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2021-04-12 11:25冯柳青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小品文教学策略

冯柳青

内容摘要:小品文阅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品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简。《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小品文,被世人誉为“神品”,具有较高的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探讨小品文阅读教学策略。在小品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炼字炼句处”触摸文本意脉,感受作者所渗透的独特情感;品味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领会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重视诵读,让学生体味小品文的文学趣味。

关键词:小品文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策略

初中文言文选文体裁较多,有先秦诸子散文、名人传记、游记经历等,这些经典名作蕴含着丰富的文人志趣、文化精神。语文课程改革日益深化,文言文备受教材编者青睐,在众多选文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可见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一篇经典的游记小品文,全文仅85个字,但意境悠远,韵味隽永,真实地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生活片段,将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融汇于一体,创造了超然的“闲人”艺术境界。笔者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浅谈小品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于“炼字炼句处”触摸文本意脉

小品文既是“简短散文”,又是特殊的文言文,其特别注重情感的抒发,于文章中“塑高雅情怀”。因此,小品文阅读教学应当遵循特定的体式规律,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上满足文体需要,让学生掌握小品文“短小精悍、简练隽永”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注解、句子分析与逐句翻译、理解文章大意是语文课堂的“常态”,体现了执教者重视“文言”这一学习基础。郑桂华老师强调:“不管把握主旨还是归纳章法,首先要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障碍。”[1]因此字、词、句的学习是语文课堂最基本和必要的学习内容。但我们要警惕模式化、固定化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学,应当将文本内容与文言基础知识相结合。如王崧舟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王老师在课堂上读解四字词语,用“四字词”贯穿整个课堂,为学生厘清文章“起承转合”的行文脉络,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学习要求。王荣生认为:“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2]因此,学习文言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条件,也是掌握文言基础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割裂的、死板的文言知识教学。小品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字词教学也要遵循“放过、突出、深入、分离”四个原则。可见,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能自行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理解文章大意,这时需要“放过”;但有些字词看似熟悉却很陌生,比较难理解,比如对“入”字的理解,“入”字具有多元化的解释,教师应采用“突出”的方法,不能单纯理解为“进入、请入、映入”的意思,需要引起学生对“入”字的重视,透过“入”字了解苏轼与月亮结下的独特情缘,让学生感悟当时的苏轼有两个知心朋友:一是天上知己月亮;二是人间知己张怀民,学生通过字面表层意思能够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情味,打破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此外,“如”“空明”等字词具有确定的意思,但是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表层探寻其深层内涵,让学生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与作者、文本建立内在联系,全文无一字直接写到“月”,但却“处处有月”,“空明”不仅是形容月亮的澄澈透明,还表明了作者明净空灵的心境;文中“者”“耳”“也”等语气词与“欣然”形容词+“然”表示“……的样子”固定搭配的考点,这些词语与感悟作者情感没有直接的关联,教师可进行“分离”处理。

“文言”的学习并非死板、单一的字词讲解,是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带领学生进入“炼字炼句处”,感受作者锤炼语言的高超艺术,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以及深层的文本内容。因此,小品文作为独特的文言文,仍然需要运用“恰到好处”的“字词教学”带动学生学习文本,使学生充分领略文言的趣味,深入挖掘文本内蕴,贴近文本,走进作者;当然,我们需要警惕单一、刻板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二.巧抓艺术形式,体悟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

小品文这一文类必然离不开“体认作者情思”这一教学目标,徐林祥认为:“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面。”[3]因此,在课堂中我们需要正确处理文言文的“文章”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从“章法考究处”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意与思想。小品文体式虽然短小,却“五脏俱全”,除了文本内容圆融完整,文本形式也具有规范性。从作者精心安排的艺术形式对文章进行挖掘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即便它仅有“一段”,但又是完整的“一篇”,“这一篇”的独特艺术形式可以包括谋篇布局、写作手法以及语言艺术特点,这些独特的艺术构思往往起着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大部分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都会涉及“这一篇”的章法结构,却不自觉囿于“起、承、转、合”这一结构,使整个课堂流于“形式”,学生无法抵达苏轼“闲人”心境的境界;王老师以“起、承、转、合”结构梳理课文框架,以期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历程;王老师独具慧眼,对这一篇仅有85个字、1个段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从“章法考究处”挖掘出其中暗含的玄机——起、承、转、合,“起”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承”于无与为乐,步于中庭,“转”于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合”于何夜无月,但少闲人,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起因、经过、转折、议论的章法中体察作者内在的情感逻辑,成功找到一条正确的通道窥探作者的“闲人”心迹,让学生在波澜起伏的深层结构中启迪思维并真切感受作者心路历程,提炼4字词语,既进行了字词教学,又完成了章法梳理,深入浅出,一舉两得。

小品文这一体裁主要通过写景叙事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在写作手法上也会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从篇幅来看,《记承天寺夜游》仅有一个“段落”,但却富含“记叙”、“描写”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因质定教”“因体定教”,让学生触摸游记意脉,从仅有八十五个字的特殊文体出发,让学生赏析描写月景句子的语言艺术特色,并体悟苏轼情境和心境的合一,挖掘“天上知己”月色和“人间知己”张怀民,在一个月色空明的夜晚与友人漫步月下,此情此景,如此闲适自得,但又暗含着苦闷悲凉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思,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去体认当时苏轼的心境,拉进学生与作者的时代距离,理解并感悟“闲人”的意蕴,让学生明白“闲人”并非无所事事、庸碌无为,而是一个与月色相交融,进入一种空明的忘我境界,从而感悟“月色空明,闲人如是”的意蕴。从游记小品文“这一体”出发,再过渡到“这一篇”,又以文言文一体四面为抓手,让学生在“这一课”感受古人“写月”的古典文化意义,进而领悟闲人心境如月色空明的境界。

三.重视诵读,体验小品文的文学趣味

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小品文不同于长篇大论的小说,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具有朗朗上口的优点,对其反复吟诵,辅以抑扬顿挫、形神皆备的趣读,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品文独特趣味,从而激发学习小品文的兴趣;在品读中体悟,在涵咏中升华情感,使学生受到审美熏陶,通过调动耳、口、眼等器官唤醒学生对“这一篇”的感觉。自古以来,我国语文教育都比较重视朗读,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在小品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读”去体会古汉语的语言魅力,体会语言所要传达的情感,进一步抓住作者的情趣、神韵和气势,直击文言的感性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朗读方法的指导,如用“富有情感基调”、“有节奏”、“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所特有的韵味。

小品文重在品读,只有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才能与文共情,并沉浸于雅致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中。例如王崧舟老师最高的境界是运用朗读法,让学生“自化其身”进行角色置换,在与语言文字遇见的刹那,学生作为朗读者进入语词意涵,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满足学生对“这一篇”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多种方式朗读中获得阅读趣味和体验。配乐朗读让学生似乎来到了元丰六年的那个夜晚,一个与友人漫步月下,步于中庭的夜晚,看到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月夜景色。王老师善用复沓引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这一份闲情雅致背后的人生浮沉,惆怅悲凉。这是一堂诗意语文课堂最亮也是最招牌的风景;运用富有诗意,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教学方法,也是王老师的独门必杀技,余音绕梁,绵延不绝,久久回味。例如对承天寺东南西北的设计,引读课文,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增强了课堂趣味,月色如水,人如水中之鱼自由游荡。

小品文篇幅虽小,内容精简,但小品文教学更加需要注重誦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所以,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扫清文言字词“音”“形”“义”的障碍;还要引领学生读出文言文节奏,着重从“重音”“语调”“速度”等方面进行朗读指导,例如教师“范读”、播放多媒体音频或视频;最后也可以使用多种朗读方法,比如个性化朗读、推荐读、班级齐读等形式,在反复朗读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受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4.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3]徐林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93.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小品文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转瞬即逝的绝美——例谈小品文《蝉》的微解读策略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