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获得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21-04-14 21:59何龙安
江科学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何龙安 陈 颖

一、获得感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价值遵循

近年来,“获得感”成为一个热门话语,经常见诸于政府的政策文件和学者们的笔尖纸头。也有学者专门撰文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认为“思政课获得感是指思政课在满足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坚定信仰等方面需要后而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基于思政收获而形成的正向积极肯定的感受体验,是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形成的情感意志状态”。由此可见,获得感是主体积极、肯定、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的产生以主体的某种“获得”为前提。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获得”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因此,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也体现在四个维度上。

(一)知识获得体现充实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给学生主体的首要“获得”是知识。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科学性设计、辅之于符合学情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充满艺术性的阐发,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由学前的知之不多、知之不全、知之不深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状况、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思想道德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当今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等知识内容。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时刻感受到知识对自己的“填充”,以及体验到知识的充实感。这种知识的充实感能够使学生在诸如党史知识竞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知识比赛等活动中胜过竞争者,也可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日常交流中拥有不竭的知识资源而处于上峰或主动地位。由此,学生会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从而产生自信感。

(二)能力获得体现成就感

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是通过运用知识分析情况、解释现象、解决问题所展现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赋予学生的能力获得,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在现实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否能实现这一问题时,学生能够基于新中国作为新事物的内在发展前景、改革开放的外在强大动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力、执政党英明科学的执政方针政策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肯定地得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实现。正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了解释一个个社会现象,进而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获得了取得成就的愉悦心情,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三)思想获得体现方向感

思想是知识的升华,“当个体对某一事物形成了理性的认知和稳定的观念的时候,他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思想可以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给学的获得感,不能仅仅是知识获得和能力获得,更核心、更根本的获得是思想获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学生的思想获得,是指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进而升华为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从而成为指导行为和实践的“指南”。思想获得,使学生拥有了稳定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学生能够透过多元社会思潮和繁杂社会现象辨析真善美,认清假丑恶,从而获知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路。人生发展的方向犹如眼前的画卷一般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学生就能够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

(四)行为获得体现价值感

行为是思想的升华和外化,思想一旦离开了行动不能获得任何东西,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佐证思想是“高大上”还是“低劣俗”,思想获得才能得到确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该着眼于学生知识获得为基础、能力获得为关键、思想获得为核心、行为获得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给学生的行为获得,是指学生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所学、所思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自己也能得到社会的拥护和认可。比如,当同胞处于灾难之中,学生基于对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刻领悟,愿意成为志愿者深入灾区参与救援或提供力所能及的捐款捐物,这种行为得到很多人称赞和效仿,于是在全社会掀起了驰援灾区的热潮。此时,学生就有了行为获得。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和付出,而不在于个人的得失,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知识获得、能力获得、思想获得和行为获得构成了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整体。知识获得是基础和前提,能力获得是关键和承启,思想获得是核心和根本,行为获得是升华和外化。四个方面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失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都要着眼于提升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获得感,把这四个方面获得感的提升作为价值遵循。

二、获得感的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之需

高校“思政人”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要求,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但就学生的获得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仍然“在路上”,仍需要坚持和加强。

(一)主体缺位使学生获得感不强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单一主体及其身份的固化,造成学生主体的缺位,这一现象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课前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方法的选择没有围绕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就怎么教。这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原则。而在现实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仍然在以教定教、以教促教的圈子里打转,教学准备始终围绕着教的需要,而不是围绕着学的需要而进行。其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不够。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繁重,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惯于“霸占”课堂时间,形成了“满堂灌”思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听课感受和状态,不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最后,课后教学感受很少反馈学生。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课后,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及其两者的结合状况进行反思,提炼感受,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然而,教学反思如果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得不到学生一方的确认和佐证,教师想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难免会成为一厢情愿。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地位的凸显、学生地位的缺失或弱化,学生的心理体验必定不是愉悦的,获得感更无从谈起。

(二)供给偏颇使学生获得感不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课程”?这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属性。其他课程主要呈现知识属性一面,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两面。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属性,决定其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任务,进而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不同的供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能让学生知道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应该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体现了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获得,而如果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才能佐证学生具有了思想获得和行为获得,进而确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是高效的。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仍然存在学生挥金如土、及时行乐、沉迷网络现象?为什么仍然存在学生因不能辨别是非,而误入歧途?为什么仍然存在学生对他人处于困境中的漠然视之?等等这些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这些不良现象应该担负一定的教育失职之责。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仍然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阶段,而没有上升到“怎么做”环节,学生的获得感没有升华至思想获得和行为获得,因此,学生的获得感仍然存在片面的现象。

(三)缺少协同使学生获得感乏保

提高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主要职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部门,但这并不是说,其他相关部门就可以缺席。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学工处学生到课管理、教务处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督导处的教学效果评估、团委旨在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宣传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员、财务处对教学活动的经费支持等。因此,要提升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在强调主体责任的同时,各相关部门还要履行好协同之责。然而,在教学的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及时联系到班主任老师交流学生到课、听课情况;教学工具、设备出了故障得不到及时的维修;把学生中的“顽固”分子上报给相关部门得不到合理处理和教育;开展实践教学、设置教学情景现场不能获得经费资助;教师超负荷的额外劳动不能得到必要的鼓励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遭遇的这些状况,说明相关部门没有做好协同、配合、支持工作,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心态,甚至冲击教师的获得感,难免造成“没有教师的获得感,就不可能真正有学生的获得感”,因此,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也就缺乏了保障。

三、获得感的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获得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这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经过进一步培育后能够上升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并指导主体从事社会活动。那么,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如何培育呢?要找到合理的培育路径,就需要深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获得感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式是:学生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学生获得感。这种关系式可以解释为:由于学生有每种需求,所以来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丰富性能够提供给学生所需之物,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从而产生了获得感。这是一个非常理想、毫无矛盾的关系式。那么在现实境遇中,为什么会出现如前所述的学生获得感缺失问题呢?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并不能直接行供给之举,这一供给之举需要靠间接供给者——教师来完成,亦即教师通过学习、理解、领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后,再凭借某些方式教授给学生。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获得感之间的关系式就变成了:学生需求——教师供给——学生获得感。又由于学生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产生了获得感,所以,学生的需求就是学生的获得感,因此,关系式进一步成了:教师供给——学生获得感。这对关系式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学生获得感缺失。那就是,教师的教学供给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获得而产生的矛盾。那么,要培育、提高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就必须对教师的供给方式——教学进行改革。

(一)优化教与学的关系 确保教学对象的“C位”性

培育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仅要让获得感的需求者,即教学对象——学生在位,而且要让学生始终处于“C位”,也就是处于中心地位、核心地位、第一地位。学生的“C位”性表达了以下几层内涵。一是学生要有获得感,就必须在位、在场,这是学生得到获得感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学生在位、在场不是一个地理位置概念,而是一个时空概念,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老师心中最重要的地方,在教师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里都存在学生的身影;三是学生在位、在场不是在边缘位置,学生不能边缘化,而是处于中心位置、主体地位。学生处于“C位”性地位,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具体而言体现在:1.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都必须围绕学的需要来确定,也就是以学定内容、以学定教法、以学验效果,而不是以教定内容、以教定教法、以教评效果。2.教师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讲授、课后的反馈围绕学的需要来展开,课前要备学生、课中要导学生、课后要答学生。3.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学生的“C位”性,并不是说,课堂交由学生掌控,而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使学与教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学教相长。

(二)突出思想获得培育 确保教学方向的正确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双重性,而本质属性于其价值属性,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课程,其知识属性无法完成这一使命,只有通过价值引导,“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才能完成历史重任。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属性,就是凸显思想获得培育在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培育中的重要性。在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中,思想获得处于最核心的地位,起到统领知识获得、能力获得,并指导行为获得的作用。抓住了学生思想获得培育这一根本,从而确保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朝着正确方向进行。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通过教学改革来培育学生思想获得呢?一是内容讲授要深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因为要让学生听懂,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粗浅化处理,停留在一般理论的讲授,这样无法向学生彰显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二是活动组织要有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为了互动而组织一些没有实质内涵的活动,而应该开展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提高逻辑思维的优质活动。三是阐述理论要透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价值和真理的力量。四是解决问题接地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学生的困惑、疑虑为目的,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用性,因为有用,所以愿学,因为愿学,所以能信,因为信赖,所以坚守和践行。

(三)采取多元教学方法 确保教学方式的学情性

教学方法是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获得感之间的“桥梁”,方法得当,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就能顺利达成;方法不当,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就会受阻。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逻辑,做到避免以传统填鸭式的教师逻辑为主而忽略学生认知逻辑,同时避免只强调学生认知逻辑的中心地位而无视教师对其必要的引导和提升作用”,通过分析学情来选择合理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符合学情性。一要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讲授法具有系统、深刻阐述理论的优点;专题教学法具有综合知识点,讲清讲透专题内容的特征;问题式教学法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质疑潜能;案例式教学法通过通俗易懂的举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等等这些传统教学方法,老师们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充分发挥其优势。二要运用好混合式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法是指线上线下相结合或相混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取长补短,运用线上信息发布便利、资料储备丰富、记录学生过程学习状况清晰等优势,弥补了线下教学的单调、刻板、低效的不足。三要挖掘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学功能。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时代,是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中的“土著居民”,挖掘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学功能,学生会感受到格外亲切,获得感也必然提升。

(四)营造愉悦教学情景 确保教学环境的情感性

获得感是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积极、愉悦的心情在沉闷、压抑的教学情景中是很难获得的,只有在轻松、快乐、平等的氛围中才能达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教师就必须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处处充满情感,充满爱。一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地位平等是师生双方保持愉悦心情的基础,以此为前提才能进行合作,并取得成功。教师要摈弃“我是电、我是光、我是唯一的神话”、“我主宰、你崇拜”的传统师生观,而应该树立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学习、教学互进的新型师生观。二要营造生动活波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提升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课堂讨论、知识辩论、学生演讲、情景剧模仿、感人事迹分享等活动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演”,课堂虽是小“舞台”但也能展现大梦想。三要常问计于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最有话语权,也最有办法。常问计于生,体现了教师的胸怀和担当,更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激发学生自信、自尊之情。

(五)发挥协同主体作用 确保教学机制的协同性

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培育,离不开高校相关部门的配合,这些部门是学生获得感提升的协同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协同主体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教学协同机制,学生获得感培育才有保障。一是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学生获得感的培育。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要经常下到班上听课,了解学生获得感的情况,激发学生获得感的自我提升意识。学校党委要经常关注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学校拥有一支尽心尽职、堪当大任、精心培育学生获得感的优秀教师队伍。二是各职能部门要自觉履行好协同职责。教务部门要履行好教学管理职责,质量保障部门要做好学生获得感的评价工作,学工部门要确保学生到课,团委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宣传部门要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财务部门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后勤部门要做好物质供给工作。三是其他教学单位要确保同向同行。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单位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自觉尊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课程的地位;专业教师要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确保专业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巩固、夯实学生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