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是个好HR

2021-04-14 12:03莱西
海外星云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斯克工程师特斯拉

莱西

艾隆·馬斯克

作为漫威宇宙中“钢铁侠”托尼 · 斯塔克的现实模板,马斯克革新互联网支付领域,改写世界商业航天和汽车发展历史的背后,同样拥有一个独属于他的“复仇者联盟”。

PayPal 创始团队堪称硅谷“黄埔军校”。相继走出 YouTube、LinkedIn 和 Yelp 的创始人,以及里德 · 霍夫曼等科技行业顶级投资人。而由 PayPal 员工组成的 PayPal Mafia,一度被认为是硅谷统治阶级。

“创业的话,更要想尽办法,找到最厉害的人才。” 在马斯克看来,最好的员工需要有两大要素:不仅要有出众的天赋,还要在职场上取得过突出成就。

他有一套成熟的招聘方法论。“要求面试者讲述工作生涯处理过哪些棘手的问题,处理得怎么样?以及在关键节点时怎么做决策?” 马斯克会刨根问底问对方解决问题的细节,看对方能否回答出来。

遍观中外企业家,每一个成熟的 CEO 似乎都是一名优秀的 HR。宿华追一个工程师追了 6 年;雷军在创办小米第一年,80% 的时间用在招聘上,2 个月和同一个人聊了十多次,有几次一聊就是 10 小时。张一鸣则被称为头条第一 HR,亲自面试字节跳动的前 100 名员工,招前台都会亲自把关。为了拿下新浪副总裁赵添,他花费数月在同一家咖啡馆面聊 3 次;连续数周和同一位面试者见面;偶尔聊得嗨了,可以从下午聊到凌晨……

马斯克的神奇之处则在于,他总能找到一群天才同事,将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马斯克多次强调过自己招人不看学历,只在乎能力;身体却很诚实,只招精英中的精英。SpaceX 的工程师大部分是顶尖学府的尖子生,前 1000 名员工包括门卫,都由马斯克亲自面试。特斯拉如今每年大约收到将近 100 万份简历,录用率小于 0.5%,远低于美国众多常春藤名校的录取率。而从创立至今,每个员工的录用都由马斯克亲自审批。

根据雇主品牌专家 Universum 发布的一则 2020 年对美国学生最具吸引力的雇主名单显示,马斯克领导的特斯拉和 SpaceX,蝉联美国工程专业学生最具吸引力公司的前两名。即便在计算机专业和商科专业学生眼里,特斯拉名列前十,远超宝马(第 51 名)、戴姆勒(第 65 名)、丰田(第 80 名)和通用(第 95 名)等其他汽车制造商一个身位。

或许全世界的 HR 们都应该向马斯克取取经。

“第一性原理 ”是马斯克挂在嘴边的理论,即站在物理学的角度,一层层剥开事物表象,看内在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在人才招聘上,马斯克同样遵循第一性原理——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儿。2017 年接受 Glassdoor 专访,马斯克一再强调 HR 的重要性:聘请优秀的员工,因为雇佣不合适的员工会为公司带来很多不便。

1995 年成立 Zip2 初期,马斯克只是一名草根创业者,公司没钱没名气,马斯克要去基督教青年会蹭水洗澡,一天 4 顿吃快餐。租住的公寓没钱买家具,只能躺在地板上的床垫上睡觉。

马斯克为招人依然砸了血本。提供免费住宿,免费交通工具——一辆破旧的宝马 320i,才说服一名年轻工程师来当实习生。为了招聘销售队伍,广告一路打到电视屏幕和报纸上,尽管这笔钱砸下去只能在电视底部占到一小串网址,报纸的上小豆腐块版面,凑齐的队伍大多数是不懂互联网的杂牌军。

等到两次创业积累上亿身家,为了实现从小的太空梦想,马斯克对人才的要求只有一个——没有更好,只有最好。

为了接触航空产业顶端人才,马斯克把家搬到了洛杉矶——这座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就成为美国太空行业脊柱的城市,汇集霍华德 · 休斯、美国空军、美国航空航天局、波音等公司和太空爱好者组织,是全美航空文化最发达的地方。

特斯拉员工集体合影

马斯克随后打入了太空爱好者团队 “火星学会”。这个业余火箭爱好者的社交圈看似不大,却囊括产业工程师,太空爱好者及著名导演詹姆斯 · 卡梅隆(执导过《泰坦尼克号》及《阿凡达》),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内部的科学家。

马斯克于2020年成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如今火箭技术发展迅猛

有 “火星学会” 做敲门砖,马斯克初入协会就拿出 5000 美元投名,捐献 10 万美元加入董事会,成为“火星学会”的重点人物后,马斯克身上时刻安装着面试雷达。

带妻子贾斯汀闲逛协会爱好者的车间看火箭制造,看到一个扛着 80 磅火箭推进器的瘦高男子,马斯克随堂面试对方有没有制造过更庞大的设备,没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几个小时后,马斯克成功拿下 Space X 第一个工程师。而这名男子则在比尔宇航技术公司——一个美国老牌航空巨头,以及其他航天巨头岗位之外,选择了从未考虑过的 C 选项,加入到从 0 开始的马斯克队伍。

特斯拉工厂

到 2002 年 6 月 SpaceX 成立,初创团队可谓全明星阵容,囊括国家级航空局科学家以及波音、JPL 等商业太空公司高管,包括波音公司运营副总裁克里斯 · 汤普森——管理过德尔塔火箭和“大力神”号火箭的生产;波音公司最优秀的火箭测试专家蒂姆 · 布扎;以及在 JPL 高级机械工程师史蒂夫 · 约翰逊……

为了招聘副总裁吉姆 · 坎特雷尔——一位曾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深度参与过法国航天局和前苏联的火星气球飞行任务的火箭科学家,马斯克过分热烈的态度一度被视作骗子。第一通电话没做完自我介绍就火急火燎要见面:我必须跟你谈谈,我是个亿万富翁,我想实施一项太空计划。

一旦看中对方,马斯克不介意多花一些代价。在航天大会上相中工程师加德纳,尽管后者的部分学术工作由美国军工企业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赞助,贸然跳槽需要赔偿。马斯克主动提出公司帮忙偿还赞助费。加德纳则在入职 6 个月后从无到有开发出阀门测试的自动化系统,不负马斯克的期待,完成了一项所有航空工程师没有完成的创意,在公司一举树下威信。

除了招揽行业资深人士,马斯克对行业潜力股同样要一网打尽。

SpaceX 的普通工程师囊括顶尖院校的尖子生。马斯克会亲自到大学航天学院打听成绩最好的学生,或者打电话给院里的助教咨询:系里勤奋又聪明且未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然后第一时间打电话去宿舍找学生来公司面试,但凡聊得顺利,这些学生们第二天就能接到工作邀请。

2018年8月13日美国总部举办媒体开放日

有马斯克的方法论牵头,SpaceX 的 HR 们招人可谓各出奇招。有人通过搜索学术论文找到目标对象,打电话去实验室里找研究员,或把学校里的工程技术人才挖走。或像间谍一样,埋伏在众多行业展会和研讨会中,秘密将装有邀请函的信封交给目标候选人,就近选择会场附近的酒吧或餐厅面试。

特斯拉内部不遑多让。马斯克经常和特斯拉 HR 团队站着开会,提高开会效率的同时,似乎在无声敲响催促的锣鼓:快一点,结束会议后赶紧去招人。

推导第一性原理始末,人才招聘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即以具体结果为导向。

作为半路出家,从互联网新贵摇身一变成为两大高门槛制造产业的创业者,马斯克的方法论是为公司寻求复合型人才——既能在特定领域有一定成就,且能融会贯通,招聘的员工不仅具备精深的行业知识,同时具备创新思维,能跳出传统框架,敢想敢做,用全新视角开发产品。

SpaceX 内部员工的属性是百花齐放,既有资深航天专家、刚毕业的学生、美国军人以及汽车行业人士,机械焊接师私下可能是一名 Rapper,航空工程师还是一位手工匠人。

特斯拉的众多高管则不一定拥有汽车背景,大多数来自互联网大公司,诸如苹果和谷歌。2015 年马斯克亲自面试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软件团队,核心诉求是顶尖软件工程师,精通编程和 AI 技术,不一定具备汽车行业的经验。

典型案例是挖来苹果副总裁乔治 · 布兰肯希,以特斯拉全球副总裁身份,负责汽车的销售和体验,给特斯拉做零售体验店。即便乔治不懂车辆制造,没有卖车经验,近 30 年的零售经验局限在服装和手机领域,至此开启特斯拉的体验式销售风格,2019 年才转至线上销售。

乔治·布兰肯希

乔治曾盛赞马斯克,“能让各个领域的专家在不受太多监管的情况下发挥所长。”

而以结果为导向,对于没有达到绩效标准的员工,马斯克会用最快的方式止损,“如果你想解雇某人,就应该马上解雇,否则只会浪费彼此的时间。”这让他一度成为不近人情的代名词。

在这方面,乔治不幸也成为了典型。因为体验店转化率低,迟迟无法提高特斯拉销量,乔治在特斯拉不到 3 年就离职。同期,多位成绩平淡的高层领导也从特斯拉离职。

在特斯拉内部,做汇报不能模棱两可,答不出来的话,下一秒可能被裁员;电子邮件里出现语法错误的营销人员会被要求离职;因为不满意特斯拉工厂的工作进度,一次性开除包括工程师、经理和制造工人等在内的数百名员工;昔日左右手玛丽 · 布朗工作数十年后提出能否拥有高管一样的工资待遇,被马斯克辞退。

虽然特斯拉员工每周工作 90 小时,每天工作时长超过 12 小时,然而根据职业社交网站 LinkedIn 收集的数据称,与苹果等其他科技公司相比,特斯拉的员工平均留任期限为 2.1 年,处于较低水平。

但很少有人为此指責马斯克,起码在职员工不会。伴随 SpaceX、特斯拉相继创造历史,一旦马斯克现身在特斯拉季度全体会议上,员工们会自觉爆发出热烈掌声。按照《硅谷钢铁侠——埃隆 · 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中阿什利 · 万斯的记述,几乎所有人,包括被解雇的员工,内心都崇拜马斯克,他们由衷承认,和马斯克一起工作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旅程。

在公司之外,马斯克成了一块金字招牌。美国 Unplugged Performance 公司总裁 Ben Shaffer 评价马斯克是一块人才磁铁,“世界上大多数才华横溢的工程师都想在特斯拉与马斯克共事。”

风险投资公司 FirstRound Capital 曾对数百名创业公司创始人进行的调查显示,从 2015 年到 2016 年,马斯克两次蝉联最受大众欢迎的科技公司领导人,23% 的受访者认为马斯克最令人钦佩。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排在第 3 名,支持率只有 5%。

昔日和乔布斯、马斯克共事过的乔治 · 布兰肯希对后者评价更高,“(特斯拉)是我第一次真正在一家能改变世界的企业工作。”

复盘马斯克创业的 25 年,带领团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一次次集齐精兵强将团队的背后,不难发现,在充分发挥员工价值方面,马斯克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2017 年评估网站 Glassdoor 的一项研究表明,企业招聘新员工时投入大量资金。按照平均数据,HR 填补一个空缺职位,需要花费 52 天,耗费 4000 美元。这笔昂贵消费促使 HR 将留住员工当作首要任务。

“减少工作中的闲言闲语”,在马斯克的观念里,帮助员工以最好的状态为公司完成工作,第一要义是高效沟通。

不同于传统航空公司在人力和房租上的精打细算,热衷在便宜的地方开设工厂,工程师和机械师相隔千里,存在沟通壁垒。SpaceX 的办公室内,计算机科学家、机器设计的工程师和负责制造硬件的电焊工、机械师坐在一起,可以随时交流。

而在特斯拉内部,每一个员工都会能收到来自马斯克的邮件。无论是分享文章,表达对工作的看法,还是表扬团队,推行新规定。他的诉求是信息自由的流动,同事之间可以随时沟通。甚至在内部自创缩写词成风,马斯克煞有其事情发了一篇邮件,主题为:首字母缩写词真恶心。把这项破坏沟通效率的习惯简洁明了得掐灭在摇篮里。

在提出 SpaceX 不上市,引发员工负面情绪知识的第一时间,马斯克用一封公开邮件巩固士气,解释不上市是为了更好开发新产品之外,主动给员工们吃下定心丸:“如果相信 SpaceX 将比一般上市公司经营的更好,我们的股票将持续上涨,且增速比股市还快。”

根据特斯拉员工的评价,马斯克的团队尽管残酷冰冷,工作氛围却很爽快,“工作没有垃圾东西,很少有人搞政治斗争,有什么想法不必顾虑直接说。”

更重要的是,马斯克自有一套让员工如期完成绩效任务的技巧。他不会以上级施压的态度,要求员工必须在 Deadline 前完成这项任务,而是“反客为主”,将任务抛给对方,引导员工超越自己的期望。

“我需要这项艰巨的任务在 deadline 前完成,你能做到吗?”一旦有人回答能做到,努力工作的原因是为了自己,无形中为自己的工作写下保证书。“只需要持续地工作、工作、再工作。一天工作 16 小时,比两个人每人工作 8 小时更有效率。”直至最大化开挖出个人潜力。

而自始至终,员工们对马斯克的招数照单全收,且甘之如饴。不妨将视角拉回到 SpaceX 成立初期。当时的马斯克还没有封神,作为公司最卖力的 HR,他每周至少要為团队添加一两个新人。这些人往往在面试第二天开始工作,办公室里随便挑一台电脑用,一工作下来就是 12 个小时。

为了准备 2004 年年初发射第一枚火箭,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这群年轻工程师们甚至每天工作 20 小时、每周至少工作 6 天,只能在周日晚上 8 点左右休息一会儿。即便累成这样,他们依然对这种工作方式爱得无法自拔。

“因为有人告诉你,你正在改变世界,你的贡献很重要。” 一名员工说。 (综合整理报道)

猜你喜欢
马斯克工程师特斯拉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马斯克的“魔鬼慈善”
马斯克入主推特引轰动
秦刚与马斯克驾车交流
特斯拉:2017在华销售突破20亿美元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为Model 3上市 特斯拉工厂占地面积将翻番
《华尔街日报》特斯拉出货量首次环比下降
喜庆的春节
特斯拉2015年全年交付5058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