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
——宁陕齿突蟾

2021-04-16 06:36李先敏李园园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太白山体长蝌蚪

李先敏,郭 明,李园园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杨凌 712100)

太白山是著名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地跨陕西省的太白、周至和眉县,地理坐标介于107°22′25″~107°51′30″E和33°49′30″~34°05′35″N之间,东西长45 km,南北宽34.5 km,总面积56 325 hm2。保护区处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也是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的交汇之地,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形成了独特、复杂和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种类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1]。

2018年9月29日,作者在保护区内开展户外旅游调查时,在海拔3 400 m的小文公采集到一只两栖类蝌蚪。拍照记录后用塑料瓶带回实验室进行饲养观察,经查阅图鉴资料和咨询有关动物专家,确认该物种为宁陕齿突蟾(Scutigerningshanensis),是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

1 形态描述

本次采集的宁陕齿突蟾蝌蚪背部黑色,体尾部相接处有一醒目的金黄色Y字型斑纹,身体散乱分布着大小不等的金色斑点,胸部灰白色,腹面灰色。吻端呈钝圆形,上颌有细小齿突,眼小,鼻孔近吻端,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背鳍起始于尾肌第三肌节,体表侧线明显可见。2019年4月29日,对宁陕齿突蟾蝌蚪进行了测量,蝌蚪全长41.31 mm,头体长14.80 mm,尾长25.51 mm,体宽8.41 mm,头体长约占全长的1/3及体宽的1.8倍,尾长约是头体长的1.7倍,采得的标本同有关文献描记的其它地区宁陕齿突蟾蝌蚪标本形态特征相符合[2]。

2 饲养观察

将蝌蚪放入盛有静置过夜的自来水塑料盆中,规格为200 mm×86 mm,盆子置于窗户向阳处。用碎菜叶、煮熟的蛋黄、蚯蚓末、面包屑和饭粒等喂养蝌蚪,每隔3 d换一次水,及时清除沉积的食物残渣,每次换水时先把自来水放在阳光下照射12 h后再换入。宁陕齿突蟾蝌蚪从2018年9月29日喂养至2019年4月29日,共存活了212 d。

图1 蝌蚪饲养环境

图2 蝌蚪背面观

图3 蝌蚪腹面观

图4 蝌蚪保存标本

3 生态分布

宁陕齿突蟾为角蟾科齿突蟾属两栖动物,成体以陆栖为主,生活在高海拔灌丛中和山涧溪流中,白天潜伏,晚上出来活动。蝌蚪是宁陕齿突蟾生命史中的一个特殊发育体态,宁陕齿突蟾蝌蚪是一种典型的高山流溪型蝌蚪,主要生活于缓流深潭中。 宁陕齿突蟾国内分布于陕西和河南,陕西省宁陕县平和梁为宁陕齿突蟾模式产地。1983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方荣盛在平和梁海拔2 550 m的桦木林下嫩草丛中采集到1只宁陕齿突蟾雌性小蟾,体长41 mm[3]。1988年,他又在同一地区海拔1 970 m的溪流中采集了1只雄蟾,体长51 mm[4]。2005年后,有研究者在同一区域再次采集到了宁陕齿突蟾的蝌蚪。2006年,江建平等人在周至老县城小溪内采集到了宁陕齿突蟾的蝌蚪和变态期幼体[5]。2009年,河南师范大学陈晓虹等人将2008年前在伏牛山考察期间采集的角蟾科成体标本和蝌蚪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形态学比较,发现该种为宁陕齿突蟾,将角蟾科动物的分布向东延伸了近4个经度[6]。

4 物种保护

宁陕齿突蟾分布区域狭窄,数量极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30多年来,研究者多次对这一物种进行专门考察和研究,但至今采集的标本数量极少,对其野外分布和种群状况了解不多。宁陕齿突蟾的发现,大大丰富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物种组成。保护区应积极开展宁陕齿突蟾专项调查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切实加强对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管理。

猜你喜欢
太白山体长蝌蚪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海里的巨头蝌蚪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夏日太白山 九岳
太白山,感受秦岭色彩的“山水油画”
从蝌蚪到青蛙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星云
利用几何相似性快速测量鱼重的数学模型
不同规格圆口铜鱼幼鱼的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