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深潜英雄的海洋梦想

2021-04-18 23:33
科学大观园 2021年7期
关键词:潜水器蛟龙深海

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图片|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入选改革开放“百杰”榜

中船重工702所“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师、“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潛航员、1979年11月出生的叶聪入选。

叶聪长期从事载人潜水器的研究、设计和研发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出于对载人深潜事业的热爱,主动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作为主驾驶员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载人深潜事业的代表人物,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荣获“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同日,航天员成功“驾驶”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叶聪代表 “蛟龙”号潜航员刚在海底送上了对“神九”的祝福,待他们回到甲板后,就收到了来自“神九”的祝贺,上演了一出完美的“海天对话”。

作为“中国深潜第一人”,叶聪从编写“蛟龙”号设计报告、画图纸到50次驾驶“蛟龙”号入海的“深海的哥”,10多年光阴,“可下五洋捉鳖”的中国梦在他和他同事手中成为现实。

23岁成为“蛟龙”号主任设计师

长江边长大的叶聪对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1997 年 7 月,他在参加高考填报第一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写上: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入学后,终于有机遇去真正研讨本人爱好的船舶。 “我喜欢自己着手设计。”那时叶聪每次看到新船型,心里都会有一种激动,盼望亲自把它设计出来。

2001年,叶聪毕业,抉择了去船舶实践研究与利用都很强的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工作。对潜水器感兴趣又熟悉船舶常识的叶聪开始做潜水器的效果设计图。参与潜水器的研发,这对叶聪来说“如鱼得水”,他在学校接触过潜艇,对潜艇的特点略知一二。

叶聪说:“我的学习背景非常有利于自己在这个领域开展工作,我在学校学的设计为我在新船型的研发上奠定了基础,更好地去解决问题。我的工作跟我的个人兴趣、专业背景、个人特长都很符合,感觉很棒。”

因为在学校都学过,对做船舶的时光线和空间线都很明白。叶聪凭着自己的懂得,坚持做设计图,一版不行,就再来一版。这给“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做事踏实、细心、执着的年轻人。”

2002年,刚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的叶聪赶上了中国载人深潜“最好的时代”: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叶聪所在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勇担重任。

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叶聪以助理工程师身份担任“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也是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叶聪这一张“白纸”也在短短的一年中变得色彩斑斓。一年后,叶聪为首的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当时在国际上没有现成标准和规范,相关资料难得一见,相关人才也严重断档,是叶聪这批年轻人挑起了大梁。”

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从小就喜欢画格子做设计的叶聪说:“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了,就连国外一些宣传画,我们都能研究很久。”“蛟龙”号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叶聪之手,对于这一点,他还有点小小的得意,笑称“秀才会武术,谁也拦不住”。

叶聪说自己的长处是可以“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作为“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正了几百遍。

叶聪还参与了总布置以外的潜水器结构、推进、观通、水声、水面支持等部分的设计和协调工作,相继担任载人潜水器的质量师和建造师,在项目总体策划、加工建造和监督等方面表现突出,为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经过6年努力,从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叶聪一步步见证着“蛟龙”号的成长。

702所所长翁震平说:“技术空白很多,每个部件、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无数次的试验,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设计组装,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当仁不让成为首席潜航员

蔚蓝色的海洋,乘龙入海,在神秘的海底,探索奥秘。 这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梦想。比起设计师,叶聪更出名的身份是中国首席潜航员,俗称“深海的哥”。

参与潜水器设计建造的每个阶段,对各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潜水器总图都了如指掌,曾在美国Alvin载人潜水器学习观摩深潜技术,既熟悉潜水器,又有深潜技术,这让叶聪成为难得的人才。2009年,叶聪当仁不让地成为“蛟龙号”主驾驶员。

50米、3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5000米、7000米……“蛟龙号”每一次突破这些深度,都是在叶聪驾驶下完成的。2009年——2012年,“蛟龙号”四度出海,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先后51次下潜(包括1次无人),叶聪“入海”38次。

2012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一次次刷新世界载人深潜纪录,叶聪和他同事们的努力,让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第五个具备大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

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叶聪以助理工程师身份担任“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也是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叶聪这一张“白紙”也在短短的一年中变得色彩斑斓。 一年后,叶聪为首的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

叶聪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

巨大成功背后,是数不清的汗水和艰辛。“蛟龙”号内部空间狭小,驾驶员只能保持蜷缩状态工作,叶聪这样叙述自己的感受:“深海生物比较稀少,总体上给人一种荒凉感。下潜速度大约在50米/分钟,比平常的电梯还要慢一点……”

“蛟龙”号第一次出海,挑战的仅仅是50米,但这却是“蛟龙”号团队“最害怕”的时刻。叶聪回忆说:“真正第一次下潜深度只有38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全身都是汗,感觉非常疲惫,后来10多个小时的下潜也没这么紧张。”

进入载人舱,温度高达 40℃,湿度也很大,感觉不太舒服。 随着不断下潜,舱内温度逐步下降,为了防冻,潜航员会不断添加衣服。

潜水器完全没入水面之前,需要进行水面检查和注水,因此,摇晃得很厉害,加上舱内非常闷热,叶聪只好不停地擦汗。

主驾驶潜航员相当于深潜器上的“船长”,有时候甚至海上总指挥也要听他的。因此这要求主驾驶具备冷静、负责、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够遇事不惊,按照操作手册、应急预案以及个人知识积累来分析、处理问题,对潜水器和舱内所有人员的安全负责,能够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

在深海,叶聪他们需要调试“蛟龙”号各个系统的功能,还要进行科考作业、捕获海底生物……

叶聪说:“有时还有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开始时出现通信故障,3000米时出现绝缘故障,5000米时回收遇到暴风雨,母船迟迟找不到我们……”

但所有困难都不能阻挡叶聪和他的同事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当初的中国梦已成现实。

“在开展‘蛟龙号研制的同时,从2009年到2017年,历经8年持续艰苦攻关,我们又完成了‘深海勇士号的研制。”叶聪介绍说,如今,他又有了新的使命:2016年,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

作为总设计师,他感到空前的压力。作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少帅,叶聪还有个小目标,他希望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

◎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潜水器蛟龙深海
机械革命蛟龙7
“蛟龙”探海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