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策略

2021-04-12 06:00杨素林
智能城市 2021年19期
关键词:交底危险源管理工作

杨素林

(广州市海珠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广东广州 510220)

混凝土结构属于一种耐久性强、强度高且使用寿命长的结构,不需要对其进行维护,但混凝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可能出现严重损坏,也会导致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不良影响,耐久性以及使用寿命均受到影响。开展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施工工作,需要对施工条件进行充分考虑,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均能够导致施工质量的提升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必须采用相应的策略完善相关工作,使各项资源均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切实提升施工的质量及安全性[1]。

1 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1.1 施工质量管理要求

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在整体质量管理工作中占据主要的地位,施工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其中存在的问题会对整体工程产生严重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明确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并对其熟练应用。加固工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1)制定施工方案。

对加工施工档案进行编制,对既有的构造物进行最大限度应用;尽可能避免对原有构件进行敲打、拆除、撞击和损坏,开展编制工作时,需要完全熟悉图纸,掌握设计意图,并进行相应的实地考察,以保障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禁止凭借想象、经验开展工作。

(2)严格落实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施工方案严格执行,不可忽略其中的工序,不可忽略材料的合理应用。若施工过程中出现实际与图纸不相符的情况,应及时组织甲方、设计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共同开展沟通工作,禁止施工人员擅自作业。

(3)完善技术交底工作。

技术交底工作是以文字的形式,将图纸中的内容以及图纸难以明确表示的内容,使用“施工语言”进行清晰、具体表达,保障操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工作内容以及需要应用的操作措施,对于不明确的部分,则应对技术交底工作进行进一步深入。施工前,各方面工作人员必须完全掌握相关规定及要求,及时交底是对事故进行分析、对工艺进行改进、对技术进行总结的重要资料。开展加固施工的过程中,应当针对技术交底工作予以充分重视,并进行不断完善[2]。

(4)完善自查自检工作。

对文字资料进行检查,保障其内容完全符合要求,无漏写、漏签、漏报情况,格式正确,若存在不符合相关要求或错误的情况,则应及时纠正。在施工现场采用目测的方式或借助仪器设备,针对施工实体开展检查工作,若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以保障施工过程能够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1.2 控制质量通病

在开展结构补强施工的过程中,实施混凝土置换工作、截面增大工作,过程中均需要管理人员予以充分重视。施工措施的应用较为广泛,且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均易受到模板几何尺寸小、工作面狭窄、模板空间有限等不良情况的影响。操作过程中混凝土的用量通常较小,且主要应用人工搅拌的混凝土。

受到场地、施工环境以及人员工作熟练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工搅拌混凝土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现阶段,施工现场中普遍应用商品混凝土,部分工作人员对于混凝土类型不能明确区分。

基于此,需要完善人工搅拌混凝土的相关工作,即“干三”和“湿三”。

“干三”是按照一定比例对各项原材料进行混合,干拌三次,直至其混合均匀,判断混合效果的标准主要为混合料的颜色是否均匀。“干三”操作结束以后,按照比例加水,再搅拌三次,此过程为“湿三”。“干三”和“湿三”两项工作结束后,混凝土的匀质性能够基本得到满足,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时,若模板空间较小,可以在膜外对其进行适度敲打和震荡,保障混凝土的密实度[3]。

2 安全管理工作

2.1 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内容

在企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生产关系人员的生命安全,应将安全生产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中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安全生产事故仍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完善结构加固工作的安全生产。

(1)完善技术交底工作。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技术交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为使用文字的方式表达施工现场中各项隐患及风险,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掌握,还需要充分交代相应防范措施,保障各方面工作人员完全了解存在隐患的位置以及有效防范的方法。开展完善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有利于对安全事故进行追踪、分析和进行责任界定。

(2)合理使用电动工具。

电锤、电钻、电动砂轮等均为开展结构加固施工过程中应用频率较高的手持式电动工具,但对其进行应用时,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正式开展施工前,必须对导线是否存在破损、开关是否灵敏等进行检查,持续5 s以上的空转,确认其无异常情况。电动工具工作期间,严禁用手清理周边的碎屑,并全程保持正确操作姿态,直至工作结束。结束后及时整理工具,并放置于干燥处[4]。

(3)配置结构胶。

结构加固过程中,应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结构胶,固化后无毒,但其配置时应注意保持环境的干燥和通风,注意佩戴手套以及口罩。

(4)碳纤维的使用。

搬运建材以及应用碳纤维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身着长袖工作服,佩戴手套及口罩,避免碳纤维直接与皮肤进行接触,同时对其进行储存和堆放时,远离电源,灭火器应放置于明显位置。

2.2 辨识危险源

危险源是有可能导致人身受到伤害、财产损失等各方面的危险,主要包括两个类型,即“事故发生的前提”和“危险源导致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两个类型的危险源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分别能够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对受损梁进行修复和加固,开展施工前,如果受损梁的变形情况存在增加趋势,则为“事故发生的前提”。避免受损梁的变形加剧、裂缝增多,临时增设稳定性不足、支撑强度不足的支撑点发生变形等不良情况,属于“危险源导致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对危险源进行充分掌握和有效辨识,有利于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2.3 “结构加固”与“新建工程”安全工作的区别

安全工作中,“结构加固”与“新建工程”在存在形态和作业方式两个方面存在差别,新建工程为新建,结构加固是在已有建筑中开展施工。一般情况下,针对新建施工,相关人员均应分批进入施工现场,并进行分散工作,加固工程通常为大量人员聚集于较小的工作面。新建工程的平面作业和高处作业比例基本处于持平状态,加固工程以高处作业为主,完善局部工作面以及高处作业的防护工作,是开展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保障安全生产的重点。

3 注意事项

结构补强工作内容不只是修补、敲打,其对于质量要求严格,对于操作水平要求高,其具有显著的精细性,工作过程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结构补强工作可以划分成为三个类型,即构建质量事故、使用功能变化危房抗震加固。三种类型的工作均需要有效提升构件强度,并强化结构刚度以及承载力。

相对于新建工程,加固工程的工具更多、工艺更复杂、基本条件也存在差异,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要求较高。从整体分析,加固工程的工作量较小,且工期较短,较多细节极易被忽略[5]。

为了提升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对细节进行不断完善。根据实践,在开展加固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对现有的结构造成破坏,开展加固施工的目的是针对已经出现问题的构件或需要提升承载力的结构进行处理,若施工过程中细致程度不够,则有可能导致结构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被放大或叠加,出现破坏性合力甚至引起安全事故。对补强方案进行编制时,必须尽可能对工作程序进行分解和细化,要求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严格对待,予以充分重视,严格禁止针对细节之处出现省略、遗漏的情况。还应注意避免结构发生损坏,完善加固工程施工。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加固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相较于既往传统形式的建筑施工,结构补强已经发展成包含诸多工种、技能以及学科的新兴综合性行业,能够对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构安全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对其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交底危险源管理工作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施工交底标准化探讨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合同交底工作实践
浅议施工技术交底
基于合同交底的精细化合同管理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