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背景下的文体综合体建筑设计分析
——以联和街道公共服务及文体中心建筑方案设计为例

2021-04-10 21:03
工程技术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流线集约文体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城市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开始由内向外不断扩张,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及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使人们迫切需要解决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从农业用地的研究中借鉴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称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化使用可以多维地利用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并使城市土地一地多用。综合体建筑的高效、集约性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文章以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道公共服务及文体中心建筑方案设计为例,对土地集约背景下的文体综合体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1 土地集约背景下文体类建筑的主要特征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多数城市长期缺乏文化设施。一旦这种普遍的饥渴状态遇到大规模城市扩张的机遇,就可能导致新城区文化设施的时空聚集。文体综合体是指在城市区域中,以文化生活和体育休闲为核心,包涵了文体活动、休闲娱乐、集中商业、主题餐饮、健康居住、特色酒店等城市功能,在空间复合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的多功能、高效率的街区群体设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持续上涨,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如今的文体综合体建筑所包含的功能较为广泛,其基本功能是文化活动、图书阅览、体育健身、演绎影剧、街道综合服务等不同功能的组合与补充,其主要特征如下。

(1)集中性。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使建筑设计需合理且充分地利用土地,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使建筑功能集中布置能更好、更高效地发挥空间效应,使建筑功能的集约化程度更高。在功能复合化的要求下,功能的聚集形式从分散式转向集中立体式。通过不同功能空间的有机组合,将分散式的点、片化空间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集中化的布局格式。

(2)竖向分布性。在土地面积富余的情况下,多数文体类建筑为利于城市周边居民的娱乐生活,营造公共交流空间,多呈现分散式分布。将建筑功能单元沿竖直方向布置,每层形成通用空间,通过垂直交通而相互联通,从而使建筑整体感更强,标志性更加明显,其多用于用地紧张的案例中。

(3)首层开放性。将建筑首层局部或全部架空,提供给公众穿越和通行,这种空间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用地压力。且由于集约性的功能布局,这种做法能更好地增加城市居民的室外活动场所,便于邻里间的人际交往。另外,由于其不受阳光直晒、有遮风避雨的功能,使建筑物有更强的汇聚吸引力以及指引人流的导向性。

2 土地集约背景下文体类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点

(1)人性化空间设计。公共建筑中开放空间的出现无疑对地块、街道、地区和城市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人们同时也发现,开放空间的受欢迎程度受其所在楼层位置的限制,很容易使一些位置不佳的开放空间的利用效率不高,从而造成空间的浪费。

黄大明等[1]总结了一些学者提出的利于提升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探索,其总结出多位学者对城市开放性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的观点。徐旖茜[2]认为在设计一座密度很高的城市的开放性空间时,应首要考虑连续性,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将立体公园、绿道以及历史文脉相结合并融入设计中;何远达[3]提出的将建筑底部架空并将之与功能相结合、立体化空间的设计方式,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人性化。

(2)集中开发。集中模式有利于资源整合、互补共融、引人关注,从而可以快速、全面地展示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成效。文化功能的集聚,适配一贯的“一步到位”的想法,一方面节约使用者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节约土地使用空间的有限资源。

(3)高效利用。于文波[4]提到“内向集约”是建筑综合体空间系统的特征。功能组织影响空间组织,进而影响交通组织。建筑空间有多种组合方式,集中组合、线性组合、放射性组合、组团式组合、网格式组合等,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与秩序。极致高效的组合方式有利于空间节约集约。

3 案例分析

3.1 项目概况

联合街道公共服务及文体中心项目位于广州科学城天鹿南路以东、惠联路以南,北临惠联路、东临联华路,交通便利。该项目用地北临惠联路、东临联华路,交通便利但同时用地紧张。项目占地面积为6633m2,项目新建总建筑面积为40765.7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100.8m2,地下建筑面积17664.9m2。

3.2 设计构思——叠加复合的空间形式

项目要求的建设内容大空间功能较多,在有限的基底面积下,为避免各功能之间的影响,并减少人流交叉,故将建筑分为两大部分,分区管理。新建建筑物位于用地南偏西区域,建筑形体根据功能形式进行穿插堆叠,形成整体而又不失活力的建筑体块。大空间置于大空间之上,并采用大跨框架结构作为大空间的主要支撑。由于管理用房与群众活动用房要求功能相对独立,因此建筑采用智能化管理设施实现人群的分流,使功能分区明确,流线互不干扰。影剧院建筑人流量大,为解决人流疏散问题,剧院主入口结合下沉广场设置,设置竖向交通工具引导人流直接通往室外下沉广场,方便人流的疏散。在主入口处设置文体活动广场,形成退缩空间,兼顾集散功能,减少道路对公共文化中心的影响。另外,切合地形高差形成下沉入口广场,引导人流进入,强化了空间舒适感。

3.3 平面设计——因地制宜

首层设置文化活动用房门厅并结合地形布置展览交流空间,其余均为架空层,利用首层架空及下沉广场形成丰富的活动场地。主要用房设置在西侧塔楼的2~9层,第7层作为架空休息层,设置小咖啡厅,为活动人群提供室外活动的可能。图书阅览用房设置阶梯阅览区域,增加阅读趣味性。第12层为架空层,可供阅读人群通过架空平台进行良好的室外观景和休憩。体育健身用房设置在影剧院上方,空间安排合理。根据不同空间需求设置不同层高,并合理利用通高部分,显著增强了使用面积及经济的合理性。

3.4 立面造型——艺术处理手法

主体建筑北侧面向惠联路,文体活动中心采用功能分割将建筑分为4个大体块,利用字母“C”将体块分割形成大虚大实的处理手法,丰富体块和立面造型。影剧院和体育健身用房则采用两个色彩鲜明的字母“box”将其突显出来,与建筑整体衔接自然,加强建筑的整体感和体块感。局部采用架空,既增加了人群的交往活动空间,又使体块更有起伏变化。

3.5 景观与公共空间——高效、开放空间

此次景观和绿地设计以多维度复合性为设计原则,在建筑的立面、屋顶、广场均结合其具体功能赋予其不同的景观模式。入口广场合理利用东西侧高差做成绿化台地,拓宽了入口广场的视野,并能与下沉广场进行景观渗透,相互交融,引导人流。利用建筑围合出尺度宜人的各具特色的梯形广场,为文体广场氛围增添了亲切感和舒适感,基地内绿化纹理与建筑相呼应,结合现有景观布置,在文体活动中心入口处设置景观雕塑,突出公共文化中心独特的现代气息。沿环形消防车道设置景观绿化围墙,丰富了绿化的表现形式。

3.6 交通流线——人性化合理便捷

为了营造舒适且充满活力的公共环境,此建筑方案设计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各行其道,尽量不交叉。车行流线方面,尽量让车沿场地边界行驶,既避免与人行流线交叉,又能让车更加方便地进入停车场。人行流线方面,设置2处主要人流出入口,为了合理利用地形并且便于与道路的衔接,北侧入口广场利用现有的高差形成入口广场,而又通过绿化台地的形式衔接入口广场和相邻的文体广场,既拓宽了入口广场的视野,又能让两个广场之间的景观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4 结束语

当下文体综合体类建筑是街道居民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体量偏大,功能多样且用地面积紧张,建筑空间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居民的体验感。因此,在对设计场地面积有限、建筑功能复合、交通流线复杂、公共开放空间有限等的文体综合体建筑进行设计时,首先对功能进行分区。在考虑大小空间上下堆叠的同时,还要考虑减少功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力,设计架空层,进行空中花园设计,采用多维复合性的设计手法,在减少功能空间之间的干扰的同时增加了建筑空间分割的灵活性。在流线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场地内人车分流,还要考虑建筑内不同人流动向,采用智能化管理设施实现人群的分流,减少流线的交叉。同时还应考虑建筑维护与管理的需求,结合功能分区设计开放、半开放、封闭的空间等。总之,要根据实际设计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综合多样设计手法,提出最适宜的优秀设计理念,这样才能设计出经济、适用、美观的文体综合体建筑。

猜你喜欢
流线集约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几何映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流线组织设计
文体家阿来
CO2混相驱五点井网流线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