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2021-04-15 22:53余玲芝东方
湘潮 2021年12期
关键词:手工业资本主义农业

余玲芝 东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这段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有过多次论述。其中,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更是对这一段历史作了精炼的概括,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让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段历史的重要论述,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们党是如何带领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党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以新民主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步纲领,用以规定当前革命的性质和通过这个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

在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没有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当时,党中央认为新中国要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向社会主义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本来就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不断壮大其力量和扩展其范围的因素。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国家的支持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国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这使得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迅速地成长,为整个国家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党认为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已经成为必要并有现实可能,于是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道:“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十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序言。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上升为整个国家的统一意志。

过渡时期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体两翼”“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实现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是总路线的两翼。

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并且把现有的非社会主义工业变为社会主义工业,使中国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领导力量;要扩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农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以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员、宣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了学习和宣传提纲,毛泽东在审阅修改提纲时指出:“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者‘左倾的错误。”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和教育,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拥护,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

编制“一五”计划和大规模工业建设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是当时我国工业水平的真实写照。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受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

在一穷二白条件下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必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一批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项目,这就需要有一个周密翔实的计划。编制与实施“一五”计划是对中国实现工业化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1953年,党在宣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1953年至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一五”计划边制定边实施。1954年3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用4周时间集中审议“一五”计划草案。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一五”计划草案的决议。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实际施工达921个)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一五”计划规定,5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集中发展电力、煤炭、石油、钢铁、有色金属、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等。由此可见,“一五”计划是一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这个指导思想在当时是正确的。如果重工业得不到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国防就得不到最低限度的装备和原材料,就会在经济匕得“软骨病”。虽然当时优先发展了重工业,但也比较注意“骨头'和“肉”的关系,注意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注意了农、轻、重协调发展,注意了综合平衡。

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但是,党仍然坚持和强调以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中来自国外的贷款,只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7%。这些贷款,从1955年开始,就以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分年偿还。1956年,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方针。这些。对于后来在国际关系剧烈变化中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具有深远的意义。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告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积极奋斗,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这种充满时代精神的口号,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忘我奉献。

1957年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企业,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地的建立,使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中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党领导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党中央先后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要求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和逐步推广的方法,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在这两个决议的指导下,全国80%以上的合作社都增产增收,并且一般都是互助组优于单干,合作社又优于互助组。因此互助合作运动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参加合作社开始成为一种群众性行动。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对粮食进行统购统销的决定,接着又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用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1954年年初,在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农村很快掀起大办农业社的热潮,1955年春农业社达到67万个。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很快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年底,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87.8%。原计划3个五年计划才能完成的任务,只用T4年就基本完成。

农业合作化的完成,实现了中国土地的公有化。这标志着我国基本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合作化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就有条件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逐步进行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推广机械耕作、施肥、杀虫等农业科学技术,从而使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1953年11月12日,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召开,会上确定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组织形式上,采取了逐步增加社会主义因素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一是初级形式的手工业小组,二是中级形式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三是高级形式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为使手工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中央提出了四大原则: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供应的原则;防止强迫命令、发扬社内民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保存和发扬特种工艺品的原则;加强生产管理、逐步推行经济核算制的原则。党中央根据手工业合作社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又及时提出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决定于1955年对已办起的手工业合作社进行整顿。到1955年年底,手工业合作社已发展到6.8万多个,社员达到220万人。1955年12月,中央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的生产合作会议,制定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规划。1956年3月,毛泽东作了《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1956年春,全国掀起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1956年年底,手工业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基本完成。除了某些边远地区以外,全国基本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1953年6月,中共中央两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讨论,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随后又决定对私营商业不采取单纯“排挤”的办法,也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方针。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概括为“利用、限制、改造”,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的过程,也就是改造资本主义的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确定大大地促进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1953年年底以前,着重发展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和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954年1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此后,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956年年初,全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月,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城市。随后,天津、上海等50多个大中城市先后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从初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中级形式的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再到高级形式的全行业公私合营,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形式,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1956年6月,陈云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变,虽在世界上早已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到1956年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党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随着“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我国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也建立了起来。随着计划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逐步建立了工业、财政、基本建设、物资、劳动工资、商业、物价、外贸等体制。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毛泽东向大会致开幕词《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间逐渐树立起来。有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又有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建设的成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起来。当然,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只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此,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党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迅速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历史进入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會主义建设道路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手工业资本主义农业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机械制造生产管理初探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越南雄王时代之经济篇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农业科学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