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作品里中原服制风格流变浅议

2021-04-14 21:52宋倩文张晓红夏丽娜
卷宗 2021年8期
关键词:服饰

宋倩文 张晓红 夏丽娜 李 洋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在中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原服饰吸收了多民族服饰元素,多种风格并存,服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通刊古代文学作品的相关描写,可从中勘知中原汉服制风格的自然流变过程。

1 先秦时期

“有关服装产生的传说。大概以战国时人所撰《吕览》和《世本》的记述最为流行。据称於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1]

1.1 “揜形御寒”的基本功能

衣服出现的最初功能是“民得以揜形御寒。”[2]《诗经》中《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女子担心“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于是春日里,“女执懿筐”“爰求柔桑。”八月里开始“载绩”。把丝染成黑色、黄色,红色的,献给贵人做衣裳。“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随季节选择衣料,夏天穿丝麻衣,冬天穿裘衣御寒。“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1.2 “上衣下裳”的礼制文化

同时,衣饰又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3]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礼记·正义》中:“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礼记·深衣》篇中叙到:“短毋见肤”,衣不露身,“揜形”后仪态典雅端庄。

服饰之美与人的高洁德行相对应。春秋时期屈原《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服饰讲究。堪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文中人物香兰、玉佩繁饰“缤纷”,“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和屈原洁身自好的品格紧密相连。《诗经·有女同车》中女颜“如舜华”“如舜英”,既写女子貌美,又写其“佩玉琼琚”。烘托其“德音不忘。”

2 秦汉时期

“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后汉书》志三十《舆服志下》)汉承秦制,没有改动。“显宗遂就大业,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祠天地。”(《后汉书》志三十《舆服志下》)

“上衣下裳”是汉朝曲裾、直裾深衣的起源。在马山楚墓国内出土时代最早的、一批古代锦绣被服实物的十余件衣服中“除模型冥衣才做直领对襟儿样式外,所有长衣则一律作交领、右衽、直裾、长袖。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形式。”[4]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之十二“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之十九“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即如是。

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汉乐府中描写颇多。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刘兰芝著“绣夹裙”,足踏“蹑丝履”(《孔雀东南飞》)。胡女:“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羽林郎》)曹植笔下的洛神:“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洛神赋》)

3 魏晋时期

这一时期门阀制度严格,日常服制有严格规定。阮籍《咏怀》第六十七首中“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出身尊卑决定着穿戴,阮籍云“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晋时衣袖宽博,上下成俗。“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放,与台成俗。”(《晋书·五行志》)“凡衣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宋书·周郎传》)孟昶尝于微雪时篱间窥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此种衣风一直延续到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称“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5]王逸闻支道林作庄子《逍遥游》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世说新语》文学第四)皇甫谧给左太冲《三都赋》作序后,时人“莫不敛衽赞焉。”魏晋风流之态尽显。

4 南北朝和隋时期

南北朝战乱频繁,各民族服饰互相影响渗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时兴两当衫,着“笏头履”,流行袴褶服。“南朝士人服饰主要以宽松的袍衫和低敞的衣襟为主要特征。”[6]《南史·东昏候纪》中有“绯纳小口袴褶”“紫纳大口袴褶”语。《旧唐书·舆服志》称帝王导从必着“两当袴褶”[7]。《列齐图》中宫女“衣六朝齐梁间通行大袖过二尺衫子,加曲领拥颈。”足上穿高尺屣。另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毛织物显著增加,身着小袖长身袍,小口袴,更利于骑射。

“隋代服饰沿袭北齐北周制度,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8]女服多着实用的小袖上襦,高腰长裙,贵族妇女另加小袖式披风,多翻领。“舞衫飘细縠,歌扇掩轻纱。”(魏澹《初夏应诏诗》)男女官服大袖,尹式《送晋熙公别诗》里“色移三代服,尘化两京衣。”

5 唐、五代时期

在中原地区流行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以及中亚服饰影响下,唐代服饰特色鲜明。

首先,区分仕庶衣着样式。“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浮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襴、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新唐书》)襴衫,因其颜色也作蓝衫,为仕人所穿的礼服。徐夤《寓题》:“竹笏蓝衫老此身。”韦应物《送秦系赴润州》:“长怀旧卷映蓝衫。”

其次,颜色区分明显。《新唐书》称:“世人以棠苧襴衫为上服……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纁,四命以绿,五命以紫。士服短褐,庶人以白。”槐安国王遣“二紫衣使者”(《南柯太守传》)迎接淳于棼,以彰显尊重。镜精着“朱冠紫服”(《古镜记》)。白居易被贬官为“江州司马”,只能穿“青衫”。(《琵琶行》)

最后是材质上的区分。郑生由“乌巾少年”沦落为“被布裘”的乞丐(《李娃传》)。白居易诗里写道:“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新制布裘》)

“唐代妇女上身多穿着儒衫,下身多穿裙,裙子高腰掩乳,下摆多褶皱。”“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9]正合方干《赠美人》四首里“粉胸半掩疑暗雪”“盛暑翻为见雪时”“常恐胸前春雪释”句。”“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10]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女子上身着黄色窄袖短衫,肩披红帛,下身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正合“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孟浩然《春情》)“夏衫短袖交斜红。”(鲍溶《采莲曲》)唐传奇中霍小玉“着石榴裙,紫裆,红绿帔子”。(《霍小玉传》)女扮男装也是唐代的服饰特点之一。红拂“雄服骑马”躲避追捕。(《虬髯客》)谢小娥为替父夫报仇,“便为男子服,佣保于江湖。”(《谢小娥传》)

五代时“李氏自谓南唐,故衣冠多用唐制,然风流实承六朝之馀。”[11]《韩熙载夜宴图》中乐伎着上襦、小簇团花长裙、披帛 盛装。

6 两宋时期

宋初沿袭晚唐五代的服饰制度。“官服中唐式圆领虽还流行,退职闲散官僚多仿古缝掖衣改成宽边直裰,但一般小市民用交领衣仍占较大比例。”[12]新制颁发后,“服装款式多方心曲领、大袖长袍,下裾加横襕。”[13]《宣和遗事》中记,“专过剥削寄食生活的膏粱子弟服装为‘丫顶背,带头巾,窣地长背子。宽口袴、侧面丝鞋、吴绫袜、销金裹肚。’秀才儒生为‘把一领皂褙穿着,上面着一领紫道服,系一领红丝紫吕公绦,头戴唐巾,脚下穿一双乌靴。’”刘过《沁园春》中写汾阳郭令公“玉带猩袍,……团花袍窄。”

“宋代日常女服以衫、襦、袄、褙子、裙、袍、褂、深衣为主,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一般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14]宋代秦观《南歌子》:“揉蓝衫子杏黄裙。”曹组《醉花阴》:“薄薄香罗,峭窄春衫小。”张先《菩萨蛮》:“簟纹衫色娇黄浅”等。

7 元时期

元时,蒙元“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袴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明实录·复衣冠如唐制文》)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穿戴方面也用法律规定,区别限制格外苛细,不许随便。”“唯式样却差别不大。”“合领左衽为定格,通名为袍。”“男子公服俱右衽,戴舒脚蹼头,……衣着花样各不相同”。[15]衣饰繁多且分南北。

8 明清时期

8.1 明时期

明代,太祖朱元璋“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承袭了唐宋幞头,圆领袍衫、玉带皂靴的常服系统。《明史·舆服志》规定儒士、生员、监生巾服:“洪武二十三年(1389),定儒士、生员衣,自领至裳,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二十四年(1390),以士子巾服,无异吏胥,宜甄别之,命工部制式以进。太祖亲视,凡三易乃定。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16]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书:“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

明代“男子服饰样式主要有:交领式衣衫。”[17]分短衣、程子衣、曳撒、直裰、襕衫、道袍等。道袍是明代男子的常服,镶边、交领广袖,衣身宽松。《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王三巧在楼上看见徽商陈大郎“头上带一顶苏样的百柱骠帽,身上穿一件鱼肚白的湖纱道袍,又恰好与蒋兴哥平昔穿着相像”。《拍案惊奇》卷二《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里徽商吴朝奉“身上穿一件细领大袖青绒道袍儿,脚下着一双低跟浅面红绫僧鞋儿。”明代《朱氏舜水谈绮》里“朱舜水曰,道服尺寸法度各从其人,肥瘦长短而无别定制。所谓国禁。明家天子服色镶边,即缘也。”

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是补子。明二十五年,朝廷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质料和纹样按规定定制。西门庆升官之后每天“头戴乌纱,身穿五彩洒线揉头狮子补子员领”招摇过市。(《金瓶梅》第三十一回)

“明代的妇女主要穿着对襟合领或对襟直领的衣服,如衫、袄、霞披、裙子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代的习俗。”[18]“仕女穿着崇尚窄瘦合身”。[19]通袖、对衿的袄是当时妇女最普通的上装。《金瓶梅》第十四回:“只见潘金莲上穿丁香色潞紬雁衔芦花样对衿袄儿,白绫竖领,妆花眉子,溜金蜂赶菊钮扣儿,下着一尺宽海马潮云羊皮金沿边挑线裙子,大红缎子白绫高底鞋,妆花膝裤。”来爵儿媳妇“穿着紫袖袄,青布披袄……”(《金瓶梅》第七十七回)。

明代袍服由褙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因身份高低而有异:西门庆正室月娘的是“兽朝麒麟补子缎袍儿,一件玄色五彩金遍边葫芦样鸾凤穿花罗袍。”妾室“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四个,多裁了一件大红五彩通袖妆花锦鸡缎子袍儿。”丫鬟春梅、玉箫、迎春、兰香等都是“大红袍。”(《金瓶梅》第四十回)

下裙是妇女最主要的下装。裙子宽大,腰上系绸带,有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样式。《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杜十娘从良时身穿“锦袖花裙,鸾带绣履”。

“这一时期,云肩、比甲的使用最有特色。”[20]《元史 ·舆服志》载“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比甲无袖对襟,长襟没膝,可穿于袄、衫、裙外做外出服。“李瓶儿是大红焦布比甲,金莲是银红比甲,都用羊皮金滚边,妆花眉子。”(《金瓶梅》第二十七回)

8.2 清时期

清代发布剃髪易服法令,“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胜冠被强行废止。清代女性服饰融合了汉满两族的风格,满族以旗装为主,汉族妇女服饰沿袭明代风格,以大褂和大衫为外衣,合领右衽,短袖而宽,下穿宽大百褶裙,裙长及足,内穿宽口大裤,下穿绣花鞋。”[21]《红楼梦》中王熙凤“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八十九回:“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此处的窄裉袄、刻丝、洋绉裙、等为汉族风格服饰,银鼠褂,小毛皮袄,银鼠坎肩是带有满族风格的服饰。贾宝玉时常穿着的箭袖也是满族风格的。

综上所述,“中国服饰风格统一在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它的俊逸飘洒正如写意的中国画;它随着时代而变异的风格又恰恰记录了中国文化走过的迅疾或者迟缓的脚步。”[22]综览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中大量以中原服饰为题材的作品,使我们能管窥历史,一睹中国文化精神的部分风貌。

猜你喜欢
服饰
数字化服饰还原在越剧角色塑造中的创新传承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唐代参军戏角色服饰的考证与推定
雪人的服饰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Wear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