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认知,引领学生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

2021-04-12 02:51杨雪梅
新班主任 2021年3期
关键词:负性图式重构

杨雪梅

“你们班那个煜,也太敏感太情绪化了吧!”办公室里,不知是哪位老师抛出话题,大家便纷纷把话锋转到煜的身上。“这种孩子,肯定是心理出了问题,你这个班主任可得小心应对……”

煜的问题,确实是缠绕在我心头的一个结。“我的目标是考班级第一!”原本学生有这样的愿望和追求是好事,可一旦发生偏差没能达成,煜就会如遭遇秋霜洗礼一般,久久颓靡难振。甚至连老师善意的“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同学不经意的“我也会”之类的言语都会影响他的情绪。

这个孩子的种种表现,倒令我想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半杯水”的故事——两个人在贫瘠荒芜的沙漠里寻找出口,可是无论怎么走都没法出去,绝望之余,有个人给了他们每人一杯水。要知道,水在沙漠里可就像生命一样宝贵。半路上,一根枯枝害得他们摔了一跤,他们杯子里的水都洒了一半。两个人望着手中的半杯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和感言。第一个人说:“唉,真倒霉,就剩下半杯水了,我要怎么走出这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另一个人则说:“真幸运,没有全部洒掉,就靠这半杯水,或许我能走出大沙漠!”不同的认知图式,造就了两人截然相反的心理和情绪体验——悲观者觉得消极痛苦,只能负痛奔走;乐观者看到了积极与希望,便能快乐前行。在煜的身上,不也存在那种悲观、不当的认知图式吗?

要帮助这个孩子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则需要先为他清除不合理的信念图式,通过重构认知与情绪问题和谐共处。

认识“绝对要求”的自我伤害

“同学们,老师最近心情很不好,实在没有办法陪你们出去游戏!”活动课刚开始,调皮的小家伙便告诉我,煜发明了新的游戏,想邀请我一起体验。一听与煜有关,我自然得牢牢抓住机会,于是,就“愁眉苦脸”地卖起了关子。

“杨老师怎么了?”“什么事让您不开心呢?”孩子们“哗”地围了过来,那一刻,他们真像是老师的救世主。“你们说我是个好班主任不?为了工作付出得多不多?”“您每天都是最早到校陪我们的。”“您肯定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爱工作的班主任。”……孩子们毫不吝啬地给予我肯定。“我这么努力工作,肯定希望能得到同学们的喜爱,也得到领导的认可,可是咱们校长从来没说过‘杨老师真不错这样的话,一次也没有……”抛出了我的“困惑之球”,只为引发学生的思考。

又是一片叽喳声,有的孩子认为校长可能没意识到“肯定”对一个老师有多重要,有的人觉得老师的表现有点幼稚,也有的学生以为“努力想要得到”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得到”,老师没必要为此纠结……我连忙接过话来:“看来,是我自己的要求太过绝对了,希望得到认可并不等同于别人必须认可我,你说是这样不,煜!”我试探着和煜讨论。“嗯,如果我们的要求过于绝对,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自己就会陷入负面情绪中……”他努力思考归结。

其实,我只是创设了一个时机,借自己的“求助”去弹拨煜的心弦,希望他在意识到我的“问题”时,也能够疗愈自己的成长之伤。

避免“过度概括”的自我评价

“你这个孩子,有时候真是让人头疼!”刚进教室,数学老师正拿着彤的卷子大发雷霆。而此时,下一节课即将开始,彤还是被打击得闷闷不乐。我意识到不只是彤,班上好多同学都容易陷入这种“以偏概全、以点遮面“的负性评价中难以自拔。

“彤,是不是感觉很不舒服?不过,杨老师听后心里倒是偷偷地乐了一下呢!”听完我这话,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被批评了还值得乐吗?”“你们会不会听话?数学老师这是一棒子把谁打死,说谁一无是处吗?你们再仔细品品?”引导孩子们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老师的批评,果然,大家找到了不一样的感觉:“有时候让人头疼,更多时候还挺好的!”“大多时候老师还是很喜欢你的。”“人非圣贤,谁也免不了犯错,原来老师只是在给我们提个醒呀!”……

就着同学们的讨论,我总结:如果遭受一次失败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那就犯了“过度概括”的毛病,这样片面地自我否定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状态……点出问题,就是在提醒像煜这样的孩子——许多话、许多评价只是针对当下,没有必要因它而波及自己的未来。

摆脱“糟糕至极”的自我认知

“煜,是不是觉得这次没拿第一很沮丧?”这一次,我开门见山地和他进行了探讨。“嗯,又考砸了,完蛋了!”他始终闷闷不乐。“没有考第一,真的很糟吗?那排在班级最后面的几名同学要怎么办?”毫无疑问,在煜看来,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后果非常可怕和糟糕,而我却希望他看到: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比现在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任何事是“糟糕至极”的。

随后,我开始了启发式的追问:“有没有人比你的成绩更糟?他们是怎么应对和处理的?”“从这次‘失败的考试中,你有没有试着去思考原因?去认识与他人的差距?去找寻今后努力的方向?……”这番追问让煜愣了一下。很显然,他從来不曾思考过这些问题。而我的提示,却可以让他对自己的失利进行思考,找寻差距,明确方向。

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难免会陷入负面情绪。为人师者,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识别那些引起情绪功能失调的思维和观念,带领他们去质疑、去探究,最终将消极的、自我否定的情绪转换为积极的、自我肯定的情绪。

重构自我认知,在理性中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这是我带领孩子进行的自我挣脱尝试,也是我能为孩子生命成长开辟的另一块心灵疆土。(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猜你喜欢
负性图式重构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长城叙事的重构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重构
抓住特征 剖析本质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