层同地表气象、植被、人类活动、生物、岩性、地下水等内在联系,系统地从地质角度阐述特色小镇“山水林田湖草”的相互关系,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角度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建议(黄贤金等,2018)。

3 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开展生态地质方面的系统调查评价研究比较少(王德利等,2017)。主要原因是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无论从资金匹配和战略高度角度,均没有认识到采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观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性(刘芳君,2018;彭建等,2019);其次,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观开展地质工作牵扯的部门较多,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完成,缺少统一部署指挥。另外,缺少关于特色小镇地质工作相关规范,也是特色小镇地质工作的难点之一。

4 结论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在收集传统地质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工作,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观进行地质研究,从而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相信习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夙愿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成金华,尤,2019.“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9(2):1-6.

黄贤金,周艳,2018.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J].中国环境理,10(6):36-42+54.

刘芳君,2018.关于建设生态特色小镇的问题与思考[J].建设科技(2):18+21.

彭建,吕丹娜,张甜,等,2019.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认知[J].生态学报,39(23): 8755-8762.

卫万顺,2015. 北京城市地质工作进展与思考[J]. 城市地质,10(S1):2-7.

王德利,付刚,寇婷,等,2017.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工作[J]. 城市地质,12(3):14-18.

肖燕,2019. 探究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建设[D].北京体育大学.

习近平,20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363.

杨云峰,刘立岩,曹胜利,2015. “互联网+”时代地质行业如何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14(12):10-13.

赵泽民,2019. 地域视角下的文旅特色小镇建筑风貌营造策略探析[D].北京建筑大学.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探索
德国名镇哥廷根的建设对中国特色小镇创建的启示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