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21-04-09 02:32王月婷
现代管理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灰色关联度产业结构

[摘要]为了研究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根据《2019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浙江省2000—2018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以及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协调水平较低。又通过灰色关联法对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每种因素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化率、城镇化率、教育水平、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FDI)、R&D经费投入。最后提出可以通过做优一产、增加一产产值,扩大一产劳动力容量;做强二产,提高浙江工业化率,增强浙江经济增长动力;通过加速浙江省的城镇化进程和打造现代服务业做活三产,提高浙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等措施提高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灰色关联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1]。为了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3]。浙江省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进入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如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步调整、协调发展,就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就业率,进而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相反,如果就业结构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能与产业结构同步调整,必然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利于经济持续稳步增长[4]。因此在浙江省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本文将对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影响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数据来源于《2019年浙江统计年鉴》。

一、 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

1. 浙江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

通过图1可以看出浙江省一直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2000年以来浙江省的GDP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二产业波动增长,第三产业稳步持续增长。尤其是在2016年,浙江省进行供给侧改革之后,在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下第三产业中崛起了很多新兴行业,使第三产业的GDP增长更加迅速。

通过图2中对2000—2018年浙江省三次产业比重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和升级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三次产业分别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的GDP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较小,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均小于10%,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截止到2018年已经下降到了3.5%。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呈波動状态,2006和2007年涨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达到了54.1%,之后便一路下跌,并于2014年首次低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在2016年浙江省实行供给侧改革后,只有第三产业呈稳步增长趋势,一、二次产业的占比都呈下降趋势。

2. 浙江省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

通过分析图3中2000—2018年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占比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分2个阶段,2012年之前呈上涨趋势,增长了15个百分点,但随后便一路下跌,到2018年涨幅仅剩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除2003年之外,其他年份均呈增长趋势,且增长态势良好,按照这个态势发展,第三产业将成吸纳劳动力的主导产业。

二、 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

1. 指标选取

(1)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学术界用来反映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个常用指标。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率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增长率变化的百分比。因此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三次产业的产值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5]。当就业弹性系数大于0时,说明该产业对就业具有带动作用,系数越大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当就业弹性小于0时,则说明该产业对就业具有挤出效应,系数的绝对值越大挤出效应越强。就业弹性的公式如下所示:

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2)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也是学术界用来测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均衡的一种重要方法,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说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匹配度越高,反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协调[6]。当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0时,说明该产业劳动力不足,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当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0时,说明该产业劳动过剩,需要排出。

本文将分别通过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和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来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希望通过这2个指标的选取与分析能够全面客观地研究出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现状。

2.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通过分析图4中2000—2018年浙江省GDP及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看出,浙江省整体就业弹性在数值上一直是正数,这说明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但平均值只有0.15,说明起到的拉动作用比较小,由此可见浙江省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阻碍了浙江省的产业升级与优化。

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除2017年之外其他年份均为负数,这说明随着第一产业占比的缩小,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出现了过剩情况,并不断地向外转移,有比较明显的挤出效应。在2017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2.47,和其他年份相比比较反常。通过分析2017年的相关数据发现,当年第一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都较上一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2018年的就业弹性系数突然下降到了-1.31,和2017年相比相差3.78。这进一步说明在2017年之所以出现如此高的就业弹性系数并不是因为经济增长而吸纳了劳动力,而是因为2016年浙江进行供给侧改革之后,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调整,因就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使第一产业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及时转移到其他产业。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以2013年为界分为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正数,起到了吸纳劳动力的作用。第二个阶段变为了负数,说明随着第二产业占比的减少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变少,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开始呈现挤出效应。

在2003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是-0.06,其他年份均为正数,可见第三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对劳动力起着吸纳作用,但平均值只有0.27,说明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并不是很强。综合图1、图2和图4来看,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越来越高,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却一直表现出劳動力不足,说明三产对一产和二产剩余的劳动力没有完全吸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产和二产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教育素质低,不能满足三产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不能直接吸纳。由此可见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调。

3.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接下来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这个指标,分别测算浙江省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Pi=Li /Ci -1         (1)

其中Pi为i产业的结构偏离度,Li 为i产业占GDP的比重,Ci 为i产业占就业人员的比重。

将2000—2018年的数据代入公式(1),计算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结果如图5所示。

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徘徊在-0.7左右,呈现出较高的负偏离,说明第一产业内部长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虽然一产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的升级的推进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但一产的就业结构调整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没有将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到其他产业,导致了一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调。

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以2011年为界分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正数,并逐渐趋于0,说明二产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时进行了调整,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但第二个阶段二产的结构偏离度变成了负数,说明随着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二产的生产率逐步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开始变少,开始排出劳动力。目前来看二产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上表现良好。

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保持在0.3左右,说明第三产业长期处于劳动力不足状态,有很大的吸纳劳动力的潜能。同时也反映出了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导致了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调。

4. 结论

综合分析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和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出现了结构性失调,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在变小、生产率在提高,所以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在变大,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且一直处于劳动力不足的状态。理论上来讲,第一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可以直接转移到第三产业,但并没有顺利转移。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基数大,整体素质偏低;二是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所以一产剩余劳动力不能直接转移到三产,导致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失调。

三、 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浙江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协调性,这势必会阻碍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浙江省供给侧改革步伐。学界通常采用灰色关联度来分析不同变量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影响程度[7]。因此本文将选取相关变量,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浙江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的原因。

1. 选取变量确定分析序列

选取2000—2018年的时间序列做为分析对象,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之和作为参考列,用X0表示。选取外商直接投资(FDI)、R&D经费投入、工业化率(工业产值占比)、人均GDP、教育水平(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百分比)、城镇化率(浙江非农户口占比)作为比较列,分别用X1、X2、X3、X4、X5、X6表示,如表1所示。

2. 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采用初值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初值化是指同一列的所有数据均除以第一个数据,然后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即是各个不同时刻的数值相对于第一个时刻的值的百分比[8]。

3. 计算关联度系数

对于参考数据列X0,在有几个比较数列X1,X2,...,Xn的情况下,可以用公式(2)表示各比较曲线与参考曲线在各点(时刻)的差。

[ξi][(k)]=[mini(Δi(min))+ρmaxi(Δi(max))|x0(k)-xi(k)|+ρmax(Δii(max))] (2)

公式中(2),[ξi][(k)]是第k时刻比较曲线[Xi]与参考曲线[X0]的相对差值,是[Xi]对[X0]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9]。为了消除值过大而导致计算出来的关联系数失真的影响,本文取分辨系数ρ=0.5。

下面分三步计算关联系数:

第一步:求差序列。

通过公式|[X0(k)-Xi][(k)]|即比较列与参考列在每个时刻差值的绝对值求差序列,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第二步:通过公式(3)和(4)分别求出两级的最小差和最大差。

[mini]([Δi(min)]) = [mini]([mink]|[x0][(k)-xi][(k)]|) (3)

[maxi]([Δi(max)]) = [maxi]([maxk]|[x0][(k)-xi][(k)]|) (4)

通过公式(3)求出两级最小差为0,通过公式(4)求出两级最大差为38.8。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

将第二步的数据带入到公式(2)中,计算关联系数,得

[ξi][(k)]=[0+0.5×38.8|X0(k)-Xi(k)|+0.5×38.8] = [19.4|X0(k)-Xi(k)|+19.4] (5)

将表3种的|[X0(k)-Xi][(k)]|值带入到公式(5)中,得出每个比较列在每个时刻的关联系数[ξi][(k)],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4. 计算关联度并进行排序

关联系数太多,不便于比较,所以我们利用公式(6)通过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出每个比较列和参考列的关联度,如表5所示。

5. 结论

通过表5和表6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每个变量均表现出与产业结构偏离度正相关,但每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高有低,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化率>城镇化率>教育水平>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FDI)>R&D经费投入。其中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的关联度均在0.95以上,关联等级达到了一级,说明这两个因素对产业偏离度的影响很大。这可能是因为浙江正处于工业化后期,所以对工业生产量的增长,新兴行业的涌现,高新技术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市发展速度等工业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依赖性。教育水平的关联度是0.877,说明教育水平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也很大,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第一产业剩余的大量劳动力不能直接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原因和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有关。表5中,人均GDP的相关度较高,人均GDP代表了經济的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FDI)和R&D经费投入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表现一般。

四、 促进浙江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发展的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调。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失调与工业化率、城镇化率、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正相关。为了提高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为浙江省产业升级保驾护航,下面将从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优化人力资源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 做优一产,增加一产产值,扩大一产的劳动力容量

深入推进农村“三权”改革,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一产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和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供给侧的改革对一产进行产业升级。政府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建设一批乡村文化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园等特色园区,形成一批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发展优势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培育精品特色农业,培育新的农产品品种,加强绿色、健康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一产的产业升级不仅能提高一产的产值,还能提升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懂技术、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留在家乡发展家乡产业,以此来提高一产对劳动的吸引及吸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产长期产业结构负偏离的现状。

2. 做强二产,提高浙江工业化率,增强浙江经济增长动力

工业一直是浙江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有很多工业是劳动力密集、竞争力低、创新能力不足的制造业。因此长期以来浙江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赖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益、低水平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浙江省的产业层次较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很多没有能力进行转型升级的民营企业出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导致浙江二产经济增长“后劲不足”。面对这种局面,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对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高、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的企业进行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一方面鼓励企业自身提升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能耗标准,倒逼企业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和淘汰;另一方面政府要对积极改造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输入,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面对不同的企业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对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要全面推进跨区域集聚提升,推动这部分传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积聚新动能。面对纺织、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在鼓励这部分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互联网+”的工业经济新模式,使工业经济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演进。二产的产业升级不仅可以提高二产的产值总量,提高浙江工业化率,还可以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3. 做活三产,提高浙江经济发展水平

三产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浙江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来看,未来浙江三产比重将持续增高。随着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浙江省可以通过加速城镇化进程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浙江数字经济的优势,增加三产的比重。

(1)加速浙江省的城镇化进程。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性产业,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只有当人口聚集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三产的服务业才能达到规模效应,实现盈利。所以城市化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正相关,其发展的速度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据初步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拉动消费增长近2个百分点[9]。在2018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为68.9%,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浙江省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打破户籍制度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迁移,制定优惠政策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等措施增加城镇居民数量,从而带动教育、医疗、商贸流通业、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要发挥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温州都市圈和金义都市圈四大都市圈的积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充分发挥杭州的数字经济、宁波的港口开放、温州的民营经济、金义的商贸物流等各自的特色优势带动周边小城市的共同发展,加快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进程成为三产发展的保障和推动力。

(2)充分利用浙江的数字经济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十三五”以来,浙江服务业规模持续增长,已持续成为促进三产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浙江需要继续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技术发挥自己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云计算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推动具有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服务特点的无人仓储、全场景刷脸支付、线上线下一体社区生鲜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浙江的数字经济优势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依托“互联网+”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开发新的技术,从而培育出更多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互联网+”示范园区,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浙江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齐头并进,协同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进而提高浙江经济发展水平。

4. 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一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越来越小,因此消耗第一产业长期积累的剩余劳动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但是纵观这些年的数据,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并没有顺利地转移到劳动力长期匮乏的第三产业。再深析一产和三产对人才的需求可以看出,造成这部分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剩余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能胜任三产的岗位。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结构性失业严重影响到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要从根源解决问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优化人口资本结构。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资,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现状。

其次,政府要大力推广各种农民技能培训,并给予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民技能培训体系,使农民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各种新的就业技能,重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帮助一产的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和顺利转移至其他产业。

最后,高等教育要具有前瞻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高等教育是就业和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高等教育应及时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企业调研的情况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并及时根据调研结果调整招生规模、招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为产业升级培養常规的应用型人才和紧缺的高端技术研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丽娜.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2015-11-10)[2020-03-26].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0/content_5006868.htm .

[2]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EB/OL].(2016-04-01)[2020-03-26].http://www.zj.gov.cn/art/2016/4/1/art_1582435_26042147.html.

[3] 宋岩.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0-03-26].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4] 游玲环,章晓英.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实证分析[J].江科学术研究,2018(13):46-51.

[5] 汤建.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8(2):48-57.

[6] 刘芳.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迁过程协调分析[J].商业经济,2019(2):77-79.

[7] 王璐茜.浙江省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2):62-66.

[8] 佚名.灰色关联分析方法[EB/OL].(2015-05-11)[2020-03-26].https://www.docin.com/p-1147214018.html.

[9] 刁云娇.国家统计局:内需挑大梁支撑中国经济发展[EB/OL].(2018-04-10)[2020-03-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7344207882863405&wfr=spider&for=pc.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and Factors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oordination of Zhejiang'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t is studi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8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of Zhe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was low.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grey relation method. Final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each factor on the devi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high to low is rate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rate,education level,GDP per capit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R&D investment.In the end,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can optimize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increase output value primary of industry to expand the capacity of the labor force in the primary industry;strengthe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industrialization rate of Zhejiang to enhance the impetus of economic growth in Zhejiang;optimize human resources and increase the quality and skills of laborers with,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laborers and other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employment structure;employment elasticity;degree of structural deviation;grey relation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项目编号:2019055)。

作者简介:王月婷(1986-),女,硕士,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2020-12-17 责任编辑:顾碧言)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灰色关联度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我国就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评价研究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