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1-04-14 21:52石倩倩
卷宗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数创设小学生

石倩倩

(安徽省合肥市翠庭园小学,安徽 合肥 230000)

人们对数学的印象往往是抽象和枯燥的,小学生的身心还没有发育健全,注意力、自制力,抽象思维能力等都还不足,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就更要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成为当今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数学问题情境包含了与数学知识有联系的信息,以及与问题相关的生活背景[1]。它是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抽象问题和具体问题之间的桥梁。所以,小学教师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充分感受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现如今,小学数学教学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充分认识现状,并积极寻找有效的创设方法,是所有教师急需完成的任务。

1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1)趣味性不足。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趣味性能指引他们对问题的思索。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有效的进行课堂实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但部分老师教学模式单一,不够丰富灵活,还有老师仍然采取一味的讲授式教学,照本宣科。不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孩子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较差,不利于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素养的养成。

2)不够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通常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发,他们对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情境感到更加亲近,愿意参与进来。虽然部分老师也会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但不够生活化,没有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关联,导致教学生硬,理论性太强,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也会感觉数学是枯燥的,远离自己的,无法真正的亲近数学,学习数学,难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2]。

3)缺乏互动性。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所以师生的互动尤为重要,师生的双向交流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流动起来,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促使师生互动更加有效。但是,目前部分老师的课堂,仍然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压迫感,教师仍然占着主体位置,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的互动,也仅仅停留在简单地一问一答,没有其他的有效互动,如游戏,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2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增强趣味,激发兴趣。儿童都爱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特征,结合学生喜欢的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感受解决数学问题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故事情境可以根据孩子们熟悉的西游人物来设计: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千辛万苦越过了火焰山,路上经过的一位农户家,好客的主人,送来一个大西瓜给他们降降暑,猪八戒看到西瓜两眼放光。孙悟空想到了公平的分给大家,每人四分之一,八戒不同意:“俺老猪长得胖,容易热,吃的也多,俺要吃六分之一”。孙悟空摇摇头,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六分之一,在大家享受美味的同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愣住,充满了疑问:为什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小呢?在这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带着这个疑问,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参与到比较分数大小的学习中[3]。

2)联系生活,提升效率。课本上的数学概念是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的,所以需要将数学结合实际,联系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内化知识。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教学《千克和克》时,可以先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常用物品的重量数据,并感受轻重,积累经验感受轻和重。开始上课时,出示两袋食品,哪一袋重?用什么方法?很多学生会选择掂一掂,这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方法,这就将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掂一掂我们能感受到哪一袋重,可是到底重多少呢?就需要用到测量工具秤。课前的调查活动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带着这样的感受回到课堂,课堂变得更高效,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巧设悬念,激发动机。创设富有悬念的情境,增强挑战性和探索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愿意进一步对问题深度思考。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教学《认识平年和闰年》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明同学每次过生日都会种一棵生日树,他在12岁生日那年种下了他的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他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思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小明都12岁了,才种了3棵生日树,说明他只过了3次生日。为什么自己的生日每年都有呢?接下来,通过观察十年的2月日历表发现,2月有的28天,而有的29天。从而引出平年、闰年的概念,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回过头,就都明白了,小明的生日为什么只过了3次,及生日具体是哪一天。本节课的知识也就顺理成章的学明白了。

4)游戏互动,加强能力。儿童天生喜爱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能让孩子们都参与进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加强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抱团游戏,一名学生当裁判,在说出某一个数字后,其他同学则根据数字快速的进行抱团,没有抱团成功的学生则被淘汰,再接着进行游戏,一直到剩下两名学生。学生在进行游戏的同时,教师将每一次学生的人数、抱团人数及淘汰人数记录在黑板上。最后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算式,比较余数和除数,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身体验游戏,更加有趣并有效的理解了它们的关系。

5)渗透文化,感受魅力。数学文化是数学发展的浓缩,学生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演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平时教师便要处处留心,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备课时积极准备相关的内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们认识了小数后,带学生们了解小数的来龙去脉,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它。早在一千七百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家刘徽已经开始用小数了。最开始,人们表示小数常用摆算筹的方式。有了阿拉伯数字后,又出现了其他样式的表示方法。大约在400年前,确定了现在这样的表示方法,开始用圆点来分割小数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教师可以将小数在各个时期的表示方法,用图片的方式生动展示,让学生了解小数的演变,感受数学的魅力。

3 小结

创设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发其对问题思考的深刻性,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对于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存在的一些不足,要积极改正。最重要的是,小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有互动的、有文化的问题情境,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更好的学好数学。

猜你喜欢
小数创设小学生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