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集群网络化协作模式探索

2021-04-09 02:32陶婷婷郭永海张秋殷宇杰
现代管理科学 2021年3期

陶婷婷 郭永海 张秋 殷宇杰

[摘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以江苏省苏州、无锡、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为研究对象,对高端纺织集群的主要特征、网络化协作实施路径进行分析,探索建立畅通互联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网络化协作模式。研究结论表明:具有典型特征的集群网络化协作模式由集群促进机构、协同运行机制、信息交流网络组成,其中集群促进机构采用联盟形式,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协同运行机制包括政策引导机制、跨区域协调组织机制和多方协同创新机制“三大机制”;信息交流网络是指以信息集成中心为中心、专业信息平台为重点、信息交流活动组织为支撑的信息化网络。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集群;网络化协作;跨区域协调;多方协同创新;信息交流网络

一、 引言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逐步成为全球各国推动科技竞争和发展产业生态的重要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集群战略和计划。美国商务部、小企业局等部门通过设立产业集群发展基金,制定区域创新集群计划、产业集群测绘计划等战略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德国政府将集群战略作为顶层设计重要一环加以推进,从2007年的“领先集群竞争计划”到2012年的“走向集群计划”,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战略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以工业4.0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和以集群战略为代表的组织革命的“三位一体”国家战略体系。日本政府先后推进了产业集群计划(2001年)、知识集群计划(2002年)和城市区计划(2002年)等三个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计划,在建立集群计划的精准长效机制、推动跨部门协同、构建区域性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

在我国,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1。2018年,江苏响应中央号召,出台了《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力争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新型产业“航空母舰”2。侯彦全等认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需要构建以促进机构为核心,以要素高度集聚、创新高效协同和信息渠道畅通为特征的集群运行体系[2]。冯德连等认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需要强化区域专业化分工和地区比较优势,通过核心企业、科研院所、机构合力推进,形成区域创新驱动力、市场与政府驱动力及全球价值链驱动力,共生形成高度协同、布局合理、技术领先、产业链完整的集群生态网络[3]。本文以江苏省苏州、无锡、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以下简称高端纺织集群)为例,对高端纺织集群的主要特征、网络化协作实施路径进行分析,拟探索建立畅通互联的新型网络化协作模式,以促进集群专业化程度加深,提高集群内产业分工性能和市场拓展能力,实现更大范围的差异化竞争。

二、 高端纺织集群的主要特点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从历史上苏州“日出万匹,衣被天下”,到近代张謇先生在南通建立全国第一家纺纱厂,荣氏家族创办无锡第一棉纺织厂,再到今天引领中国现代纺织工业发展,江苏纺织业一直雄冠全国、闻名天下。高端纺织集群实现了“三个第一、两个领先”:总量规模全国第一、产业链布局完备程度全国第一、龙头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技术创新水平全国领先、转型升级成效全国领先,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1. 集群总量规模全国第一

2019年,高端纺织集群规上企业实现收入6205亿元1,占江苏65%,占全国13%。恒力、盛虹、海澜3家千亿龙头企业引航全行业;江阴、吴江、常熟3个千亿基地加速产业集聚;疊石桥家纺城、常熟服装城、东方丝绸市场3个千亿市场活力四射。其中,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家纺市场,东方丝绸市场创造了第一个丝绸化纤指数、第一个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发布基地等多个中国纺织业的第一。

2. 产业链完备度全国第一

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已形成了从纤维、纺纱、织造、印染到下游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的现代纺织业全产业链体系,产业链上下游门类齐全、配套完整。在先进纤维、高端面料、品牌服装、家纺用品和产业纺织品等各环节集群均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其中以恒力、盛虹为代表的苏州纤维产量占据全国1/8,波司登羽绒服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罗莱为代表的南通家纺产销量占全国60%,无锡红豆、海澜之家是终端服装品牌佼佼者。

3. 龙头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高端纺织集群深入实施“百企引航”和“千企升级”计划,培育出江苏阳光等单项冠军企业和江南高纤、三得利染整、震纶绵纺等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已集聚纺织企业8270家,其中规上企业3913家,拥有27家上市公司,包括盛虹、阳光、江南高纤等13家主板上市公司2。恒力、盛虹、波司登、澳洋、海澜、红豆、澄星、国泰国际、三房巷、华宏、阳光、华芳12家企业入选中国500强企业。其中恒力集团是全球纺织500强企业,PTA、化纤、织造市场占有率达10%;盛虹集团被誉为“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填补了多项PTT纤维核心技术国内空白,2020年也入选全球500强企业,主导产品涤纶丝、印染布市场占有率达6%;波司登集团羽绒服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40%,被评为“中国世界名牌”,2019年波司登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和全国质量奖,2020年波司登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金奖”;海澜集团多次位居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A股纺织服装业榜首,已打造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男装品牌——海澜之家;阳光集团是全球最大毛纺生产企业和高档服装生产基地,阳光呢绒被评为“中国世界名牌”。

4. 技术创新水平全国领先

高端纺织集群拥有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大学,以及江苏省纺织研究所、江苏省生态染整创新中心等众多纺织领域占据优势的高校院所,已建成14个国家级创新载体3、94家省级技术创新载体,持续推动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变革。集群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9%,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0356件,制定国际标准13项,国家标准80项。2019年由国望高科与上海东华大学牵头,联合浙江新凤鸣、恒逸等龙头企业组建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是首家由民营企业牵头,行业内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短短一年,创新中心获得了11个PCT发明专利、8项国际标准,组建了包含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纺织协会、检测服务机构在内150多家成员单位的长三角创新联盟。

5. 转型升级效能全国领先

高端纺织集群以科技创新、生产方式革新和能源高效利用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其中苏州纺织企业亩均销售从2018年的295万元提高到309万元4,增幅达5%。国望高科入选2017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2019省级示范工厂;恒力集团通过“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等方式,将生产效率提高了20%以上,获评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盛虹集团首台(套)国产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用工率减少34%、产能利用率提升33%。2020年,波司登羽绒服荣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金奖”。

三、 高端纺织集群网络化协作的主要实施路径

为实现高端纺织集群的高质量发展,苏州、无锡、南通三地从促进机构、产业政策、区域协作、产业链协作、产学研协作、交流活动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完善纺织产业网络化协作生态建设,探索出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高效实施路径。

1. 组建组织合理、制度完善的促进机构

集群成立高端纺织集群促进机构,强化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功能定位,落实各项运行机制。

(1)组织管理。集群依托苏州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促进机构,并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集群发展。制定了《高端纺织集群管理制度》,并按照《苏州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资金管理,保障专款专用,并开展定期审计监督。

(2)功能定位。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依托“国家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企业服务总入口”和“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三大平台,整合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纺织产业科技、金融、信息等各方资源,推进企业服务、智能转型和创新支持三大功能定位,实现创新资源配置更优、开放服务水平更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强的服务宗旨。

(3)运行机制。决策层面由企业服务中心联合协会、创新载体、龙头企业等各集群相关方组成决策小组,制定集群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管理层面由苏州市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建立促进机构管理制度,负责运营和资金管理。技术层面依托国家创新中心联合高校院所、骨干企业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挖掘和培育高端纺织产业重大项目。发展层面,運用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机构为企业已提供1.5万家次1政策服务,带动100多家纺织企业转型升级,联合创新获得11项PCT专利,服务效能突出,具有自我造血能力。

2. 制定实施多级联动、分类指导的产业政策

为推进高端纺织集群的高质量发展,集群已形成了省、市、区三级联动、层层推进的政策体系。

(1)省级层面,2018年江苏省出台《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2019年出台全国首个《江苏省高端纺织集群培育实施方案》,同时省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均设置专项资金统筹支持集群发展。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工作任务(2020—2021年)》中也明确提出推动高端纺织集群培育工作。

(2)市级层面,苏州、无锡、南通三市陆续出台了《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多项政策,值得一提的是,苏州依托促进机构建设了企业服务总入口,其中“政策计算器”功能,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成为企业享受政策红利的神器,在今年的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被发现的43项典型经验做法受到表扬。

(3)区县层面,吴江等地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高端纺织集群推动生态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加速纺织产业提档升级。

3. 推进落实高效高质的区域协同组织机制

为促进集群工作高效高质展开,集群已形成多级联动、区域协同、跨区域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

(1)省内协作。集群积极响应苏锡常一体化和苏通跨江联动战略,签订了三地高端纺织合作备忘录,落实协同推进机制,由苏州市联合无锡、南通,召集省内有关地区参与,定期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常态化会议,下活“全省一盘棋”。

(2)长三角协作。集群依托国家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创新联盟,与上海、浙江等地深入开展合作,建立了跨区域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纺织业一体化发展。

(3)国际合作。集群建立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依托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波司登为代表的江苏企业登上了纽约国际时装周,

成为江苏纺织的亮丽名片。

4. 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升路径

为打造世界级高端纺织集群,集群联合赛迪研究院、江苏省经信研究院等高端智库,深入分析集群产业链发展状况,研究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实施路径,促进协同创新、产业链协作。

(1)推进产业链条分工合作。集群拥有8270家纺织企业,覆盖原料、高性能纤维、高端面料、品牌服装家纺、纺织机械等行业,形成从上游纤维生产、纺织机械,中游纺纱制造、印染加工到下游服装、家纺、产业纺织品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加大产业链条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苏州的先进纤维、高档丝绸,南通的现代家纺,无锡的高端织造、品牌服装均已具有世界影响力。

(2)畅通创新链协同通道。集群拥有14家国家级创新载体,覆盖了纺织行业大部分领域,涉及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资源,已开展了技术攻关、项目合作、供需对接、成果转化等千次以上合作,有力推进了产业链协同创新。

(3)消除产业链协作屏障。集群形成了纺织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纺织服装网),贯通企业库、工艺库、专利库、标准库、人才库等五库,拥有信息检索、技术预警、资料共享等十项功能,全面提升纺织企业综合能力;同时集群还陆续建立了纺织产业链生态建设服务平台、常熟服装在线平台、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等垂直领域服务平台,提高集群纺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效率。

5. 优化配置“政产学研用金”生态资源

围绕打造最优的集群發展生态环境目标,集群从产学研、金融、人才等方面全力保障高端纺织集群生态体系构建的资源要素。

(1)激发“产学研用”合作活跃度。集群强化协同创新机制,引导高校聚焦纺织产业,搭建苏州市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等产学研合作载体。深化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和联合人才培养,出台《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政策;实施无锡市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南通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资金引导项目,成效显著。盛虹集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年产5万吨生物质差别化纤维项目投产建设;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联合申办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项目成为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2019年以来,苏州、无锡、南通三市完成纺织业技术合同登记额73.7亿元,占各类技术合同登记额10%以上;已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供需对接、成果转化等千次以上共赢合作,有力推进了产业链协同创新。

(2)多渠道引导金融全方位支持。集群形成包括产业链金融、股权融资、产业基金、银行贷款、保险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拥有各类投融资机构920家,通过推动优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大力促进企业上市。在产业链金融方面,苏州打造贯通上游保理、承兑、贴现及下游订单融资等全产业链的线上供应链“e贷款”,无锡江苏银行无锡分行、光大银行无锡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搭建起供应链金融平台。在科技金融方面,苏州启动了“科贷通”,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打造苏州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南通启动“通知贷”,中国银行、江苏银行等与南通签订综合授信协议,出台了《深化南通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创建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等,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对纺织产业高新领域的支持。在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撑下,集群内已有纺织行业上市企业27家。

(3)集群发挥企业聚才留才主体作用。集群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团队)的奖励力度,“姑苏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项目资助。集群还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2019年南通出台了《关于推进南通市纺织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若干措施》;2017年常熟市政府印发了《常熟市纺织服装产业专项人才计划试点实施办法》分三类给予纺织服装人才新市民积分加分、能力提升资助、创业载体扶持等优惠政策;2019年2月常熟市政府再次印发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实施更具吸引力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评定与管理机制。集群还组织开展了多场次人才培养班,提高了集群企业管理人员素质。

6. 畅通开放合作的信息交流渠道

为推动开发合作发展,促进信息交流畅通,集群强化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信息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数据高效流动。

(1)搭建信息化平台。集群大力推动物流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2个(恒力、盛虹),省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23个,包括纺织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常熟服装在线平台、男装设计交易平台、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品牌孵化、服装设计、外贸综合服务。

(2)推动信息数据高效流动。云微坊、智慧商城、中国绸都网等产业链协作平台,有效地整合了面辅料供应商、制版打样服务商、仓储物流服务商以及终端零售服务商等产业链资源,满足了碎片化订单乃至个性化定制的市场需求。唐贸羽绒城、宜布网等电子商务平台,集现货交易、仓储监管、物流配送、质量检测、品牌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垂直电商平台,成为“互联网+纺织”供应链的服务纽带。以海澜之家物流园为代表的物流云平台,具有货品信息录入、智能存储、智能分拣及物流配送功能,其存储量及先进性是中国服装行业之首。

(3)组织各项交流活动。集群每年组织企业开展国际纺织展、国内纺织展和专业交流活动等近百项活动。技术交流方面,举办中国(江苏)纺织高峰论坛、南通“一带一路”家纺行业发展论坛、中国科技大会,组织省内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中国纺织行业专利奖评审会、第22届ISO/TC38国际标准化会议。市场拓展方面,举办江苏纺织博览会、江苏(常熟)国际服装周,支持企业参加上海纤维流行趋势发布会。人才建设方面,积极举办纺织高级人才培训班、纺织职称专项培训,协助米勒工程、闰博尔服饰、扬子染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助力波司登开展20多场校园招聘会。方向指引方面,编写了《高端纺织行业报告》,发布国内首个中国男装指数“中国·常熟男装指数”。

四、 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协作模式构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将一个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特点,总结成三点:建立集群运行促进机构、实施高效协同运行机制和构建信息交流网络,并进一步构建形成网络化协作模式。具体如下:

1. 以联盟形式组建集群促进机构

集群合作机构作为促进集群多边联系、互利合作的一个核心节点,是企业、机构等集群成员发起集群动议、推进集群集体行动的关键[2]。根据国内外集群发展的主要特征,集群促进机构主要通过联盟的形式组成,通常包括经营决策的联盟、研究开发的联盟、生产制造的联盟及销售阶段的联盟[4],通过各联盟中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投资、并购、供货和销售等[5],促进集群发展提升。其中:

(1)经营决策的联盟是指各联盟单位在制定各自的经营战略或作出决策时,优先考虑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目标,并参与决策集群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2)研究开发的联盟是指联盟成员通过签订协议,在集群重点领域或重大项目进行联合开发,分享研究成果,还包括集群成员形成稳定的技术联盟,集聚研发资本,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3)生产制造阶段的联盟表现为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将部分弱化的业务转包给细分领域中具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实现生产制造中的强强联合,提高产品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4)销售阶段的联盟是指由若干家贸易型企业为核心,通过搭建商贸平台,收购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产品并负责专营销售,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以高端纺织集群为例,其促进机构主要采用“经营决策+研究开发”双联盟模式,即以苏州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联合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和协会等形成经营决策联盟;同时,重点依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制造业服务中心形成的研究开发联盟,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成果转化。

2. 实施高效协同运行机制

集群促进机构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创新机构、龙头企业等协同合作,构建形成高效协同的网络化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落实跨区域协调组织、强化协同创新机制。

(1)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在产业集群网络化协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产业的发展目标、规划、创新资源的倾斜、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6]。

(2)落实跨区域协调组织。研究跨区域间的异构互补性有利于促成相互间的协同合作[7]。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协调,通过上级部门成立集群管理办公室,分解任务到集群所在的各级地方主管部门,形成一种行政意义上的组织协调;二是以契约的方式,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备忘录等,约定各地区主要发展方向和集群主要任务分工,推进跨地区协同合作;三是成立松散的技术联盟,如高端纺织集群通过成立长三角创新联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跨区域的协同合作。

(3)持续推进协同创新,包括“产学研” 的协同创新,引导高校聚焦集群产业,搭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等产学研合作载体;同时集群嵌入多重创新网络[8],强化政府、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创新支撑服务功能,如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才评定与管理机制等,激发创新生态活力,从金融、技术、信息、人才等全方面支持集群发展,加强产业集群商业运营模式和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不断推动集群向高端、高质方向发展[9]。

以高端纺织集群为例,促进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苏、锡、通三地合作为纽带,长三角创新联盟建设为契机,联合政府、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形成横纵向联合、多方联合的协同运行机制。

3. 搭建信息交流网络

拥有众多成员的产业集群,其内部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流。要促进集群网络化协作,就需要保证集群内信息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畅通性,这就需要在集群内建立相关的信息集成系统。主要信息交流网络包括:信息集成中心的建设、专业信息平台的打造和信息交流活动的组织。

(1)信息集成中心主要由集群核心成员进行建设管理,信息集成中心主要收集集群上下游供需信息、外部环境信息、资源要素信息等,并负责将信息加工并发送到需要信息的各个成员单位。通过建立这种信息集成中心,实现产业集群内信息的实时交换和高度共享,减少信息传输环节,保障信息准确及时。

(2)专业信息平台主要由集群中龙头企业或专业商贸单位进行建设管理,构建研发端、供应端、销售端、运输端各类专业化平台,包括产业链协作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云平台等,将信息进一步细分处理,以满足集群成员单位各类个性化需求。

(3)信息交流活动的组织主要是为了提高集群成员的开放性,包括展览会、高峰论坛、成果推广会、调研考察等各类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有利于加深同国内外其他区域集群的交流,一方面促进前沿的信息资源流通,另一方面推广集群自身的成果,实现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引领。

以高端纺织集群为例,通过搭建纺织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纺织服装网)为信息集成中心,组建常熟服装在线平台、男装设计交易平台等研发设计平台;云微坊、智慧商城、中国绸都网等产业链协作平台;唐贸羽绒城、宜布网、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等电子商务平台;海澜之家物流园等物流云平台,并持续开展江蘇纺织博览会、江苏服装节等一系列活动,构建形成了以信息集成中心为核心,专业化平台为重点,交流活动为支撑的信息交流网络。

4. 构建网络化协作典型模式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研究构建了一个由集群促进机构、协同运行机制、信息交流网络组成,具有典型特征的网络化协作模式。具体来说,由集群促进机构制定协同运行机制,管理信息交流网络;由协同运行机制保障集群促进机构稳定运营,畅通信息交流网络;由信息交流网络收集反馈信息给予集群促进机构,并持续优化协同运行机制,三者相互交融形成一个稳定的网络化协作模式(图1)。

五、 结论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国家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和重要支撑。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延续制造业发展优势、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江苏省苏州、无锡、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为研究对象,对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协作模式(图1)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图1 集群网络化协作典型模式

1.以经营决策的联盟、研究开发的联盟、生产制造的联盟及销售阶段的联盟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建集群促进机构,可以保障组织机构合理、制度体系完善。集群促进机构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2.以集群促进机构牵头,横纵向联合政府、高校院所、协会、龙头企业等,形成由政策引导机制、跨区域协调组织机制和多方协同创新机制“三大机制”组成的高效协同运行机制。同时认识到协同创新绝不只是产学研创新,还要包括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支撑服务的创新。

3.搭建形成以信息集成中心为核心,专业信息平台为重点,信息交流活动组织为支撑的信息交流网络。信息交流网络是优化协同运行机制,保障促进机构持续开放发展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黎文娟,李扬,张舰,等.发达国家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经验启示[J].江苏企业管理,2018(10):73-75.

[2] 侯彦全,程楠.先进制造业集群合作机构的实践与探索[N].中国经济时报,2018-08-02(005).

[3] 冯德连.加快培育中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J].学术界,2019,252(5):86-95.

[4] 王中颖.产业集群的组织运行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6:155-160.

[5] 郑英隆.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与创新平台生态[J].工信论坛,2019(08):32-36

[6] 韩言虎,罗福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宝鸡·中国钛谷”的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16-20.

[7] 李昌明,刘海滨,张向东,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合作发展模型及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1):5-6.

[8] 欧光军,杨青,雷霖.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8(8):63-71.

[9] 李金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及政策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7):7-14.

Exploration on the Networked Cooperation Mod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lusters:

Case Study on High-end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 in Suzhou, Wuxi and Nantong City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ase study method is adopted to take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 in Suzhou, Wuxi and Nanto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nd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 and feasible path of networked cooperation,then explores and builds an unimpeded network as the cooperation mode among these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luster networked cooperation model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consists of cluster promoting organization, coope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network. The cluster promoting organization is composed of alliance form,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cluster development.The coope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refers to the policy guidance, the trans-regional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e network include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support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activities.

Key words:advanced manufacturing cluster;network collaboration;Inter-regional coordination;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formation exchange network

作者簡介:陶婷婷(1984-),女,硕士,江苏省经信智库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及管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郭永海(1988-),男,硕士,江苏省经信智库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产业规划、区域创新;张秋(1988-),女,硕士,苏州市企业服务中心科员,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殷宇杰(1987-),男,苏州市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市场管理。

(收稿日期:2021-01-11 责任编辑:顾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