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论略

2021-04-14 23:38廖美盛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摘要】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不仅具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立足当前高校现状,可以在共建机制、挖掘课程资源、拓展课外教育载体等方面积极探索二者互融共促育人途径。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  思政教育  互融共促  育人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项目“劳动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SZZX191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1-0029-02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既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本质体现。劳动教育通过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技能等培养提升大学生素质,与思政教育目的契合可形成互融共促育人合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不仅有其时代必要性,而且有其现实可行性。立足当前我国高校现状,可以在共建机制、挖掘课程劳动教育资源、拓展课外教育载体等方面积极探索二者互融共促育人途径,为高校教育形成育人合力提供更明确的思路。

一、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之必要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为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互融共促的有效育人机制提供了依据,强调了必要性。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它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劳动观可以有效地教育和激励大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突出贡献,反之,错误的劳动观误导大学生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作为“准劳动者”的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正确理解“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等精神实质,自觉地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出彩的未来人生,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

(二)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准确领悟劳动教育的内涵。高校开展好劳动教育的前提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高校劳动教育应当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2],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形成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注重的是让学生感悟平凡劳作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则是要求学生培养服务意识和增强社会责任心。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一方面可以优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劳动教育的丰富内容,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格,从而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精神实质。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育人的成效。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虽同属“五育”的重要内容,但它们在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统一上各有侧重点。思政教育教学更侧重理论层面,强调通过课堂帮助学生认识和内化劳动观、劳动精神等价值内涵;劳动教育则更侧重社会实践层面,强调实践活动磨练个人意志。所以,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互融共促有利于二者互补提升高校育人的成效,为做合格的未来劳动者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之可行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不仅有其必要性,还有其实现在可性。

(一)教育目标互融共促。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并举,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要求之中。《意见》也明确提出让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成为并列的育人目标,二者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准劳动者”。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敢于责任担当的精神品格,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借助劳动这一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贯彻落实在大学生的实践中,通过实践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价值标准,校正自身的正确劳动价值观。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都是围绕“德”与“育”问题展开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两者互融共促。

(二)教育内容互融共促。以往的思政教育忽视劳动教育,单纯地空谈“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劳动教育也被误认是单纯的“关于劳动”的教育,忽视立德树人问题。实质上,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吃苦会劳动的知识型劳动者,而且还应当是能够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劳动教育内容所包括的日常生活勞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旨在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意识,了解并掌握劳动技能,从劳动服务中产生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互融共促的。

(三)教育方式方法互融共促。首先,二者都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为基础。重视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张。《纲要》强调高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该教育主张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强调内容是一致的,即认为学校思政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通过广泛挖掘学校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相关思政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政治信仰,为学生培养品德,提高知识,逐步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其次,二者都注重社会实践。《意见》指出,高校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注重实践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教学内容,进而把其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动指南。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实践教学是对课堂的拓展与补充,实践把思政教育深邃的理论内涵以更加具体的方式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达到知行转化的验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之路径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的实现路径,可以在共建机制、挖掘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拓展课外教育载体等方面下工夫。

(一)构建互融共促有效机制。首先,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构建思想引领机制。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体悟到“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其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的重要论断为指导,构建信念引领机制。坚持信念引领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重要论述帮助大学生坚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想信念,教会大学生明辨“为何劳动,为谁劳动”的意义,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再次,要适应新时代重发展要求,构建价值引领机制。思想决定行动,一个人的劳动价值观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高校要贯彻落实好“四个尊重”,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创新创业困难的社会现实,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身价值。

(二)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既要把握好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好劳动课程及各类专业课程中教育元素,共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要挖掘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劳动元素。本着“以本为本”,亦即以教材为本的教学原则,将分散于教材中的各种显性劳动要素串联起来,重构思政课教材和教学中涉及的有关劳动教育内容,优化思政课劳动育人的教学设计,完善思政课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效果。其次,要挖掘利用好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专业课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本身以外,专业课程教材在编写时也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倾向追求、家国情怀的培养等思政元素。例如,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涉及劳动教育元素时,通常都会强调中华民族勤劳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赞美“中国智慧”、传播“中国故事”;自然科学类课程会围绕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精神的相互渗透,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等等。

(三)拓展校内外教育载体。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高校利用劳动教育这一载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既能体现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的优势,提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还能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弘扬高尚的劳动精神。首先,可以将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纳入到课程教学以及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之中。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体验各类劳动,亲历体验劳动最光荣,亲身感受劳动最崇高的社会尊重。二是要充分发挥校园内外育人资源的作用。在校园内挖掘劳动育人元素,以劳动素养的养成为主线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在校园外发挥已有劳动实践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深化产教融合,让学生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提升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效果。三是多渠道搭建社会劳动实践平台。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帮助大学生在劳动中增长阅历和才干,在勞动中坚定意志和知荣感恩,以此培育大学生的正确幸福观、择业观,以及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 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作者简介:

廖美盛(1974年-),男,江西石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