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类高考地理试题的解读
——以2020年7月浙江卷第1,2题为例

2021-04-16 11:39浙江谭利红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试题经济发展

浙江 谭利红

【原题呈现】

2020年5月以来,许多城市鼓励发展地摊经济。规范化管理下的地摊经济让生活“烟火气”更加浓郁。下图为某城市局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最适合发展夜市地摊经济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发展地摊经济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生产效率 B.增加就业岗位

C.优化城市布局 D.改善城市交通

【参考答案】1.C 2.B

一、命题立意

本题以某城市局部空间结构示意图为载体,关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各地适时提出关心百姓日常生活的创新之举,创设“地摊经济”这一真实情境,结合文字材料,提出问题。认知层次为简单应用:能够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旨在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涉及考点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问题由布局选择到主要目的,由动态到静态,语言表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不会在理解题意上造成困难,体现人文关怀,有助于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时代,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解题过程和策略

1.阅读图文信息,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先看图例,从某城市局部空间结构示意图中,我们获取了如下信息:甲位于城市环线的交叉路口附近;乙位于景区里;丙位于居民区;丁位于铁路线附近。

2.调动和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具有以下特点:无需店铺租金,学历、技能要求不高,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箱就能卖货,创业门槛低;船小好调头,启动资金少,失败风险低,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物美价廉、品种多样,方便人们在家门口就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也有其独特优势,在疫情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方便市民购物和休闲,带动“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形成新的产业和商业形态,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3.结合设问,综合分析,得出答案

第1题设问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合发展夜市地摊经济的地点。甲位于城市环线的交叉路口附近,车速较快,车流量大,丁位于铁路线附近,且甲、乙两地都位于郊区,人流量较少,不适合发展夜市地摊经济;乙位于景区里,一般来说,大部分景区里为了保护环境,不允许摆地摊,更何况夜市,而晚上大部分景区人流量也比较少,但是有些景区如南京的夫子庙景区、杭州西湖景区附近的夜间人流量大,也可以发展地摊经济的,城市的夜景游览区,夜间地摊经济适合发展,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强调说明一般和特别,共性和个别的区别;丙位于居民区,夜间人们散步休闲,人来人往,人口相对集中,可以为夜间地摊经济提供足够的消费人群,比如说很多人喜欢吃夜宵,烧烤,小朋友买玩具等。故选C。

第2题设问为发展地摊经济的主要目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停工、停产,部分劳动力待业,收入下降,李克强总理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摆地摊提供了灵活就业的一种方式,发展地摊经济能缓解一部分的就业压力,提高收入。故B选项正确。地摊可能会占用马路、堵塞交通,D选项错误。发展地摊经济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城市布局基本无关,排除A选项和C选项。

三、试题变式拓展

1.试题变式,挖掘内涵

这一组试题整体难度适中,贴近生活。绝大部分学生感觉很亲切,有强烈的熟悉感,接地气,做题时得心应手。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地摊经济如何选择合适的地点不太了解,甚至对发展地摊经济的主要目的也一无所知,可能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关心身边的地理,即对“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度较低所致。

因此,我们应该多关注生活,多观察,多思考身边的地理。针对这一组试题,我们还可以探讨发展地摊经济带来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发展地摊经济的不利影响:非法占道经营,影响城市交通出行;不爱护城市环境卫生,影响市容市貌,加剧城市环境压力;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从业人员复杂,影响社会治安。

地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维护摊点环境卫生,遵守城市秩序;合理灵活规划,打造“多样化”地摊样本;构建“有序化”经营环境,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对地摊经济进行监督。

【变式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夜间街边小巷小摊烧烤生意兴隆,灯火通明,喧嚣深夜。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

请说出夜间小摊烧烤带来的主要城市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主要城市环境问题:噪声喧闹,影响居民休息;大量烟气排放,造成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变差;油渍满地,垃圾遍地,影响市容。

解决措施:政府加强城市规划和执法力度;完善城市垃圾收纳设施和回收处理机制;积极开发和推广新型烤箱,使烟气和油渍达标排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试题解析】夜间小摊烧烤带来的主要城市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主要为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解决措施主要从管理、治理、技术、意识方面考虑。

2.试题拓展,命制生活类试题

【原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由此诗句,你认为湘江两岸冲刷比较严重的是

( )

A.南岸 B.西岸 C.北岸 D.东岸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规律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侧重考查地理思维能力。

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规律是顺着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本题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规律,还要学会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学以致用。题中提到的诗句选自高一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题目来源是一次拿到学生的语文书,无意中想到这句诗可以和地理知识相结合,便出了这道题。学生初次见到这道题,感觉很亲切,很熟悉的诗句,基本上都会背诵。“湘江”位于北半球,湘江的流向也已经表明“北去”,说明是由南向北流的,结合所学的规律,北半球向右偏,不难判断出东岸冲刷较为严重些,故答案为D选项。

四、试题价值

本组试题较为简单明了,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解题时会有踏实感,从而从容应考。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背景,加强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且不仅能满足以真实情景下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同时也能为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这组题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什么时候,教学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能力以及提升地理思维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试题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