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佳兴与人同:四季与古人的生活

2021-04-16 05:05王宏超
月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花神季节

王宏超

古人的生活与劳作受自然影响很大,四季更替、昏晓昼夜,这些自然时间“规训”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休闲娱乐生活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内涵。通过对自然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古人形成了对一年的四时分期,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八节和二十四节气,从而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季节分期时间系统。季节首先与农业生产有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时,季节也对人的生活娱乐方式产生影响。“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左传·隐公五年》)四时有序,各有适宜之事,人类活动应以遵循自然规律为要则,不可与之违逆,就连军事训练及战争,也多在农闲时节进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强调天人感应,以人事配天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春天的逸乐

春天万物生发,故古人向来重视春天作为一年之始的意义,有关迎春的仪式和祭礼很多。许多节日都源于宗教祭祀,但后来这些节日所包含的神圣性因素慢慢淡化,娱乐性的因素逐渐凸显,人们多在这些节日中进行娱乐休闲活动。寒食节及相近的清明节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批评说:“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鬯饮。”清明节恰值初春时节,利用扫墓祭祀的机会,人们出行游玩、歌吹戏耍、游庙逛街,张岱之所以批评这种华靡的风气,是因为人们“厚人薄鬼”,借祭祀的名义行欢愉之事。这种清明游玩的方式十分普遍,“杭城人家,清明皆插柳。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提携男女,酒壶肴榼,村店山家,分馂游息。至暮,则花鼓土宜,捆载而归”(康熙《仁和县志》卷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为传统的扫墓祭祀之日,本来具有悲切凄凉的氛围,但因为处于万物萌生的季节,人们常在扫墓的同时,到郊野踏青游玩,所以一直有着轻松欢快的气氛。元代戴表元《壬午清明》诗有句曰:“节序愁中都忘却,见人插柳是清明。登陴戍出吹弹乐,上冢船归语笑声。”忘却愁绪,欢笑而归,完全不是悲切的清明节该有的氛围。寒食节和清明节也有很多体育、游戏活动,增加了欢愉的气氛。唐代韦应物《寒食》诗有句曰:“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一派轻松欢快的气氛。

又如端午节,宋人高承所著《事物纪原》引述他说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原本也是表达哀伤、纪念忠烈的日子,但后来逐渐成为龙舟竞渡、欢快游玩的节日。明代王绂的诗歌《端午赐观骑射击球侍宴》中有这样的句子:“葵榴花开蒲艾香,都城佳节逢端阳。龙舟竞渡不足尚,诏令禁御开球场。”

夏天的生机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宋赵友直《立夏》)春生夏长,夏天是生长的季节,芳菲歇去,大地一派清和秀茂的景象。夏日炎热,加上避暑条件有限,人们在高温时节往往是比较难受的,所以古人常以疰夏、病暑、苦夏来称呼夏日。

夏季又是农忙季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翁卷《乡村四月》)。农业社会中,农忙是最重要的事情,就连争讼官司之类的事都要先放一放,等农闲时再处理。江南地区在立夏这一天后,“群出采桑,垂芦帘于户,各忌喧哗,并词讼、征粮一应停止,谓之‘蚕忙”(中华民国二年《於潜县志》)。

春有花朝节迎接花神,夏天常在芒种日饯别花神。《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就记载了送花神的场景:“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这个送别花神的场景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段落。

夏日重避暑,也重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素问》),中国人讲求“冬病夏治”。夏季有很多禁忌和养生原则,如虽然夏日炎热,但反而不宜多食冰冷食物,不宜着凉等,体现了中国的养生哲学。夏天南方湿热,疫病多发,所以人们很重视夏日的饮食与保健,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传统,让夏日变得多姿多味,如立夏日“啜新茗,啖新梅,食青笋、蚕豆,云可解疰夏之疾”(中华民国二年《於潜县志》)。

秋天的收获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清朗喜悦的氛围。同时秋天繁华渐退,也有萧瑟悲凉的情绪,所以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酷暑渐消,体感舒适,秋日总有着安闲、寂静的感觉:“乱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宋刘翰《立秋日》)

秋季虽也是农忙季节,但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如民间流行的斗蟋蟀,就是在秋天进行的。斗蟋蟀俗称“秋兴”,吴地在“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清顾禄《清嘉录》卷八)。秋天最为欢乐的日子应该是中秋节,古有拜月、祭月习俗,后流行在中秋赏月,是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成为中国重要且热闹的节日之一。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陈瓜果于庭,团圆畅饮,闲聊赏月,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温情的场景。

冬天的萧瑟

“霜始降,则百工休。”(《礼记·月令》)冬天降临,草木枯黄残落,农事基本完毕。冬日闲暇较多,娱乐活动也十分丰富。“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宋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秋天斗蟋蟀称为“秋兴”,冬天里斗鹌鹑则被称为“冬兴”。霜降之后,闲者以斗鹌鹑为乐:“沪人霜降后喜斗鹌鹑,畜养者以绣囊悬胸前,美其名曰‘冬兴将军。斗时贴标头,分筹码,每斗一次,谓之一圈。”(清葛元煦《沪游杂记》卷二)

冬天天气严寒,故抵御寒冷,保养身体,是冬天里最重要的事情。冬天一到,马上“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宋刘克庄《初冬》)。古人避寒的方法很多,比如“暖阁”就是很常用的一种。暖阁大概是一个小的暖室,冬天坐进暖阁休闲娱乐,是很美好的享受。“斗室藏春稳护持,梦回宵漏自迟迟。嵇康煅灶眠虽暖,如此奇温恐未知。”(清何耳、易山《燕台竹枝词·暖炕》)因为空间小,所以有“奇温”,看来保暖效果不错。古代也有很多避寒挡风的用具,清代竹枝词《燕台口号一百首》有诗曰:“家家高挂却寒帘,织草编芦也未嫌。巧绝风门随启闭,活车宛转引绳添。”原书注释说:“贫家以芦草为门帘,又糊纸作风门,旁用铁圈作枢,引以绳,号‘活车。”已经有半自动的效果了。

十六国时后赵第三任国君石虎,在冬天设置温室浴池,寻欢作乐,十分奢侈:“严冰之时,作铜屈龙数十枚,烧如火色,投于水中,则池水恒温,名曰‘焦龙温池。引凤文锦步障萦蔽浴所,共宫人宠嬖者解媟服宴戏,弥于日夜,名曰‘清娱浴室。”(《香乘》引《拾遗记》)就避寒技术来说,已经十分发达,但這只是荒淫的帝王才能有的享受。

冬至大如年,冬至是冬季最重要的节日,地位与春节相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小至》)。在冬至日,很流行画“九九消寒图”。明代刘侗、于奕正所撰的《帝京景物略》说:“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就是说,在冬至日,画线描的素梅一枝,其上有八十一瓣花,冬至开始,每天染色一瓣,等到所有花瓣都染色后,春天就到了。“消寒图”也有其他的形式,比如说在窗子上贴一枝梅花,女性在早晨化妆时,每日用胭脂画上一圈,等八十一圈画完,窗外树上的杏花就开放了,表明此时大地回春。“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还有人把八十一个圈排成九行,每天涂一个,根据天气的不同画不同标记:“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还有一种“九九消寒图”利用文字的形式,选九个字,每字九划,先把这九个字双钩写成,然后每日添一笔,等九个字写完,就冬去春来。常见的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苍草春茵”“香保送茶来厅前待客”“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有一句非常有名,“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据说是道光皇帝所书。

猜你喜欢
花神季节
花神
看, 那里有座桥!
“花朝节”里说“花神”
收获的季节
植物学家与花神
我喜欢的季节7
相聚在花开的季节里
芒种
万水千山总是秋
花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