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国际形象的构建

2021-04-12 05:56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倡议一带

马 微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1 引言

就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面孔一样,国家也同样有自己的整体形象。一个良好的国家整体形象本身就是这个国家无形的宝贵财富,对这个国家内部而言可以有效提高其凝聚力和感召力,对国家外部而言能够有效拓展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应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形塑一个面向全球的中国治理方案,为“一带一路”的相关国际问题提供话语权与框架,以此来有效回应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的各种挑战与舆论质疑,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强化全球性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及10月出访中亚、东南亚时,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倡议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正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实践平台。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决议更是明确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而积极主动的塑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来正确引导国内外群众全面客观的认知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2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国国际形象

任何一种重要的理念或倡议都要经历较为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才会被大众广泛了解并接受。“一带一路”不仅被认为是新时代中国加强对外贸易和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更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国际形象的一张明信片。直至2021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然进入第八个年头,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迟疑观望转变为现在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我国筑起一条促进全球经济体健康生存的生命线,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1 “一带一路”呈现中国积极作为、守望相助的国际形象

近年来“黑天鹅”“灰犀牛”等大事件频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亟待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为我国深化推进现代全球经济治理与“一带一路”相关体系建设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活动为正处于“碎片化”阶段的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中国正是意识到当今国际社会亟需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因此要着力缩小贫富差距来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发展红利[2]。中国的做法已经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希望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分享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成功和进步的经验,但绝不会将自己的成功作为模板强加于任何国家。

2.2 “一带一路”彰显中国立己达人、大而可亲的国际形象

“十四五”期间国家积极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行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战略方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持续保持与沿线各国的平等交流、合作共赢态度,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鲜动力,提供了种类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一举措不仅能进一步激活我国的国内市场经济,更能为国际社会的经济大循环提供广阔市场前景[3],最终达到经济政策对接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融资相联互通和广大人民干部群众利益充分共享从而全面协调推进发展目标的实现,以一个点带整个面,从一条线到一大片,一步步实现区域性的经济合作从而形成新发展格局[4]。

2.3 “一带一路”昭示中国心系全球、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

“一带一路”融合国内治理和区域治理机制,尊重沿线各国的国家主权,互不干涉彼此内政,从尊重彼此政治制度、文化的基础上落脚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层面,注重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发展,追求经济上的互利共赢,一定程度弥补了国与国互联互通上的不足,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复苏,为沿线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中国承诺不会重复所谓的地缘博弈思想,追求的是开创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力求建设和谐共存的国际大环境。

除此之外,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遭受了一些阶段性的冲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界对“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建设项目的期望值以及对外中国企业的信任值。“一带一路”项目实施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何在这些挑战中脱颖而出,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不仅要坚定不移的发展自身经济,而且更加着重于自身软实力的提升,两者并重,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更加有力的经济支持和信誉保障。

3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策略

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国长期处于被动的“他者塑造”状态,加之各方在经济利益、政治意识、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外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西方主流社会塑造形成的刻板印象中。中国需要更加全面地展现国家的形象,真实反映中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并走进“一带一路”,走进中国梦[5]。

3.1 整体定位切实化,创新对外传播形式

中国的国国际形象首先必须是具体鲜明的,且更要建立在实际基础之上。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纪录片是我国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主要形式,而随着多媒体形式日益丰富,当下出现了许多新型、多元化的对外传播模式,让国际社会对解读中国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和解读方式,很大程度丰富了展示我国新面貌的传播与沟通形式。再结合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兴趣偏好,采取广大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法,娓娓道来讲述关于中国的文化故事,才能使中国的文化形象表现得更加立体、全面。

3.2 创建特色话语体系,变“他塑”为“自塑”

提出兼容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做好中国国际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在国际对话中跳出思维定式,用世界所能理解、关心、接受的话来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国际形象。在政治体制、经济利益以及价值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下,用怎样的话语来阐述、传播怎样的内容、传播时间以及传播地点,都是需要我们塑造对外国际形象时应该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方面。我国呈现的国际形象最终是要获得国际上以及各国民众的认可,从而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为全球治理问题建言献策,使得国际社会能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建构更加完整系统的自我认知和主体形象,展现一个全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近期的领导人动画片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探索,为中国国际形象的海外传播积累了经验。

3.3 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打造文化传播品牌

本国公民的素质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的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除了基本的公民道德素养,现代社会还将一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一国国民素质的考核标准之中。除此之外,拥有良好的理性思维以及具有较为开放的意识、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善于包容不同文化和能够从事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展现会极大提高本国国民国际形象的好感度。与此同时,依托典型的文化载体或是符号来作为国际形象对外传播载体是广为应用的,而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和建设各式各样的重要产品,且使他们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言者,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满足世界需求的同时,将创新性与时代性相结合[6]。从而才能创造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符号产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世界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交流,当下,有创新意义的、符合新世纪时代要求的符号,才更可能是世界的。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直所崇尚的“和合”精神与“求大同”的人文精神信仰,注重的是与其他国家、民族以及地区建立一种和谐、文明、合作的新型友好伙伴关系,追求的是合作共赢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人类和谐共赢发展的理想和价值追寻,呈现的是一个追求和平崛起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4 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自实施以来,为中国、沿线相关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都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是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追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中国在拓展自身的发展道路的同时,更是着力向全世界释放和平友好的信息,展现出一个积极作为、立已达人和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国国际形象[7]。“一带一路”倡议在引领包容性全球化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时代价值更是经得起时间的考证。伴随着“一带一路”项目成绩斐然,越来越多的国家享受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好处,中国也将凭借自身独特的处世态度与文化底蕴魅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世界舞台上全面地展现立体的中国国际形象。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倡议一带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