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五代领导人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及逻辑意蕴

2021-04-15 02:35宋明伟于江杨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领导人全民

宋明伟,吕 立,于江杨

(华南农业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广东 广州 510642)

金飞玉走,中华人民共和国业已建国70多年、改革开放也历经40多年,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得到稳步、快速的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好蓝图,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制度的建设亦逐渐得到规范与完善。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五代领导人,形成了70多年的体育发展链,各链条之间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但又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凸显出继承、变革、发展的螺旋式递进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符合新中国实际情况的比较完整的体育思想发展体系。本文力图在把握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分析新中国五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的内涵、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其中的共性之所在,对新时代背景下新中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人民性:新中国五代领导人体育思想的核心意蕴

1.1 新中国五代领导人体育思想人民性形成的渊源

1.1.1 中华民族“以民为本”执政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拥有五千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的滋养[1]。纵观中国的历史,“以民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无不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作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以民为本”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部分。其中,影响力深远的为“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该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基因,血脉传承[2],孔子主张“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孟子、荀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也强调爱民、利民、以民为上。唐太宗李世民汲取隋朝残暴统治导致灭亡的教训,提出“行王道、存百姓”的思想,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3]。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提出“民者、国之本也”,认为治国必先安民。此类“以民为本”的思想均强调“民”的重要性。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作为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五代领导人,均经受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洗礼、浸润、滋养,对中华民族“以民为本”的治国、执政思想有着极深的领悟和见解。同时,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也为其在治理新中国体育工作时,不由分说地确定以“人民性”为主体的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把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看作为人民的事业,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

1.1.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著作《神圣家族》中阐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4]。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人民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根本、最本质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70多年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建设、发展、提高与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坚持着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发展方向。

1.2 新中国五代领导人人民性体育思想的具体表述及内在逻辑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中国人民遭受了一个多世纪的磨难,历经无数苦楚,于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极端贫穷落后,民众体质普遍羸弱、健康水平堪忧,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于1952年亲笔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的伟大号召,指明了体育的本源性价值为增强人民体质,赋予了体育人民性本质,也为新中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4]。毛泽东一直主张体育是群众性运动,是人民的体育、是广大群众的体育、是全民族的体育[5]。是毛泽东人民性体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体育思想,把群众性体育运动摆在首位[6],并极其重视“群体优先”原则[7],坚持体育的人民性,多次反复强调“体育是个群众性的东西”[8]。1952年,邓小平为第一届西南地区运动会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9];1974年,出席我国亚运会代表座谈会时指出: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体育运动,就是广泛的群众性问题[4]。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坚持和发扬了毛泽东、邓小平人民性的体育思想,1996年江泽民在哈尔滨的谈话:“中国有12亿人口,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毛主席的方针和小平同志的指示是一致的”[10]。在2003年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代表时也指出:体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是我们体育工作的重点[4]。《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形成了政府领导、社会支持和民众参与的立体化体质建设工程[11],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首创,是江泽民体育思想人民性的发展与升华,对推动中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结合特殊时期、特定环境等具体情况,胡锦涛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体育事业的发展走群众路线、坚持全民健身,并积极探索出一条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新思路。即,加强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在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一群众体育工作主题[12],全方位地体现了人民性的体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中国第五代领导人,结合新时代背景和当前中国的综合实力,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并将体育强国梦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紧密相连。强调体育强国建设应以“人民”为中心[13],“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4]以及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全民健身为抓手促进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习近平体育思想人民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满足人民对于体育的需求[15]。

梳理新中国五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可清晰地发现,“人民性”是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同时,“人民性”的实践路径在时间的推进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呈现出一种继承与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递进关系。“人民性”是新中国五代领导人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结合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构筑起的一个内容与时俱进、内核一脉相承、逻辑层层递进的指导新中国体育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2 增强人民体质:新中国五代领导人建设、发展与改革体育事业的基本准绳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重要成果,在该文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16],指明欲要文明人们的精神,应先使人们有着强健的身体,凸显了体魄强健的重要性;文中亦写道:“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16],诠释了体育最本质的功效在于“强筋骨”,即,增强人的体质健康水平。新中国建国初期,针对人民体质健康水平堪忧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再次强调应充分发挥体育的生物功能,提高人民的体质健康水平,明确指出:“我们搞体育运动不是当选手出风头,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17],“体育是关系6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8]。1952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再次指明发展体育运动最本质的目的在于增强人民体质[19],自此之后,“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新中国体育工作开展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向。

邓小平很好地继承了毛泽东充分发挥体育的生物提高功能的思想,极其重视“群体优先”的原则,主张通过开展广泛性的群众体育运动来增强人民体质[7],1974年在接见中国参加亚运会的队伍时强调:毛主席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群众性问题[20]。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体育运动的改革开放、发展方向必须始终紧紧围绕“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来做文章[8],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强身健体这一最本质的功能。此外,邓小平曾指明发展新中国体育要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举措,普及指的就是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

江泽民、胡锦涛作为新中国第三、四代领导人,一脉相承地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体育的生物提高功能思想,始终强调体育的健身作用,强调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强调体育的中心任务在于增强人民体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7年江泽民为全民健身工作题词:“全民健身 利国利民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11]。江泽民的“全民健身”体育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健身体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旨在通过在全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以人为本”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人的健康水平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实现人的健康水平的提升必然要充分发挥体育最本质的功能: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突出体现在建设“体育强国”这一伟大战略上。“体育强国”建设不仅要体现在竞技体育的强大,更多地应体现在国民体质的强健[13]。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新中国前四位领导人的体质观,多次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21]。

从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建设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凸现了新中国五代领导人均将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对人最本质的关怀,是体育的最本源性价值,并且将该价值观一脉相承。深邃地体现了新中国五代领导人所倡导的体育运动是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目的事业,并树立了体育全面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 体育精神:新中国五代领导人体育思想的精华

新中国五代领导人在领导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完善过程中始终十分注重体育精神的培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体育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挑战极限的英雄主义精神[22];同时,其充分认识到以身体行为为载体的体育精神对中国民众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写道:“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16]。其认为通过发挥体育在“强筋骨”方面的特殊作用,进而达到促进个体“增知识”、“调感情”,最后达到“强意志”的最高目的,从而完善身与心。毛泽东将进行体育锻炼、经受体育磨难的最高境界解读为“强意志”,将肉体的活动最终成为心灵的升华[23],指明了体育是提高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精神和心理品质的学问。

邓小平,作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结合当时的国情,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体育具有精神文明的属性[7],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1982年4月创造性提出了“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的论断,并且在评价中国乒乓球队的经验和中国女排的精神时指出:“这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贡献”[9]。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各项事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综合国力得到稳步提升,体育事业较之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竞技体育成绩从夏季奥运会的金、奖牌榜的第二集团逐渐上升到第一集团,并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竞技体育强国。同时,作为新中国第三、四代领导人的江泽民、胡锦涛都高度重视体育能为国家、民族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1997年江泽民为第八届全国运动会题词:“发展我国体育事业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12],指明了体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过程中,胡锦涛指出应把北京奥运会办成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盛会,并创造性地提出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热爱祖国等体育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氛围具有独特的作用,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迈入21世纪新时代,习近平要求建设“体育强国”不仅要继续稳步提升新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还要以全民健身为抓手普及、发展群众体育,大力推进经济制度深化改革发展体育产业,以及以自强不息为内核促进整个民族从精神上强大[13],发展体育精神。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时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15]。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13]。同时,多次提出应以体育为载体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24]。

鲁迅在《华盖集》中写道: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25]。鲁迅之言完美、贴切地诠释了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是体育活动中参与者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是体育活动的最高级产物和体育的支柱与灵魂[26]。从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明体育有着“强意志”之功效;至邓小平提出“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的论断,并指明体育精神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贡献;再到江泽民、胡锦涛高度重视体育能为国家、民族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体育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27];到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指出应以自强不息为内核促进整个民族从精神上强大,发展体育精神。新中国五代领导人均对体育的派生性价值——体育精神,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十分注重体育对个人以至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且以此为国人奋勇前进、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力量。

4 实事求是:新中国五代领导人建设、发展与改革新中国体育事业之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产物。毛泽东作为“实事求是”的首创者,于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做出了精确而深刻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8]。新中国五代领导人根据各个时期新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具体的国情,“实事求是”地建设、发展与改革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促进新中国体育事业螺旋式的稳步前进。

建国初期,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形势逐渐好转,在学校体育方面,毛泽东两次写信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指明:“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正式提出“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三育并重”和“体育第一”的教育思想[29],将学校教育中的体育置于三育之首。在20 世纪 70 年代初,根据当时的国际发展形势,毛泽东巧妙地运用体育手段,实现中美两个大国“走”到一起的“兵乓外交”,完美地诠释了其卓越的体育外交思想[30],巧妙地运用了体育外交这一体育的衍生功能。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荡,该时期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遭受了极大的破坏。邓小平根据当时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等,审时度势提出“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该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为鼓励新中国竞技体育走向世界,展现新中国的全新面貌,邓小平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思想,并要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31]。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带动下,邓小平明确指出体育运动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6],应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使新中国体育逐渐走向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同时,邓小平多次明确指出应加强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要发展少年儿童业余训练”[8]、“足球不从娃娃搞起,是上不去的”成为该时期中国学校体育耳熟能详的声音。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间段,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稳步实施,新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稳步提升,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竞技体育等各领域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攀升。江泽民、胡锦涛作为新中国第三、四代领导人因势利导地提出“全民健身”的全民体育思想。江泽民指出:“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1],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胡锦涛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公共区域设立“全民健身路径”以供广大人民锻炼所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纳入法制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于19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从此之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上升到“有法可依、依法治体”的新局面。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上,江泽民、胡锦涛要求辩证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使“奥运争光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并重,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事业发展观。此外,江泽民、胡锦涛高度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胡锦涛作为新中国的第四代领导人对学校体育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提出了“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网络”的新概念,要求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12];同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的“阳光体育行动”,以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进入21世纪新时代,新中国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竞技体育稳居夏季奥运会金、奖牌榜的第一集团,新中国的综合国力达到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五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建设“体育强国”,并将建设“体育强国”纳入民族复兴中国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内涵丰富,首先,其核心就是主张全民参与和全民健康[32]的群众体育思想,提出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并将全民健身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历史新高度。其次,构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 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即将开幕之际,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以及在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奖的运动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33],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继续稳步发展、提高新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新中国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第三,充分发挥体育的外交功能。“体育强、中国强”将全方位展示新中国国家强国形象和国民强身形象[23],同时,应构建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新格局,提升新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服务于大国特色外交,增进体育对外交往的作用。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构筑了全新的“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34],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可知,“实事求是”是新中国五代领导人领导新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今日之成功的制胜砝码,并且在后继的发展中亦将一以贯之,从而实现新中国从“体育大国”迈入“体育强国”的行列。

5 结束语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发挥体育的价值和功能,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思想,对推动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中国五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均体现着“人民的体育为人民”的基本原则,“人民性”是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同时,均以增强人民的体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建设的根本目的,并逐步构筑了内涵丰富的中华体育精神。新中国五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是新中国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思想积淀,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宝贵财富;五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一脉相承,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阶段性又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并且,各自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领导人全民
全民·爱·阅读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可持续全民医保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