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吹法”文献探讨*

2021-04-17 23:24冯露闫敏敏王兆黄作阵
中医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外治法吹气急症

冯露,闫敏敏,王兆,黄作阵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75

近年来,常见用药方法多为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两种。患者希望有痛苦更加少、更加便捷、不良反应小的给药方法。中医在这方面有独到优势。中医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一般是指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作用于体表或九窍等处,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不免会受些外伤,发现某些植物涂敷于伤口可以止血并减轻疼痛;或因遭受风寒暑湿不正之气的侵袭,发现点按某些穴位、熏烤某些植物可以减轻身体的不适和疼痛,这便是中医外治法的最早起源。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分析,医学知识的起源,首先是治疗医学知识的起源,在治疗医学中,首先又是外治医学知识的起源[2]。外治法给药途径多样,且有很多内治法不具备的优点。吴师机言:“神奇变幻,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而层出不穷;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黏滞;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3]。”本文就《肘后备急方》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吹法的源流进行探讨,以期对临床有所启发。

1 葛洪及《肘后备急方》

葛洪(281—341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思想家、医药学家、道士,擅长炼丹术[4]。基于当时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格昂贵等弊病,葛洪从自己所著《玉函方》中选取有关临床常见疾病、急症及其治疗等,简编而成《肘后救卒方》。后经梁代陶弘景增补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又经唐人增补,泛称《肘后方》。杨用道摘录《证类本草》等书单方,附于每篇之后,取名《附广肘后方》。现今《肘后备急方》均以杨用道整理之本为宗,简称《肘后方》[5]。

《肘后方》保存了大量医学史料,对急救文献记载尤多,是我国第一部急救手册。该书在治疗上手法独到,重视外治法的应用,简、便、效、廉,对中医急救和中医外治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6]。

2 吹法文献溯源

吹法是直接用口吹气,或将药物研末吹入鼻、耳、喉等部位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现多用管状物或喷药器进行操作[7]。

吹法历史悠久,最早起源当与急症的抢救有关。现存文献中,关于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曰:“不已,以竹筒吹其两耳,剔其左角之发方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止[8]。”记载了吹气入耳治疗尸厥的方法。《金匮要略》中“救自缢死”方亦有吹气入耳的记载:“方: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更令两人,以两管吹其两耳朵。此法最善,无不活者[9]。”可见吹法历史悠久,在汉代即被应用于急症治疗。

3 吹法的分类

吹法包含吹气疗法和吹药疗法。按照其吹入身体部位的不同,可将吹气疗法,分为吹气入耳、吹气入下部等。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吹气入身体孔窍,达到畅通气机的目的。而吹药疗法也可分为吹药入耳、吹药入鼻、吹药入目、吹药入疮等方式。通过吹法可直接将药物与病变部位或皮肤黏膜接触,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现具体介绍。

3.1 吹气疗法吹气是指直接吹气或用管状物向身体孔窍部位吹气。《肘后方》继承了《黄帝内经》吹气治疗猝死的方法并有所发挥,不仅吹耳,还有吹下部。

3.1.1 吹气入耳向耳内吹气治疗急症和耳疾。其中记载向耳内吹气救卒中恶死:“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两耳,极则易。又可以筒吹之。并捧其肩上,侧身远之,莫临死人上。”提出吹耳疗法急救时,注意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不要挨在身上。救“卒死而目闭”以“管吹其左耳中极三度,复吹右耳三度,活”。认为吹耳疗法讲求次序和程度。又方“熨其两胁下,取灶中墨如弹丸,浆水和饮之,须臾三四,以管吹耳中,令三四人更互吹之”。建议配合熨法、服药等多种疗法综合运用。

吹耳疗法不仅用于卒中、猝死等急症,也能治疗耳疾等局部病症:“闭气,令人以芦吹一耳。”以此治疗百虫杂物入耳。

3.1.2 吹气入下部向下部(肛门)吹气救治卒中恶死:“以管吹下部,令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又方:“取雄鸭,就死人口上断其头,以热血沥口中。并以竹筒吹其下部,极则易人,气通下即活。”书中提到“极则易”“更互吹之”体现了吹气法需足量进气、持续进行,才能达到“气通则活”的目的。故可配合简易医疗器材,如“筒”“管”“芦”,达事半功倍之效。

3.2 吹药疗法吹药是将药物研磨成极细粉末或捣成汁,直接吹入或使用管状物品吹入鼻、眼、耳等部位,使其直接与病变部位或皮肤黏膜接触,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3.2.1 吹药入鼻吹鼻多用于救治猝死、尸厥。剂型多为粉末状,颗粒微小,对上呼吸道形成刺激;剂量大概黄豆大小,多用开窍宣闭类药物。如皂荚吹鼻法救猝死:“取皂荚如大豆,吹其两鼻中,嚏则气通矣。”又方:“救卒死而目闭者。骑牛临面,捣薤汁灌之耳中,吹皂荚鼻中,立效。”治卒夜魇寐不寤:“末皂角,管吹两鼻中,即起。三四日犹可吹。”菖蒲吹鼻法:“以菖蒲屑纳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联合薤汁灌耳、桂屑舌下含服等疗法内外同治。又方:“菖蒲末,吹两鼻中,又末纳舌下。”雄黄吹鼻法:“捣雄黄,细筛,管吹纳两鼻中。”又方:“末灶下黄土,管吹入鼻中。末雄黄并桂,吹鼻中,并佳。”

也有用液体药物吹鼻的记载,多取其辛散温通刺激性气味,以达到通窍的目的。如吹雄鸡冠血入鼻救治猝死:“割丹雄鸡冠血,管吹纳鼻中。”吹酒入鼻治鬼击病:“以淳酒吹纳两鼻中。”吹韭汁入鼻治卒魇寐不寤:“取韭捣,以汁吹鼻孔。”治疗伤寒时气温病:“若生翳者,烧豉二七粒,末,纳管鼻中以吹之。”又方:“若初觉,便作菰蒂赤豆散,吹鼻中,鼻中黄汁出数升者,多瘥。”此为首次记载菰蒂赤豆散吹鼻治疗黄疸,一直沿用至今。

《肘后方》所载上述吹鼻法,其中“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救卒死方,又方: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救卒死而目闭者方,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鼻中,立效”3条同样的条文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也出现了。后人多认为是仲景首次记载吹鼻法,经我校梁永宣教授考证,认为原应属于葛洪[10]。这是《肘后方》对吹鼻法的最早记载。

3.2.2 吹药入耳向耳内吹药,治疗耳内疼痛、出脓血。“聤耳,耳中痛,脓血出方:月下灰吹满耳,令深入无苦,即自出。”治疗耳急肿出脓水:“矾石烧末,以笔管吹耳内,日三四度。”此法简便,直达病所,且疗效迅速,深受医家和患者喜爱。《外台秘要》取“黄连,附子炮,各等份,右二味捣末,以少许微微吹入耳中,每著药,先拭恶物,然后吹之”治疗聤耳[11],耳中痛,流脓血。后世医家亦多有应用,并研制出专门治疗中耳炎的黄连冰片散、聤耳散,治疗耳疮的碧玉散、青黛散等成药。

3.2.3 吹药入目、入疮此外,还有治疗马眼目眩晕症:“目晕,以霜后楮叶,细末,一日两度,管吹眼中,即瘥”。治疗外伤蛇骨刺入中毒疼痛:“以铁精如大豆者,以管吹疮内”。

3.3 “吹法”原理《肘后方》中吹法多用于治疗卒中恶死和尸厥,采用吹气疗法或吹药疗法,促使人身之气与自然界之气交通平衡,以通为先,气机通畅,方可起死回生。吴谦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言:“尸厥目闭,口张失便,反张,四肢不收,阴厥脏病也。有如是之证者,用骑牛临面之法,正所以厌邪也。薤汁灌耳,皂角吹鼻,皆通其诸窍,而闭塞者可通也[12]。”另外,耳、喉、眼等局部皮肤黏膜化脓有疮,吹药可使药物直达患处,疗效迅速,使形体九窍凝结的邪气消散,根据症状,或清热消肿,或祛腐生肌,或除痰开窍,随证加减。

3.4 后世文献所载各种吹法《肘后方》为吹法开创了先河,对后世各种吹法产生很大影响。如南北朝《小品方》吹药入下部治发黄患淋:“取生土苽根,捣取汁,以少水解之于筒中,吹纳下部即通,秘方[13]”。将吹鼻法用于鼻衄的救治:“治鼻衄血出数斗、眩(胡蠲反)冒,剧者。不知人方:干姜屑、龙骨末,吹之即止。又方:取乱发五两,烧之,冶末,取如枣核着筒头,吹着鼻孔中。不止,益末吹之,并服方寸”[13]。《太平圣惠方》中已出现了吹鼻散的记载。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吹药入下部治疗疳湿痢:“凡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礼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无食肥浓煮饼,此时不利人也。养生者宜深戒之,不尔,多患疳湿耳……凡吹药入下部,没中指许深,即止[14]。”严用和应用二圣散吹喉治缠喉风、急喉痹:“鸭嘴胆矾(二钱)白僵蚕(去丝嘴,半两)。上为细末,每服少许,以竹管吹入喉中,立验[15]。”朱丹溪吹药入鼻治疗中风:“若卧则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为末吹之,喷嚏则苏,无嚏者不治[16]。”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师机《理瀹骈文》、赵学敏《串雅》等,收集了很多疗效显著的民间吹法验方,目前临床仍在使用。

4 当代吹法的临床价值

如今吹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可喜的疗效。顾真等[17]应用吹法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和过敏现象。刘冠军指出[18],在心绞痛发作之时,还可用制蟾酥、冰片、红参、附子、细辛、山慈菇、牙皂、洋金花、麝香为面吹鼻,可达通窍止痛之效。潘黎明[19]认为,采取鼻内镜下电凝止血联合中药吹鼻治疗隐匿区鼻出血患者,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症状复发概率及嗅觉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侯爱凤等[20]采用中药吹喉,配合点刺放血疗法,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疗效满意。陈玉麟等[21]自拟瓜蒂散吹鼻治疗顽固性黄疸,取得满意疗效。王云峰[22]采用吹耳疗法治疗感受风、热、燥、火等邪所致的感染性鼻衄150例,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且该法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方便、见效快的特点。徐渭校[23]应用锡类散吹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并发急性鼻炎,获效甚佳,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迅速消除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伍慧群等[24]发现,牡蛎粉吹药法配合多爱肤贴敷,促进压疮伤口的愈合。高国生等[25]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使用中药苍耳子、辛夷、白芷、菊花等药物粉末吹鼻或置于鼻中,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较好。

5 结语

吹法源于《黄帝内经》吹耳法,仲景有载。《肘后方》将吹法继承创新,分为吹气、吹药两种疗法,扩展了吹法部位和适用病种,并首录吹鼻法,对后世吹法有承前启后之功。该法器具简单,易于操作,便于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用药少而精,节约药材,减少患者负担,易于被患者接受。此外,吹法用药直达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迅速;药物从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无须胃肠道和肝脏代谢,不良反应少。虽为古法,至今仍为临床应用,尤其适用于局部病灶和急症治疗,疗效显著。《肘后方》吹法简便廉验,迅速安全,值得进一步挖掘、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外治法吹气急症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夜间急症多 千万别忽视
吹气龙
乌云
水陆两栖飞机方向舵附面层控制研究
经方治疗急症3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中医外治法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