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人民美好生活观的思想源头

2021-04-15 02:09甄晓英
甘肃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范 鹏 甄晓英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提要: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思想形成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经典著作中基于共产主义理想制度的话语背景、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全新立场和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深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阐述了未来社会美好生活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分析了美好生活实现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和根本保证,即必须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实行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革命、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美好生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美好生活思想的奠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思想源头。在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深入阐释《共产党宣言》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对解决我国当前在人民美好生活实现道路上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美好生活观形成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立足于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追求人类美好生活实现的一部“政治宣言书”。《宣言》中虽然没有出现“美好生活”这一术语,也没有着重从人民美好生活的角度展开论述,但始终贯穿着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是人类美好生活、人类美好生活属于谁、如何实现美好生活的深入系统思考、全面解析和整体论述,处处闪耀着关于美好生活的真知灼见和真理光芒,深入挖掘和研究《宣言》中蕴含的人民美好生活思想,有助于我们从《宣言》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入手,找到人民美好生活观的源头活水,指引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

一、《共产党宣言》分析美好生活的话语背景与全新立场

《宣言》这篇标志马克思主义问世的光辉著作,立足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与神圣使命,从破坏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和人民共同幸福的理想视域,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描绘共产主义制度的话语背景下,在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全新立场上,坚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出发,在批判资产阶级虚假“美好生活”观和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潮的不科学美好生活观中,首次系统论证和表达了共产主义制度理想的人民美好生活思想。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以阶级分析方法,批判了资产阶级美好生活观的阶级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分析了不同阶级的生活观。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1]32,它不但没有消灭阶级,而且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32。针对资产阶级将其生活完全加以粉饰和美化的掩盖阶级的实质,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1]34,它不但造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生产关系、生活关系的完全对立和异化,而且造成了西方与东方、城市与乡村、开化与未开化或半开化的国家等领域生产关系、生活关系的对立与异化,使得东方国家、农村和未开化或半开化的国家追求和享受美好生活的空间及机会被西方国家、城市和开化国家剥夺和压制。资产阶级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以暴力、剥削、压迫、剥夺等方式获得,是以牺牲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权利的享有为代价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基于阶级分析视角,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中错误的生活观进行了批判。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都希望在历史的前进车轮中保住或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尖锐地指出的,他们没有站在大工业生产的历史进步性角度看问题,实质是“反动的”“空想的”,他们只会面对滚滚历史车轮发出“怯懦的悲叹”或者文献上的“诅咒”;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愿意保留他们现有的生活条件,但不愿意要革命,不想“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1]61,并在资本家虽然剥削工人但同时也养活着工人的观念前提下打着“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1]61的虚假旗号保护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到了现有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生产、生活上的对立,意识到“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1]63,但是他们却以超阶级的姿态对待阶级对立,幻想着通过说服、呼吁、唤醒等方式让资产阶级“发善心”和“慷慨解囊”,以实现“改善社会一切成员的状况”及其“最美好的社会的最美好的计划”[1]63。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不同阶级生活观的批判分析中,揭示了生活观的阶级属性,进而描绘了共产主义理想制度和确立了无产阶级的美好生活观,指出了无产阶级实现美好生活的科学路径。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从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全新立场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家为中心的生活观的狭隘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最为鲜明的特质。立足阶级对立的时代,始终从无产阶级利益出发、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一以贯之的政治立场。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矛盾运动的透彻分析,清楚回答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生产方式运动的必然产物。但是,面对残酷的阶级对立事实,面对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对广大落后的未开化或半开化国家及其农村的剥夺、侵略和压迫,资产阶级却完全罔顾事实,极力加以美化和粉饰资产阶级生活,将其说成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说成是永恒的和合乎理性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指出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人权等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价值的虚假性,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懒惰”和“不劳而获”及其将工人训练成机器为自己谋利的丑恶本质,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不但养活了自己而且也养活了资产阶级的真相。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所享受的“美好生活”,都是在剥夺无产阶级追求“美好生活”代价基础之上的,是无产阶级创造了资产阶级的美好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家为中心的虚假美好生活观中,确立了无产阶级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生活观。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为基点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本末倒置”的生活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坚持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对资产阶级来到世间所产生的作用进行辩证的考量,指出他们在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打破地域封闭性的限制、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等方面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同时在反对神权和封建专制中也追求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在内的美好生活。但是,资产阶级却把“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1]48,这种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就是资产阶级宣扬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及“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价值观念。资产阶级以革命的方式对待以前的历史及其制度,但是对于自己建立起的制度和价值体系,却采取了“非革命”的态度,并把其固定化、非历史化、永恒化和终结化。资产阶级“以头立地”,不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解释生活观念,而是从生活观念出发解释实际生活,以“理性规律”为其方法前提,把作为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产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追求作了唯心主义的剪裁和歪曲事实的美化,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本末倒置的生活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义颠倒的生活观中,鲜明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525的观点,做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1科学论断。

二、《共产党宣言》揭示美好生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批判和反思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美好生活的虚假性,“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揭开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新篇章”[3],并为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引了奋斗的方向。

(一)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32强调物质生活资料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中国古人认为:“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命本体有了衣食的充足,才有生命本质的伦理关照与生命群体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正是在继承发展人类朴素唯物思想和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前提下,形成了正确判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有了物质生活这个前提,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保障;个人精神的愉悦首先来自物质上的基本满足,来自对物的充实,这是依赖于物的生活;在可依赖、能依赖的物质生活之下人们才会产生生活美好的精神体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5]776也就是说,“以吃喝住穿为基本内容的物质生活,以物质生产为基本活动的物质生活,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他生活内容的根据和决定因素,同时是生活世界最重要的内涵”[6]。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以深邃精彩且气势磅礴的语言,赞誉了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生产出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给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使美好生活的实现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33,资产阶级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物质生活资料日益丰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由于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得以长足发展,资产阶级追求的美好生活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同时,资本为了不至于死亡并保持持续的增殖,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全球化,建立世界市场,以短暂化解资本危机。在客观上也使民族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都突破了地域、民族的局限而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封闭状态不断消失,形成了“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1]35。随着资本推动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美好生活的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也有所提高。

《宣言》同时又指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也谋求创造和增加物质财富,但其性质决定了他不可能用这些物质财富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7]。在资本增殖逻辑下,无产阶级的生活贫穷不堪,美好生活犹如空中楼阁。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的推广、分工的细化日益加剧,无产者的劳动不再具有独立的性质,工人日渐变成机器的附属品,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获取微薄的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工人的生活在量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在质上更无从谈起,工人阶级向往的美好生活根本无法实现。另外,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不相适应的情况越演越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在危机期间,“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1]37,“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1]37,发展起来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陷于混乱、不安定和瘫痪的状态之中,社会有“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2]538的危机和危险。

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确立的基础和无产阶级生活悲惨的原因,特别是危机期间社会后退的现状,我们能够看出,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生产力发达、物质生活资料丰富在美好生活构建中的基础作用。“人类的物质生活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在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同时,人类书写了自己物质生活乃至由物质生活决定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生动历史。”[8]因此,只有建立在丰裕的物质基础上,才能确保社会生活和谐、政治生活民主、精神生活充实。因此,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2。一方面,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的前提条件是只有生产资料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占有,劳动才能实现自觉自愿,才能够使人们很好地承接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并推动生产力向更先进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生产力总和的增加能够创造更加丰厚的物质生活资料,为美好生活的实现作充分保障,人类在利用先进的生产力生产自己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人类整体生活才能日益丰富和美好。物质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基本特征,具有历史性,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朴素的真理曾一度被一些搞社会主义的人“淡忘”,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从思想认识上说取得的最大进步,就是重新认识了这一朴素的真理,邓小平同志将其表述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质

“美好生活的主体问题”是研究美好生活首先要解答的实质问题。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和生活的主体,阐明了现实的人在美好生活中的历史地位和主导作用,并进一步提出“现实的个人”是阶级社会成员的大多数,赋予“现实的个人”与“人民大众”相同的内涵,也就肯定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离不开人民的斗争。在《宣言》中,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的终极目标在于“一方面,每个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实现;另一方面,在‘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集体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的统一”[9]。

《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遭受资本家剥削失去生活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1]39。工人被资本家视作物或者物品来任意支配,广大人民的生活利益无法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无法彰显,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承受着来自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资本家的控制和折磨,使美好生活对广大人民来说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何改变这种境况?首先,要让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主体地位丧失境况做了详细阐述,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现象进行了系统批判,对造成工人悲惨命运的缘由做了深入剖析,对工人的创造但被奴役深表同情,使无产阶级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地位和去向。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地位不平等这一事实,必须明白自己在生活中处于主体地位就该公平享有社会财富这一道理。其次,通过社会革命运动改变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42《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运动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是社会的绝大多数。只有作为社会“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运动的方式彻底解放了自己,也即解放了“最后一个被压迫的阶级”,才能解放全人类。这个时候,无产阶级才能回归到真实的自己,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实践主体和享有主体;生产工具和社会财富属于全体个人;历史上形成的分工将消失,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从事的劳动,并将劳动变成个人的第一需要、幸福生活的真正源泉。在社会运动中,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被尊重、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人民的诉求才能得到保障。最后,无产阶级必须实现联合。劳动人民只有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占有生产资料,才能摆脱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和思想上受控制、精神上受折磨的悲惨命运,才能支配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形式。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人能力实现了全面发展,主体性得到了最大发挥,人与人的关系上彼此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互为主体,实现了“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571。总之,到了人民主体地位得到确立阶段,“人们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人的自为性得到充分实现,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迸发,人的能力获得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人与人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人们在共同的劳动生产中共同发展,结成了自由人联合体”[10]。美好生活的主体性特征得以凸显。

(三)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解答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大多数人占有”的问题。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靠出卖劳动力获得维持生存的来源,工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正如《资本论》中所反映的,资本家把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作为资本家永无止境的追求。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家强迫工人无限度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劳动所得全被资产阶级占有,工人劳而无获,工人为资本家生产的生活资料越多,工人越贫穷,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更无法实现美好生活。并且“人被层出不穷的商品包围,商品仿佛成了独立于人之外、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存在,人则被迫服从商品的节奏和规律生活”[11]。人在商品面前不仅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存在,甚至丧失了起码的尊严。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1]52,实现自身解放。并提出最先进的国家通过“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52-53等十条措施,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的手中,拥有生产资料的大多数人们的整体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拥有一切生产工具的无产阶级,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生产力,积极广泛参与劳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大力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二是财产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原来意义上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政治权利就失去了政治性质,旧的生产关系被消灭,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也就被消灭,阶级本身赖以存在的条件也被消灭,从而消灭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人们平等、自由地进行社会交往,教育摆脱了统治阶级的影响,实现了精神产品的民众占有。三是由于全体成员拥有充足的生产资料,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广泛参与生产,分享着生产带来的快乐,实现了社会全体成员向往的美好生活。总之,拥有生产资料的大多数人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都获得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并逐步得以实现。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产品的社会占有为劳动群众实现美好生活奠定了制度前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浪费和破坏……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12]299“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2]299由此,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才能变得美好,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5]126。只有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才能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终极目标

“美好生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从未来社会视角要集中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换一个角度说,马克思、恩格斯就未来社会状况的明确阐述事实上也就是他们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思想的最终旨归。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未来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理想生活状态。《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设想未来社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组成的‘自由人联合体’”[13],在这样的联合体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产品实行按需分配,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去除城乡对立和雇佣劳动,逐步达到社会高度和谐,最终可望实现美好生活。

那么,什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对此,在《宣言》中马克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是人类劳动实现自由。在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2]311。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使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使人的权利得到最大的保障,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精神满足。“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的自由发展才能真正转化为人对身外之物的权力,才能真正达到自由状态。”[14]最终实现“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537。

二是人在自然界中重获自由。曾经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界,作为同人们自身相对立的对象,现在为人们所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进而使自然界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12]300通过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克服自然的必然性的束缚,最终获得自由。

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自由。人们自由地劳动、熟练地运用自然界的规律、达到自身和社会的结合,使得那些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并且同人们自身相对立的东西,不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桎梏。从此开始,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历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个体的才能和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得到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美好生活思想的构建,不是一种纯粹的幻想式的建构或者没有任何基础的空中楼阁,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按照他们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在对广大无产阶级现实生存境遇的反思批判中完成对美好生活的构建,并彰显出美好生活的本质特征。

三、《共产党宣言》提出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径和根本保证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2《宣言》中蕴含的美好生活思想不仅仅是学理层面的理论表达,更是一种经过革命斗争和实际行动应当努力去实现的实践活动。但是,实践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受资本本性的驱使,资本家以追求财富的最大化为生产的目的,为了获取财富的增值,资本家不择手段迫使工人不断从事各种劳动,“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156。劳动群众虽然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无论如何奋斗,生产的产品也只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美好生活对工人来说无从谈起。有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超越了以往对美好生活主观建构与凭空设想的一切方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视角出发,为美好生活奠定了科学的哲学根基与实践基石,建构了具备从生活向往转变为生活样式的逻辑通路”[15],使其从一种理想图景变成了一种实践过程,只有在实践创造的基础上和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前提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会通过自由自觉自主的劳动成为真实的生活。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中,“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美好生活的基础”[16]。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一切“陈腐污浊”的东西就有可能死灰复燃,因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好生活的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及其发展,使得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不再是纯粹的理论设想,而是生动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然承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积淀,也必然“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1]52,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消除阶级对立,消除落后的“陈腐污浊”的东西,才能使人们物质生活资料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核心的要素,而“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劳动幸福”[17]。也就是说,只有享受劳动过程的快乐和劳动成果幸福,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宣言》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1]46。“积累起来的劳动”不是个体的劳动,而是社会化的生产劳动,“扩大”生活意味“面”的扩展,“丰富”生活意味“内涵”的扩展,“提高”生活则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政治权利保障和精神境界的“质量”提升,“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那“目的”是什么呢?劳动是手段,享受劳动的过程快乐和结果幸福才是目的。因此,《宣言》要求共产党人消灭雇佣劳动,消灭劳而不获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劳动者自由自觉自主地从事劳动的行为,发挥劳动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和在复归人的社会本质中的建构作用,使劳动成为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通过劳动创造真正的美好生活。

(二)发挥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确保人民主体性地位的实现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

《宣言》强调,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人与无产阶级利益一致,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不是与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人与工人中的普通个人相比,其先进性在于,“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他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44。对于整个无产阶级革命而言,共产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只有共产党才能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和自身解放。首先,共产党人必须既有近期的斗争任务又有长远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65共产党人的近期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共产党人的未来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解放,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长远目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二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在当下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话语背景下的)与终极目标之间存在着相当多的阶段性目标和“标志性工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完这些过程,才能无限趋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和“标志性工程”都应当毫无例外地“代表运动的未来”。其次,共产党人要把坚决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作为坚定的原则。共产党人要消灭构成资产阶级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要改变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及其社会性质,使教育摆脱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最后,共产党人可以同一切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其他党派联合起来,“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66。《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在不同国家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主体地位的路径,其中表现出一个鲜亮的特点,就是在同各阶级各党派的联合中,善于把握运动方向,体现人民主体地位。但是,共产党人也要清楚地看到,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要保持共产党的独特性,体现人民的主体性,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最终才能保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革命,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制度基础

《宣言》中,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革命,确保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人民可以自由地拥有和支配生产资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制度基础。《宣言》对19世纪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清晰的分析,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消费已经发展为世界性的了,而且所有国家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生产之中。那么,资产阶级也就从中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利己的世界来。因此,《宣言》特别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世界范围,不仅仅是本民族、本国家层面,而是要形成至少是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进而形成全世界的无产者的联合行动。这样一种世界范围的“联合行动”,既要求各个国家争取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民族独立和革命的彻底性,也需要各个国家树立远大的全球视野和现实的战略策略,准确把握联合行动的阶段和对象,审视和处理当代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关系,采取互利共赢的合作,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发展怪圈,最终实现美好世界的目标。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无意中为人民美好生活进一步实现创造了无产阶级联合的主体条件,从而使得无产阶级得以联合起来。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人数日益增多,力量日益强大,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整个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趋于一致;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带来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使得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联系已经不再是幻想,而是很快就能够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剥削之下,无产阶级一无所有,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加以保护,因此有可能、有必要联合起来,摧毁迄今为止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联合起来的个人,制服了资本的逻辑,让生产与生活完全受自己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支配,真正成为自己生存与生活条件的主人。”[18]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只有获得政权,无产阶级才能对所有权和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使生产资料脱离资产阶级掌握,摆脱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变为公共财产。所有制问题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基本问题,人民物质利益的最大实现必须以彻底废除私有制为前提。

(四)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确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做出了详尽描述和美好展望。他们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3。共产主义社会的联合体是不存在阶级对立的,从而揭示了美好生活的社会成员处在一个能够带来平等的联合体之中;共产主义社会的联合体代替了资本主义旧社会,消灭了私有制,从而揭示了美好生活的社会成员处在一个能够实现公平的联合体之中;共产主义社会的联合体揭示了美好生活的社会成员处在一个能够共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之中。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联合体就是“真正的共同体”,“它描绘了人类发展的美好前景,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指明了根本方向”[19]。一方面,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构建生产资料归绝大多数人共同占有的所有制。《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45。共产党人要消灭资产阶级不劳而获的财产,消灭雇佣劳动,消灭资产者追逐利润、进行剥削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消灭占有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消灭占有雇佣劳动成果而造福资产阶级自身的自私而丑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利,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的劳动权力。”[1]47另一方面,消灭民族和国家,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与未能掌握自身命运的、不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相对应的虚幻的共同体。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要获得自身解放,就必须扬弃和消灭国家和民族,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建设与个体的发展有机统一,不仅确保个人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也重视个体对共同体的付出与责任。只有每个人都为了建构‘真正的共同体’持之以恒地奋发向前,人们才能铸就真正的美好生活”[20]。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的理想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从马克思人民美好生活观的历史演进来说,《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思想形成的经典文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理想话语体系中人民美好生活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开山之作,向全世界宣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生活的愿景,开启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追求。《宣言》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对蕴含其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做出了精辟概括,对资本主义美好生活的虚伪性进行了系统批判,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做了系统阐释,对如何实现美好生活进行了详细分析,是美好生活思想的奠基之作。正是基于《宣言》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理论背景、思想内涵、价值意蕴、终极目标、实现路径找到了重要的源头活水。深入理解和系统阐释《宣言》中的美好生活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地平线,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刻把握,对美好生活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就人民美好生活的理念、思维、内容、路径等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与马克思美好生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时代美好生活是马克思笔下扬弃‘物的依赖性’向‘自由个性’转化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生活样式,建立在愈发增长的生产力水平之上,但与‘自由人联合体’相匹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不能将新时代美好生活与‘自由个性’的生活样式完全等同,但新时代美好生活确乎包含着“自由个性”的价值底蕴与实践底色。”[21]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美好生活虽然是从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角度提出的,但并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它是建立在《宣言》中的美好生活基础之上的,《宣言》中的美好生活思想是人民美好生活思想的思想源头。我们有必要不断地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宣言》及其著作所阐释的美好生活的研究,从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为人们追求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思想来源和实践道路。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