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村自宅建筑风格变化研究

2021-04-09 19:50许勇马芮
艺术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筑风格

许勇 马芮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农村自建住宅的研究,能够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其生活水平。文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某一地区的资料,并对资料加以分析,以解释农村自建住宅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现状,通过逻辑分析合理推导得出现代自建住房的发展趋势及适应时代需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自建住宅;建筑风格;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193-03

1    研究背景

1.1    背景

中国是一个地理、气候都具有多样性的国家,由此衍生出多样的地区文化,各地也孕育出多样的地区建筑文化特征。我国农村地区自建住宅的设计和建设大多是自发性的且无系统的[1]。相较于对传统特色民居的研究,对我国农村地区自建住宅的研究并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迅速膨胀,我国乡镇地区居民建造了大量的自建房屋以应对家庭人口的增多,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水平和生产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农村自建住宅不论是形式、材料,还是结构、装饰等各个方面也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此,文章以安徽省无为市周边地区的自建房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农村自建住宅风格变化的研究为不断发展的农村自建房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求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和提高其生活水平,更好地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

1.2    研究内容

文章以安徽省无为市周边地区为地域研究背景,以农村自建住宅风格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从文化、经济和技术材料等方面对农村地区自建住宅的演变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无为市周边地区的资料,并对资料加以分析,以解释农村自建住宅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现状,通过逻辑分析合理推导得出现代自建住房的发展趋势及适应时代需要的发展方向,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建筑文化发展。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建住宅特征的变化

农村自建住宅多是村民自己建造或交由乡镇的小型工程承包商,即由包工头建造而成。村民以自身经济能力和居住需求为出发点,由村民或与小型工程承包商合作建造完成的小型建筑都可称为村民自建房屋,其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居民自己决策,少有专业指导等。在不同的时期,受不同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农村自建住宅有着不同的建筑特征。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大量修建自宅建筑,并且此时建筑特征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文章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农村自宅建筑进行分析与研究。

2.1        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间农村自宅建筑特征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自宅建筑多为土房和草房,结构上多为土木结构,屋顶为双坡瓦面屋顶,以木柱和土砖堆砌共同承重。平面布局上以矩形居多,三开间,中间作堂屋,两边作卧室和厨房。

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地区开始大量使用烧结砖代替先前的土砖,建筑的坚固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巨大提升,在布局形式上建筑主体较以往并无太大改变。政策的开放使农民在屋旁搭建牲畜间、储物间等辅助房屋。这一时期居民住房条件仍旧较差,居住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90年代农村自建住宅相比之前得到了很大发展,开始出现平顶的房屋代替以往的斜坡式瓦房,建筑形式更趋于矩形。在空间布局上,堂屋多设在一侧,不再过度追求对称。墙体本身为主要承重,墙面平整并以水泥石灰等抹平墙面,更具美观性。

2.2    2000年至今农村自宅建筑特征

2000年至2010年出现大量双层住宅,内部空间划分较多。立面装饰上有了新的变化,以瓷砖、水泥和石灰等作为立面装饰。建筑局部地方会凸出或凹进,是为遮挡门前的雨水和修建二层的阳台所设计的造型。建筑功能也随之增加,厨房、储藏间、卧室、堂屋都整合于一体。室内装饰越来越讲究美观性与舒适性,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10年至今,农村建筑风格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向城市别墅样式发展,部分居民会采用混凝土浇筑框架结构建造房屋,建筑形态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大量建筑装饰用于建筑主体,瓷砖、古罗马柱式、栏杆等构件运用频繁,住宅的豪华也成为农村自建住宅的标准之一。

3    农村自住宅发展变化的因素

影响农村自建住宅发展变化的因素众多,文章仅从人口结构、居民收入、技術发展、生活观念、城乡交流、国家政策、自然地理七个方面分析。

3.1    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

家庭人口数量的增加,使住房需求不断扩大[2]。中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总体以缓慢向上的趋势增长,直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急速增长。之后随着农村改革,住了几代人的土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砖瓦房。90年代,应众多新婚夫妻的要求,农村地区修建起大量新房。之前三代或四代同住的大家庭逐渐向小型化发展,农民对于自住宅也不再满足于基础功能,更提出了宜居性的要求。同时家用电器的逐渐普及,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农民在修建自宅建筑时考虑为大型家电设计专门的放置空间,这也对自宅建筑的设计产生了影响。传统以柴灶为主体的厨房被燃气所代替,厨房由以前的单独依附在主体建筑一旁转而与主体建筑合于一体。

3.2    家庭收入的提高

家庭收入的增加是居民得以选择自建住宅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自建住宅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相比于商品房,自建房价格更低,也更符合农村居民的需求。因为居民的经济实力及观念不同,所以同一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自建住宅。收入较低者建房时会将性价比看作重要因素,大多会在原有的旧住宅基础上翻新重建,会邀请小型施工队,再利用砖、木材和石灰等常见材料,尽量利用原建筑的砖瓦和框架,以节省开支。中等收入人群修建房屋时则更加注重质量,同时使用更好的砖瓦,根据需求也会建造多层的住宅。出于攀比心理,也有人会对建筑进行豪华的装饰,高收入人群不仅会对建筑外部进行豪华装修外,更会建造三层住宅,建筑内部也会精心布置。

3.3    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发展

高端建造技术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房屋建造的影响十分有限,更多的是当地具有性价比的主流建造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会使住宅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初,无为市周边住宅几乎都是茅草土屋或土墙瓦房,至今仍有部分土房保留,后来由于钢筋、水泥、烧结砖等建筑材料在农村的广泛应用,房屋结构由开始的土木、砖木结构逐渐被砖石混凝土结构取代。在房屋地基方面,大多以砖作地基,有的以混凝土为基础,高层建筑还会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而传统由泥土和稻草混合堆砌的墙体逐渐被淘汰。而现在的大多数自建房都由砖墙承重,墙体在承重、防水和隔热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效果,同時制造方便、成本较低、便于施工,所以在农村地区得以大量采用。同时水泥实心砖和空心砖等越来越多的墙体建材也对农村地区自建住宅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4    农村人口生活观念的改变

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农民在修建自建住宅时开始考虑卫生间、厨房和书房等功能性空间。由于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向多样化发展,对此,农民对于房屋的宜居性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从众心理在此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家家户户都盖起新房,由于农民储备的建筑知识不足,所以农民修建自建住宅时,都将邻里已建好的住宅作为参考对象。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见到欧式建筑及装饰元素,使这类看起来带有“贵族”气息的装饰如古罗马柱式、宝瓶式栏杆、苕叶装饰纹样等元素在农村自建住宅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续修族谱活动,每个村庄都会修建具有传统徽派特色的祠堂和牌坊,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当地居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呼唤,部分建筑中开始出现如马头墙、黑瓦白墙等传统民居的特征。

3.5    城乡交流越发频繁

随着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城市相对先进的文化融入农村文化中,开阔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视野,使农村地区得以快速接触城市的文化,它推动着平原地区的住房变化与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如手推车、犁等被大规模机械化农具替代,传统存放农具的农具间和牛栏等逐渐消失。在自建住宅建筑中,仓库空间明显减少,农村自建住宅的功能和布局产生巨大变化。例如,在传统的农宅中基本都存在一个存放农具和粮食的空间,而这些空间通常是独立的,面积大,但卫生条件差。而今天的房子里只需要少量的空间用作仓储,所以这些仓储空间就被整合到主体建筑之中。

3.6    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一些国家政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城镇住房建设的发展[3]。国家的土地政策对自建住宅的影响力通常是巨大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每家每户的建筑住宅用地面积都有明确的规定,房子不能自由扩张。所以,虽然很多农民所在的农村经济条件很好,但也无法修建占地面积巨大的豪华住宅。村镇统一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村镇的整体风貌得到提升,自此农村的房子就从零散变成了统一与集中。传统的实心黏土砖虽然经济便宜,但却会大量占用农用土地,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红砖的生产受到了限制,所以作为墙体材料的空心混凝土砖作为替代品被广泛使用。

3.7    地理区位因素

无为市南近长江,北依巢湖,南部有小片低山丘陵,水网发达,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一直以来都以水稻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农民完全可以依靠一方水土养活自己,即使有不少的人选择外出务工,但依旧有大量的居民愿意长久留在家乡务农,因此自建住宅一直处于不断更新中。此外,无为市地势平坦,也为农民修建自住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8    小结

对无为市周边农村地区的住宅进行分析得出: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农村自建住宅不断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住宅在材料、形式、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以自然环境影响为主的时期[4]。自然环境影响大,技术落后,经济条件差,社会文化作用影响大。建筑材料和样式的选择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附和。具体表现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上,地质条件和自然因素决定了村庄空间的分布。二是平衡阶段。经济条件、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持续稳定发展,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相互调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水平对建筑形式皆有影响。传统的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保持不变,但建筑多样化的趋势十分明显。第三个阶段即是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环境的制约条件逐渐被克服,社会文化的作用不断凸显。建筑的形式变化是经济技术发展的成果,突出了对经济和技术的依赖,明显表现在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

4    结语

目前农村自建住宅有很多缺陷,经济性、功能性和舒适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国对农村自建住宅的处理态度大多是拆后重建,从房子本身的文化价值来看,农村自建住宅的历史文化价值虽远不如传统特色民居,但面对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自建住宅直接被推倒重建显然不是最正确的方法。在没有作出合理的规划前,就开始大肆修建新的建筑,而新的建筑也未必符合当地居民的需求,导致一直在进行重复的拆迁和建设。自建房在建筑专业性上有所欠缺,不仅需要村民主动学习相关建筑知识,更需要专业建筑师的加入。应对环境问题,不仅要从自然环境角度考虑,还要着手解决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对于“发展的极限”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改进,在经济、社会和资源方面寻找最佳平衡点。当今世界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各国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建筑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有着重要的责任。数据表明,人类的总能源消耗中有30%应用在建筑行业,因此建筑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人造建筑为圆心,对周边环境进行逐步治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原则,更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侯鑫.当代居民自建住宅[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林聚任,马光川.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村庄的发展与变迁[J].社会发展研究,2018,5(2):41-54,243.

[3]牛靖.农村住宅空间和生活方式变化关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4]张瑶瑶.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艺术科技,2016,29(9):34.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建筑风格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