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探讨

2021-04-13 04:18练洋
参花(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文化馆大数据

摘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与这种新的生产力密不可分。目前,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的变化,朝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于是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时代文化馆建设的主流。文化馆的数字化是依靠互联网和新媒体支撑的,而这都与大数据的发展息息相关。实际上,如果不能对大数据有充分的了解,就不能有效利用大数据为文化馆服务。为此,有效加深对大数据的了解与应用,才能有效加快信息的传递,才能有更精准的分析,才能提高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效能。

在新常态下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利用大数据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进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手段,进行“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索,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效明显。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现状的调查,并根据当前大数据发展情况提出文化馆大数据数字化服务建设,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 文化馆 数字化建设

一、引言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对于大数据的概念,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可以为我们带来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数据资产处理方式,大数据的应用可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高效管理体系,可促使文化馆的日常工作更加科学精准地展开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更能发挥文化馆的职能,更能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大数据背景的发展趋势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馆的单一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显现出很多滞后性与弊端,不能有效分配文化资源等,影响了文化馆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利用大数据,建设好数字文化馆,才能充分发挥文化馆的服务效能。

(一)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

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对网络和数字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当前智能手机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人们也更习惯依赖互联网、使用电子产品。

(二)文化馆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

以往文化馆进行服务和宣传主要依靠建立门户网站,并提供网站浏览服务,但是文化馆服务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文化馆无法快速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的需求,难以满足大数据快速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心态和习惯。

三、重庆市群众艺术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现状

(一)数字平台功能逐步完善

“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在2017年开通1个市级平台和40个区县级平台的基础上,今年开通了全市1000多个镇街基层文化中心服务平台,形成了“1+40+1000+N”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已实现上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国家数字文化网、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等3个国家文化平台,下联重庆各级文化馆(站),横向与重庆图书馆、重庆美术馆、三峡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红岩联线等市内公共文化单位和上海、浙江、江苏、四川、深圳、广东等数字文化馆对接,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实现公共数字文化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现在群众通过该平台可以在线参与文化馆剧本的各项活动,培训报名、活动投票等,群众可以在平台专栏上观看和学习相关艺术培训门类的讲座、讲学。线上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线下数字体验,WiFi全覆盖,最后网络带宽保障逐步提高,我馆从电信光纤200M提高到电信光纤300M,足以能够满足我馆线上、线下以及WiFi的使用。

(二)開始注重平台建设的大数据搜集与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来说相当重要,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人民群众的需求信息,数据能够反映出群众的兴趣爱好、年龄层次等。因此,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以技术为支撑的数据应用将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为我们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利用大数据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目前,我们在重庆群众云平台后台专门设置了大数据、文化配送统计、数据查看三大栏目,三大栏目有15个子栏目,每一个栏目都有详细的数据分析。文化配送是对重庆市公共文化物联网的分析,有公共文化资源、文化配送统计,截至2020年11月15日,平台已上线40家区县,共建立志愿者(团队)8692个,服务作品8470个,共申请活动110495次,完成配送服务109869次,共计服务人次达26181011万。这是平台总情况,其中每个区县的具体情况也可以调取出来,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出每个区县的薄弱环节,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在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方面,截至2020年11月20日,平台总访问量达7551.3次,注册用户达到近71.9万个。此外,我们对每个区县在平台上的温暖设施、资讯发布、活动、培训、音视频都有详细的统计,还可以对某些产品所发挥的服务效能进行比较。根据上述情况,我馆除了对每个馆设置了绩效考核指标,还对用户行为设置了一系列指标,根据得出的大数据来对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建立大数据信息库

大数据的分析不是简单的统计分析,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是一种用户行为的判断,能让我们做出更贴近群众的工作。在大数据背景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应紧密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推动平台数字化和网络运营模式的开展,逐步实现现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各项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变。

传统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可能产生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的弊端,预测参加活动人数不准等问题,通过大数据的搜集管理分析能够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将群体细分,并了解群众需求,为活动、培训的开展提供依据,适时根据民意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组织形式等进行调整,提供更贴近公众的文化服务,并为群众更好地开展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成为数字化时代解决社会公共资源供需矛盾的良好途径。

(二)公共文化资源要多样化、大众化

文化馆开展数字化服务,核心是数字资源的整理加工和整合,构建一个海量的文化信息资源库,这些资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形成一个虚拟的覆盖区域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使人民群众更加快捷地享受多元化的数字文化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公告、艺术培训、艺术教学、文化活动等,并将资源全部上传到数字化平台中去,推动传统的文化馆服务资源向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转变。

(三)注重传播效能,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

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双向互动性,借助网络数字平台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反馈机制,充分应用网络便捷、快速、真实、直接地表达文化需求,形成文化馆与群众之间的良好互动。目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工作对社会满意度日益重视,但对社会满意度的指标量化困难而流于粗略,不够精准。因此,要应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多渠道收集包含公共文化服务使用效率、公众意见反馈等数据。

(四)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各地区文化馆都非常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数据资源的收集,这些数据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些信息资源在不同省(市)、地区的文化馆中各自利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交换和共享不畅的问题,没有发挥资源的综合利用。大数据系统能够分析出用户的各类属性偏好,利用大数据系统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014 年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以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抓手,推进全市公共文化物联网建设,建立了由1个市级总平台+ 40个区县(经开区)分平台+960多个基层服务点组成的全市公共文化物理网运行管理体系。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库,实现资源的跨区县预约、互联互通,同时实现文化活动的网上预约、网上配送、网上公示以及网上评价等体系,形成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政府配送、百姓点单、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五、结语

总而言之,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拓展领域,因而基于大数据构建文化馆的数字化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数据时代,要把握新经济、新媒体、新思维带来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能;利用大数据的功能,将要建设的文化资源内容与群众的文化需求相对接,从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提供更多有差别、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化资源,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作者简介:练洋,男,本科,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数字化建设)

(责任编辑 徐参文)

猜你喜欢
数字化建设文化馆大数据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高职院校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
外语语言实验室数字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