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04-07 10:39周怀军
学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中小学生培养

周怀军

摘 要:新时期下,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领域中越来越看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强化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满足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所以,在实践中必须意识到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全面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手段开展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活动,以此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2-00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33

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是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根据自己寻找到的相关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完成相关活动、学习任务的思维能力。新时期下,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推进,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学校教育中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在于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对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常重要。第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快,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对知识创新均较为推崇,并对人才创新能力较为重视和强调,世界各国也都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首要任务。中小学生是我国社会今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人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上,必须从小做起,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思维观念,为中小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在实践中强化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强调以“考试”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会死记硬背各种知识,思维局限性强,缺乏创新观念,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素质教育强调要将教育活动转变成知识创新,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第三,在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非常关键,若想显著提升我国和综合国力,就应有效解决我国自主创新弱的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

二、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新一轮课改下的高考和中招压力依然不小,学校、家长和学生仍不能从应试教育理念中走出来。新课改提倡合作、自主和创新的学习方法,但这些方法取得的效果仍不如题海式和“填鸭式”获得的效果好。部分学校为应付新课改,领导检查时采取一种教学模式,为了升学率则采用另外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针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负担,这种教学制度和模式给教师的课程改革带来严重干扰,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有一定的束缚。调查表明,在开放社会中,小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的独立性,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需要通过多种便利的渠道获得更多知识。这一阶段的中小学生渴望自由和拥有自身的自主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的内心中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尤其想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希望同家长和教师平等相处。还有很多学生有较强的生活依赖性,在学习上有一定的惰性,不愿意自己动手,害怕吃苦……这些表现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当前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后可发现,绝大多数小学生认为在自己的学习中创新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能力,初中生对于创新的认识相对较低,高中生对创新的认知更低。这也体现出小学生对于创新的强烈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这种愿望会逐渐递减,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相对丰富,动手、动脑能力也更强,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说处在最高阶段,但是高中生由于学业压力,很少参与创新。

(二)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看,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維能力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方式不完善。新课标提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得到有效强化,促进学生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材、教师、考试“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主要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没有充分考虑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通过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思考和动手实践,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第二,部分课程边缘化。中小学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设置和实施部分课程有名无实,很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美术、体育等课程存在边缘化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三、强化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教育生态

行动受到观念影响,要想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指引中小学生转变观念,教师和学校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第一,对政府管理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创新,落实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等措施。政府部门应该简政放权,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导向,对考核指挥棒进行有效的调整,在考评体系中纳入创新,全面考核评价中小学生,使考试和动态变得更加科学。第二,学校的治理进行创新,学校有效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将管理型的管理理念逐渐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型管理理念,结合学生具体状况创建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创建家长委员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便于学校同家长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并形成良好的氛围。第三,构建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内容的评价制度,要将创新思维能力看作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凝聚较多的创新观念。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积极地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坚决避免用“标准答案”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的想法,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应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在实践中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思维和观念,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引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实施多样化教育方式。首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应该丰富多彩,避免出现单一的教学方法。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构建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创新,实现“少教多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身,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要改变课外活动方式,教师要适当地减少书面作业,让学生有一定时间进行动手操作、思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创新思维能力教育课程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在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一方面,中小学校需要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有效开发,有效结合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实现国家课程教材的校本化。中小学阶段的学校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状况,围绕培养创新能力的相关要求,对国家课程教材进行再加工,认真开展实践课进行,强化监督实践课,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次,要注重校本课程特色化。中小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发,构建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教材,为学生思索、探究提供平台。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弱势课程。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中小学教育中,必须强化对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些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创新型教师培养

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必须保证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素养。因此,中小学必须构建完善的创新型教师培训体系,要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系统全面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及方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可以通過互联网学习全新的知识,使自身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其次,可在中小学建立人才流动体系,通过相应的政策和体系吸引大量优秀教师任教,给予其相应的优待,令优秀教师可以在中小学待下来、留得住、发展好。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淘汰机制,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便于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创新素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全面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校在实践中必须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结合当前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手段,全面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汉玉.浅议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1).

[2]金叶.浅议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2018(21).

[3]李沫.电子创客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24).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能力中小学生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