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好,拜年啦!

2021-04-14 03:55燕台石
走向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长辈亲戚饺子

燕台石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福山区高疃镇,进了腊月门,年味就一天一天浓起来了,春节大剧便徐徐拉开了帷幕,孩子们最期盼过大年、拜大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为了过个好年,在拜年中让亲朋好友留下个好印象,春节前的忙年是必不可少的,“过个大年,忙乱半年”。而且忙年是要倒计时的,腊月里有一首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屋;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之前,人们见面或送礼,都可以提前说句拜年话,叫拜早年。特别是欠下亲戚朋友人情的人,一定要在年前送礼,登门拜个早年,礼不在多少,讲的是礼轻仁义重。否则,会被人视为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感恩图报的小人。

福山老家还有个说法,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除夕才迎回,这其间没有神仙管辖人间,做事百无禁忌,有些平时不能做的事这个时候可以做了。比喻结婚需要准备丰厚彩礼,程序又繁琐,所以一些家庭就会选择这个时候给子女举办婚礼,这样既可省钱、省事、省力办婚礼,还不会被神灵责怪。这种在腊月小年后不按常理办事的做法,被人们统称为“赶乱岁”。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从精神上解脱做事束缚的智慧。

过去有句俗语,“孩子盼过年,大人怕过年”。那时,我们家包括奶奶、父母和兄弟姊妹七人,共十口人,俨然一大家子,在那物资短缺的年代,筹办齐全一家人的年货是很费心思的,许多东西都需要钱,还要凭票证、托亲找友才可以买到。不过那都是大人的事,少年不知愁滋味,孩子们不去管那些闲事,最期盼的是过大年、拜大年啦!

大年三十白天,春节大剧进入序幕,过大年、拜大年的各类角色纷纷亮相。

三十早上捞圣饭。捞圣饭就是捞干饭,母亲每年都是一早起来,将小米淘出来,烧开锅后,打到盆里,手蘸着凉水箍起来,放到碗里呈一个圆形,将圣饭分别摆放在家堂、财神、天地、灶神等神位前,插上筷子以及桃树枝,以示吉祥。上午,父亲会亲自擦拭香炉、神主牌位、擦洗供桌、果盘,蒸煮烹炸宴席大件,我们孩子则张贴对联、福字、挂年画、贴窗花等。院子里供天地神祗,以木箱侧置于凳上,神主位曰“天地三界十方万物真宰神位”。晌饭吃小米干饭或大米干饭,配饭菜是排骨、白菜、粉条炖豆腐。所炖大菜要盛出一大碗,和干饭一起放到年后再动,这叫“隔年干饭隔年菜”,寓意家景富裕,当年的饭菜吃不了,而留到来年吃。下午在客屋摆好供桌,将祭祀神主的专用器皿放上,围上绣花桌衣,再将神主从阁龛请下,在家谱下面按世次排列,但不摘神主套。傍晚,家人去祖坟请神主,焚化香纸,酒洒于前,并燃放鞭炮,按照辈分依序磕头行礼,此谓请“老地老母来家过年”,回家后,一人主祭,依次跪拜。此后,供桌上的烛火常明,香火缭绕,每日三次烧纸叩拜祖先,初二晚上再燃放鞭炮祭行。当神主请回家之后还要紧闭大门,在门前放上木棍,目的是防止财神爷离开家把财气带走。一般情况下,新年的大门是在初一清晨放完鞭炮才会打开。

到了三十晚上,春节大剧持续展开,人人都是主角,家家皆为舞台,不同的家庭上演着不同的剧情。

丰盛的年夜饭是不可少的。家中母亲和奶奶、姐姐等已经准备好年夜饭,可以说极尽丰盛之能事,充满神秘的仪式感。饭前,父亲要先“发纸”、祭祀祖先、神祗,小孩子则到院中燃放一通鞭炮才落座就餐。先吃桃酥、蛋糕什么的,喝着茶,然后摆上各种精心准备的满满一桌菜,那是全年中最丰盛的晚餐,色香味俱全,荤素搭配着,满盘子满碗是一定的,数量以双数为吉,而且各有名堂:四盘菜叫“四季发财”,六盘“六六大顺”,八盤“四平八稳”,十盘“十全十美”,反正都是吉利词儿,但几乎年年都是鸡打头,鱼扫尾,意味着“大吉大利”、“年年有余”。菜备齐了,再配上两瓶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中一定少不了饺子,但这天的饺子十分特殊,叫做“进财饺子”,有新旧交替,更岁交子,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进财饺子”要包成元宝形,称为“元宝馉扎”,馅里包有硬币、枣、糖、花生米、栗子等。饺子要用芝麻秸烧火煮,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吃到红枣,则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吃到钱币,则寓意来年能多赚钱;吃到栗子,则寓意来年过好日子;吃到糖,则寓意来年有甜头。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年糕,意在日子富裕步步高。饺子煮好后,父亲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年夜饭之后,便是全家人在一起守岁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五更是百姓尤为看重的美好时光。辛劳了一年、节俭了一年的庄稼人,此时家家都显得大方阔气起来,炉火要旺旺的,炕头要暖暖的,灯光要亮亮的照到所有地方,谓之“照虚耗”,糖果糕点、麻花馓子、花生瓜子等零嘴美食,堆满炕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老幼欢笑,叙旧言新,抛却一切烦恼,尽享人生欢乐,在喜气盈盈的氛围中守岁。那时没有电视春晚,小孩子守不了一会儿就睡着了。到了五更天,大人会叫醒孩子,再对天地神、财神及祖神祭奠一番,然后吃一餐丰盛的五更饭。五更饭既是为守岁加餐,也是为拜年准备,因为初一拜年时间长,一般要从凌晨延续到中午,没有吃早饭的时间。吃了五更饭,人人穿上新衣服,孩子们又争抢在大门口和院子中放鞭炮了,这叫“开门爆仗”,意味着开门大吉,持续的时间更长。大约凌晨两三点钟,放过鞭炮、打开街门,就意味着家里已经做好拜年的准备,至此就算是辞别了旧岁,迎来了新春。

随着家家户户打开大门,人们跨入新的一年。春节大剧高潮到来,大拜年开场了,男女老少都在努力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初一凌晨起来,最先是家拜,即从自己家里祖父祖母和父母拜起,晚辈要给长辈叩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那时我奶奶还健在,我们一大帮孩子拥进奶奶的房间磕头拜年,奶奶便逐一分发压岁钱,开始每年每个孩子两角钱,后来是五角、一元,最多时是两元钱。家拜之后,男女分开,结伴成帮,按辈分及亲近程度,到五服之内的长辈家中一一拜年,然后再去街坊邻居、同学、朋友互拜。

走出家门,瑞气满街,喜气盈野,全村拜年的人流你来我往,人声鼎沸,蔚为壮观。这时的拜年多是集体活动,一家或一族的家人和乡亲,结伴、结队而行去拜年,一帮一队的人鱼贯而行、川流不息,相遇之后,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要相互问声“过年好”。我们兄弟六位加上堂兄弟和子侄,上世纪60年代最多时集中起来有30多人,组成长长的拜年队伍,由大哥率领,一般从初一两三点钟开始,提着灯笼、打着手电筒,东家进,西家出,你家拜,他家迎,“过年好”、“拜年啦”、“恭喜发财”的问答声,伴着人们匆匆的脚步声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欢闹”成一片惊天动地的交响乐。那时到长辈家,首先要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依次跪拜。许多长辈就在堂屋地面铺上毡子、蒲团,接受晚辈的磕头礼拜。拜年的人常常是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免于拜不到人。晚辈磕头拜年后,长辈会不失时机说些夸奖话或寄予厚望的吉言,并把早就准备好的红包(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或糕点糖果)赏给晚辈。有的长辈还要留晚辈吃喝茶、吃饭、玩耍、聊天,停留一段时间才让出门。由于村里族群大、人数众多,我们一行马不停蹄挨家逐户,直到中午时刻才能将必到的人家拜完。

中午回家吃过饭,下午就变成了自由式串门拜年了,个人自行选择左邻右舍的街坊、久日不见的同学、朋友,登门拜个年,在屋里坐一会儿即可,无甚过多礼节。即使过去互相有得罪的地方,有点恩怨过节,通过拜年也便烟消云散,出现乡里乡亲一家人,“化干戈为玉帛”的感人场面。家家都备有糖、烟、茶、酒招待拜年的人,糖是进门的人都会给的,说是一年一节甜甜嘴,有小孩子来抓上一小把,孩子就会乐开怀,会吸烟的人敬上一支烟,爱喝茶的人可以坐下喝一杯泡好的热茶。最为熟悉的几个老伙计、老同学、老朋友凑到一块了,主人会邀请大家坐下来,端上家中几个现成的过年凉菜,举起酒杯,边聊边喝上几口,没有时间限制,一直聊到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才恋恋不舍的告别,甚至可以聊到在主人家中吃了晚饭再回家。

初一这天,拜年的欢声笑语不断,但拜年中的忌讳也很多。行为上,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白天不可午睡;忌挑水;忌洗衣;忌扫地、倒污水垃圾;忌被他人从口袋掏取东西;忌向人讨债;忌打人骂人;忌使用针钱、刀具;忌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嫁出去的女子大年初一是不能回娘家的,要在婆家招呼来拜年的客人。饮食上,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馒头蒸裂了,忌说“裂了”,要说“笑了”;吃蒜时改称蒜为“义和菜”;吃饭忌筷子放在碗上;忌翻扣碗、盘;忌反手添水、添饭;客人忌翻鱼。言语上,不能大声说话;特别要多说好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仿佛新年的顺与不顺,全在这种禁忌之中了,其实就是图个吉利,为一年赢得一个好彩头。当然,谁也说不清这些禁忌有什么道理,一辈一辈这样传下来,让初一拜年显得那么神秘莫测,其中包含了人们许许多多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福山老家称为“出门儿”,大路小道、街头巷尾,到处走着穿着新衣、打扮入时、提着礼品拜年的男女老少,那时看到为数不多的骑着自行车拜年的人,就像今天见到一辆豪华轿车一般会引來人们羡慕的目光。拜年的时间顺序是有讲究的,初二给姥爷姥姥、舅舅拜年。初三,年青夫妻拜丈人,回娘家。初四以后,是到姑、姨家拜年的时间。无论是七大姑、还是八大姨,我们老家都是父亲的姊妹在先、母亲的在后。到长辈家拜年,一定要带上礼品。礼物既不能太昂贵,又要能拿得出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礼品一般是饽饽、桃酥、水果、糖茶、烧酒等。不过那时生活比较困难,送的礼品再多,谦让有礼的亲戚一般只会酌情收下一两种,然后还要回礼相同价值的东西,因而会出现礼品在亲戚之间旅行的趣事。有一年母亲就发现我们家里送给亲戚的桃酥,在正月拜完年后又回到了家中。走亲戚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时间,让主人有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提供便利条件。一般只吃一顿午饭,热情的亲戚会留下吃两顿饭。如果一个村有好几家亲戚,拜年的人会送每家一份礼物并带回交换礼物,但一般只在一家用餐,也有商定逐年轮流宴请的。当然了,有时候亲戚之间的时间安排会有冲突,那就要及时进行沟通调整,以双方方便为好。

初五又称“破五”,过了初五意味这个年已经过了,关于过年的诸多禁忌也一一消除,大家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而在初五之后,走亲访友还在继续,被称作拜晚年!这时拜年的几乎都是保持来往的远亲和老亲。我们家老亲多,因为奶奶、姥姥家中的兄弟姊妹多,姑姑、大伯、小叔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他们的亲戚也委托我家代为拜年,我们兄弟常常兵分几路,步行或骑着自行车去拜年,尽力赶在正月十五前把所有该拜年的亲戚跑遍。老家的人说,亲戚越走越亲,亲帮亲天照应,如果认亲戚就要常走动,三年不登门,就是要断亲。人们在拜年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但拜年也不是没有底线的,有“邻居两不交,亲戚三不走”的说法,即爱贪小便宜、表里不一的邻居不交,借钱不还、势利眼、好吃懒做的亲戚不走。

到了正月十五,一幕又一幕的春節大剧在热闹的元宵节中落下帷幕,人们满怀大拜年收获的美好的祝福和期盼又投入新的一年的劳作和生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在回想起来,过去的春节虽然还有许多活动内容,诸如扭秧歌、看戏剧、放电影、逛庙会等等,但是大拜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人们在过大年、拜大年中让中华民族悠久的敬宗尊祖、合家团聚、孝老爱老、睦亲友爱的美德深入人心,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今天,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网络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下去,让纯净的亲情、友情、乡情维系不再丢失,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现实问题。

One episode after another end in the jolly Lantern Festival by 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Full of beautiful wishes received from the New Years calls and expectations, people are engaged in work and life for the new year.

“Firecrackers are sending the old year away; People are toasting in warm spring breeze.” As we can remember, there were many activiti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uch as Yangko dance, watching operas and movies and visiting the temple fairs, but paying new years call is a must-have and indisputable highlight.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new years call, people lodge the long-cherished Chinese virtues of respect for ancestors, family reunion, filial piety and love for the elders and rapport and affection for relatives in the public mind and further inherit them. Today, while we enjoy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venience brought about by the internet era, it is a realistic problem worth pondering for everyone regarding how we can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intaining pure family love, friendship and love for the hometown without letting them fail.

猜你喜欢
长辈亲戚饺子
饺子
比亲戚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引避
包饺子
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