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导气针刺法临床运用体会*

2021-04-17 19:42杜娟阮志忠
河南中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神庭太冲调神

杜娟,阮志忠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愈也。”《灵枢·天年》亦载:“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具备,乃成为人”。针刺治疗方面,《灵枢·本神》明确提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强调了神气的重要性,针刺治疗疾病时,首先要以患者的精神情况作为诊疗依据,针灸治病时亦要强调调神治神。《灵枢·本神》将神分为五类,隶属于五脏。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均围绕五脏功能展开[1],五脏之气的盛衰变化会导致神志方面疾病,反之,通过调神亦可调五脏之气。

1 调神针法

1.1 调心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即心主宰人的精神、思维、情绪活动等广义之生命活动。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之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机体功能正常。心神异常,则各器官功能异常,经络闭塞不通,形体受损。故调神针法重视调心神,取心经之原穴神门以调补心神,心包经代心受邪,又取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宽胸理气,祛邪安神。

1.2 调元神《素问·脉要精微论》言:“头者,精明之府”。《本草纲目·卷三十四·辛夷》指出:“人之头园如盖,穹窿象天,泥丸之宫,神灵所集。”二者皆指出头聚神灵,可见脑与神明关系密切,现代更有医家主张“脑主神明”。故针刺头部局部穴位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风池、安眠等均能安神明。《灵枢·经脉》言:“督脉者……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循行过脊髓入脑,故头部督脉百会、神庭、四神聪等可通调督脉,健脑益髓,故调神针法中头部穴位居多。

1.3 调气中医认为,气通过升降出入运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气决定了神的存在,神产生于气[2]。《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气逆、气缓、气消、气结、气陷等皆可致病,调畅气机可助经络气血运行通畅,机体平和,邪不可干。在针刺调神的同时应重视调气,多辅以调理气血之合谷、太冲穴,二者合用又称“四关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合谷能调气行血;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肝主疏泄、藏血,针刺太冲穴可行血兼理气;二者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合谷调气中之血,太冲理血中之气[3],运用特定针刺手法“开四关”,能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之功。

2 调神针法的临床应用

2.1 痛证《素问·灵兰秘典论》言:“主不明,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意为神志异常,会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轻者出现肢体疼痛,重者形体遭受严重损伤。心理学研究表明,疼痛会降低个体的记忆能力[2],使人烦躁不安,情绪低落,从而加重疼痛感,故针灸治疗痛证如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头痛、关节炎等疼痛疾病时应辅以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合谷、太冲等穴以调神导气止痛。在治疗颈腰椎疾病时因循经所过,主治所及,选择百会、神庭等督脉穴调神导气止痛;在治疗带状疱疹时,选取百会、四神聪等穴调神,辅以安眠之印堂、神门、安眠穴。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云:“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关节炎即中医之痹病,而肢体痹痛为气血闭阻,凝滞不行之病,不通则痛,故治疗关节痹痛时多选择调神之百会、四神聪,加上四关穴通达气血、经络,使关道通畅,通则不痛。诸多痛证皆可按此法针刺。

2.2 脑血管疾病脑为元神之府,针刺治疗中风之神志异常、肢体偏枯时,需重视调神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常用腧穴: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内关穴。督脉过脑及脊髓,又为阳脉之海,督脉穴位如百会、神庭有健脑益髓、激发人体阳气祛邪之功。中医认为,中风病因为肝风内动,针刺风池穴能祛内风。研究表明,电针双侧风池穴对神经元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诱导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神经轴突再生和突触功能与结构的重构,有利于神经元的再生,从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改善[5]。而内关穴为心包经络穴,别络于三焦经,三焦通行诸气,故针刺内关穴又可通调周身之气而行经络,促进偏枯肢体的功能恢复。治疗中风时以电针接风池、四神聪,促进脑灌注及神经元再生。以上诸穴合用,调神醒脑开窍、行气通经活络,治疗中风多获良效。

2.3 妇科疾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阴类,阴性凝结,易于怫郁,而诸郁不离肝[4]。肝失疏泄则经血运行不畅,致女子月经失调,甚则不孕;肝郁化火则易出现经行头痛,崩漏等。女子的先天特性决定了其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烦躁、恼怒、抑郁、焦虑等情绪,故针刺治疗妇科疾病时尤要重视疏肝调神,临证多以百会、四神聪调神,太冲疏肝理气调血,肝气疏,心神安,则疾病愈。

2.4 心理干预多项研究表明,心理干预治疗对肿瘤术后、慢性内科疾病、传染病等的治疗起到良好辅助作用[6-8]。而心理干预与中医“治神”思想不谋而合,长期患有慢性迁延性疾病的患者多有悲观、厌世情绪,甚则出现抑郁,不论现代医学的心理干预或是中医调神理论皆意在安抚患者情绪,故治疗慢性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时,要重视针刺调神,配合心理疏导。

3 病案举隅

郭某,女,53岁,因“背部及两下腹部反复疼痛11年,再发3年”就诊。现病史:患者11年前因车祸致胸椎骨折,T12脊髓损伤,在某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双下肢偏废不用,二便失禁。半年后出现背部及两下腹部疼痛,呈放电样,频繁剧烈发作,长期服用止痛药物控制,多次在某医院住院行康复治疗,疼痛有所改善,但反复发作。3年前,患者围绝经期出现背部及左侧腹股沟处放电样疼痛加重,伴左下腹胀痛甚,为求进一步治疗,求诊于我科。刻下:背部及左侧腹股沟处疼痛,呈放电样,每日发作10~20次,每次持续1~2 min,左下腹胀痛,矢气少,大便3日1次,需外用开塞露后手动辅助排便,排便及矢气后腹部胀痛有所缓解,小便失禁,睡眠差,纳食一般,舌质暗,苔薄,脉弦细。查体:神清,精神一般,背部正中见一长约15 cm纵行手术疤痕,下腹壁反射消失,双下肢肌肉萎缩,肌力0级,双足下垂,双下肢痛、温、触觉消失。中医诊断:痿证,属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①脊髓损伤;②胸椎骨折术后。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处方:百会、四神聪、神庭、T10~L1夹脊穴、阿是穴、大肠俞、次髎、合谷、太冲。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操作:百会、四神聪、神庭向脊柱方向平刺0.5寸,夹脊穴直刺1寸,阿是穴采用排刺法,针尖朝向左下腹斜刺入约0.8寸,大肠俞直刺1.2寸,次髎穴斜刺入骶后孔内约2寸,以患者肛门收缩为效。以电针接夹脊穴、阿是穴、次髎穴,波形调连续波密波,留针30 min。1个疗程后,患者诉背部疼痛未再发作,左侧腹股沟处放电样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每日发作5~6次,每次持续半分钟,继续守方而治。2个疗程后患者背部及左侧腹股沟放电样疼痛基本消失,左下腹胀痛亦较前明显减轻,大便日1次,睡眠尚可。嘱患者针灸改为每周2次,继续调理。

按语:张锡纯认为:“肝主左宜升”,考虑患者左下腹胀痛与肝气不疏有关,肝郁气滞,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疼痛又使气血逆乱,治疗若以常规针刺法则收效甚微。百会、四神聪、神庭调神,百会、神庭为督脉穴,亦能通督导气止痛,夹脊穴、阿是穴直达病所,通络止痛,大肠俞、次髎穴可通肠腑、调气止痛,太冲穴疏肝理气,加上合谷穴能通调全身气血。诸穴配伍,调神导气,疏通经络而止痛。

神有所主,则脏腑机体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病邪不易侵犯机体。调神针刺法重视调患者神气,强调治疗过程中医者及患者守神,即医者针刺时应集中精神感受手下针感及患者的变化,二者密切配合,针刺才能达到守神调神之目的。

猜你喜欢
神庭太冲调神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邹伟运用调神针刺法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手梳前额 缓解失眠
春季护肝 按摩太冲
手梳前额可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缓解失眠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手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