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三读” 精准发力

2021-04-18 23:32江剑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4期
关键词:编写者初心教材

江剑

[摘 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无论是编写的理念,还是编写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还用原先的老观念教着新教材,他们没有用心去解读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就无法读懂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的初心。教师可从潜心“三读”,即“三读”教材、“三读”教师教学用书两方面去读懂教材编写者的初心,教学时,通过目标定位绕初心、活动设计绕初心、通道打通绕初心三个方面有的放矢、精准发力,让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发挥其最大功效。

[关键词]教材;编写者;初心;精准发力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2-0008-03

与2016年之前的小学品德教材相比较,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无论是编写的理念,还是编写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却还用原先的老观念教着新出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长此以往,凝聚着全国专家智慧的统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笔者将以《我是一张纸》这课为例来谈一谈如何通过潜心“三读”来读懂教材编写者的初心,在教学时精准发力,让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发挥最大的功效。

一、潜心“三读”,读懂初心

要读懂统编教材编写者的初心,必须做到潜心“三读”,即“三读”教材、“三读”教师教学用书。

1.“三读”教材,抓住要点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资源。教师要如探秘者一般敏锐,潜心研读教材,抓住教材的要点,读懂教材编写者的初心,这是让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发挥最大功效的前提。

(1)一读教材,整体了解。

小学教师首先要通读新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一读教材,教师要从整体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教师对于每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我是一张纸》这一课出自二年级下册教材,通过通读整册教材,教师就会发现这篇课文来自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的第11课,在它之前还安排了《小水滴的诉说》《清新空气是个宝》,在它之后则安排了《我的环保小搭档》。通读之后,教师对于本课教学的作用就会了然于心,而不会孤立地去看教材,也避免了教学活动与后面教材重复或者没有很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情况出现。

(2)二读教材,读懂弄通。

教师在执教某一课前,在通读整册教材的基础上,需要二读教材,将教材读通弄懂。二读教材,要求教师读题、读文、读画、读绘本,细细研究每一课。只有这样,教师解读教材才不会走偏,才能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也才有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①读读课题,感受变化。

课题是一课的“眼”,往往浓缩着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育主题、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细细研读,感受统编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之处,感受其变化。

如《我是一张纸》这一课的课题,从表面来看,新教材没有像旧教材那样用“节约用纸”来表述。好好地读读课题,我们还会发现课题中用的“我”字大有深意。如果将课题解读为“用了拟人手法,更有趣了”,那么就错了。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的主编孙彩平说过:“德育不讲语法,是讲心的。”其实,这个“我”字传达了教材编写者观念的转变,他们希望通过“我”字向大家传达“纸虽然是物,但是纸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存在”这样的观念。

②读读正文,抓住关键。

读完课题,教师接着就要研读教材的主体部分——正文。正文包括框题和学习提示语。在细细研读正文时,教师一定要学会抓住关键信息,否则就有可能会误读教材的正文。另外,教材中,框题与课时的划分也有联系。一般情况下,一课里有两个框题的,那就一个框题用一个课时;一课里有四个框题的,那就两个框题用一个课时。

如《我是一张纸》这一课有三个框题,分别是“你找到我了吗”“我从哪里来”“我的苦与乐”。通过研读,我们发现前两个框题划分为一个课时,第三个框题划分为一个课时,这样比较合理。又如《我是一张纸》在框题“你找到我了吗”的旁边出现了学习提示语:“我是你的好朋友——纸,天天陪伴你生活和学习。我就在你身边,你找到我了吗?”学习提示语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呢?有的教师误读为:纸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生活和学习离不开纸,所以我们要珍惜纸。其实,这里的学习提示语中的关键信息是“好朋友”和“陪伴”这两个词。这两个词传达出了教材编写者观念的转变,由旧教材中的“纸对于我们来说有用,所以我们要珍惜纸”转变为“纸天天陪伴我们,伴我们成长,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珍惜纸”。如果教师不用心解读正文,就难以弄懂教材编写者的初心。

③读读插图,看清图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配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直观,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传达出了教材编写者的想法。教师要像研读文字一样,细细研读插图,看清图意,否则将无法正确解读教材编写者蕴含在插图中的真正用意。

如《我是一张纸》在框题“我从哪里来”的下面绘制了插图,其中有树木、芦苇、废报纸、成品纸,并用箭头将这几种事物的关系标注了出来。有的教师将这些插图误读为“纸是由树木、芦苇、废报纸等原料制作而成的”,将“我从哪里来”误读成了造纸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实,教材编写者通过插图想要传达的思想是“树木是有生命的,芦苇是有生命的……纸是树木、芦苇等的生命的转化,所以要珍惜纸”。如果教师不能看清图意,那么教材插图的功效也将无法得到发挥。

④读读绘本,适度补拓。

绘本图文结合,降低了识字量有限的小学低年段学生阅读的难度,深受学生喜欢。为此,统编版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绘本,如一年级教材中的绘本主要有说明式叙事和讲述式叙事两种形式;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绘本主要是以辨析明理和正文的补充与深化的方式出现;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绘本,除上述类型外,副版绘本的内容和方式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包括了“知识窗”和制作活动。教师要好好研读绘本,读懂教材编写者设置绘本的用意所在,根据教学需要,将绘本适度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尾,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如《我是一张纸》这课中出现了“你知道吗”和“我们来做草稿本”两个小绘本,这两个小绘本就属于“知识窗”和制作活动。在教学时,将两个小绘本适度地进行穿插,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与拓展教学的作用。

(3)三读教材,回读反思。

教师在研读了所有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配套教师教学用书之后,还得三读教材。这次回读教材,教师要反思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有偏颇、是否正确,看看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教材编写者的初心。如《我是一张纸》教材的课题、正文、插图、绘本等部分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初心,教师要问问自己:作为教者,读懂编者的初心了吗?只有读懂了,教材的功效才能真正发挥。

2.“三读”教师教学用书,比照参考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每本只有几十页,但是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每本却有两百多页,而旧版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只有几十页,可见统编版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从内容上来说更详尽了,对一线教师的指导更細致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了。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主要由教材的编写者负责编写,因此,教师教学用书可以说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者对自己所编的教材的阐述。教师想要读懂教材编写者的初心,就必须“三读”教师教学用书,通过比照参考,在读懂教材编写者初心的基础上,争取对教材有自己的创意解读。

(1)一读“用书”,了解意图内容。

学期初,教师首先要通读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教师用书的构想、本册教材的整体解读,全面了解整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内容设置。如《我是一张纸》这一课来自二年级下册教材,那么,学期初,教师就要通读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读通、读懂后,教师就会了解到,教材在前几册“适应与习惯”“共在与共有”的基础上,针对时代要求人们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个方面,设立了“有创意地生活”的核心教育主题。《我是一张纸》这一课就来自“环保”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进行创新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二读“用书”,思考挑战内容。

在执教某一课前,教师还要二读教师教学用书,了解其所在单元内容的设置以及本课编写的原因、内容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思考这一课的教学有哪些内容是具有挑战性的,这有助于教师抓准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我是一张纸》这一课,教师通过二读教师教学用书,就能知道本课的难点是了解纸与环保的密切关系。在确定了教学难点之后,教师就要动脑思考如何迎接挑战,去突破“了解纸与环保的密切关系”这一难点。

(3)三读“用书”,积极参与设计。

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都有教学设计举例、点评和教后反思,并采用了多元对话的方式,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反思。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三读教师教学用书,参考他人教学设计的独到之处,积极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如《我是一张纸》这一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三读教师教学用书时,要思考: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如果自己教这一课,将如何设计教学方案?在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时,教师要积极与其对话,参与设计。这样,教师就不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用书的阅读者,更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者。一个优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定是一个不断进行专业提问和教学反思的教师。在教学本课之后,教师还要及时进行教后反思,以形成最新的、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设计。

潜心“三读”,教师们要问问自己:真正读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了吗?真正读懂教材编写者的初心了吗?只有真正读懂教材编写者的初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

二、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要让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发挥最大功效,潜心“三读”、读懂编写者的初心是前提,是基础,更是重点,教师将这一环节做到位,也就找到了教学的方向,就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1.目标定位绕初心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想达到高效,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围绕教材编写者的初心,这样才能定位准确。

如《我是一张纸》这一课,如果教师读懂了教材编写者的初心,那么教师就不会把教材中“你找到我了吗”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错误地定位为“知道纸在生活和学习中作用很大,所以要珍惜纸”,而会正确地定位为“知道纸天天陪伴我们,伴我们成长,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珍惜纸”;也不会把“我从哪里来”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错误地定位为“了解纸是由树木、芦苇等原料制作而成的,制作工艺和过程复杂,所以要珍惜纸”,而会正确地定位为“了解纸是树、芦苇等的生命转化而来的,是人们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结晶,所以要珍惜纸”;更不会把绘本“你知道吗”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错误地定位为“了解我国造纸术时间的久远”,而会正确地定位为“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感受造纸术中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产生骄傲和自豪之情。”

2.活动设计绕初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必定要设计一些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围绕教材编写者的初心,只有这样,教学活动的设计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如《我是一张纸》一课中“我从哪里来”这一板块的教学,可以围绕教材编写者的初心,通过设计以下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要爱惜纸。

活动一:播放大自然中一年四季草木枯荣、年复一年生命轮回的真实画面,并配上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感受到草和树木等也是大自然中和我们一样的生命存在。

活动二:播放纸的制造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纸是树、草等生命转化而来的,它们以另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要爱惜纸。同时,学生也能从视频中感受到纸是人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我们要爱惜纸。

活动三:通过计算、对比等活动方式,使学生了解纸与树木、树木与森林、森林与环保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意识到爱惜纸就是保护树木,就是保护森林。

活动四:通过故事“学富五车”引出绘本“你知道吗”,而绘本则通过视频呈现。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纸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要爱惜纸。

这一系列的活动紧紧围绕教材编写者的初心,层层推进,学生爱惜纸的意识也随之逐渐增强了。

3.通道打通绕初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师要围绕教材编写者的初心,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内与课外之间的通道打通,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广阔、真实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课堂所学。

如《我是一张纸》一课,“我的苦与乐”这一板块的内容围绕教材编写者的初心,最终要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和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打通。在课堂最后的引导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上“我的苦与乐”和绘本“我们来做草稿本”中提到的和纸做朋友的方法去实践,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节约用纸。比如,在班级中设置“废纸手工作品角”“废纸回收角”等。“废纸手工作品角”中呈现的是废纸的创意美,这与本册教材的核心教育主题“有创意地生活”相吻合。“废纸回收角”设置后要推选班级中的学生负责管理,根据“废纸回收角”中废纸回收的数量,教师组织学生在一段时间后将废纸送到回收站卖掉,所得收入要记清楚账目,然后拿来做公益,帮助班级中、校园中或者社会上有困难的人或是敬老院里的老人等。

废纸回收,资源得以节约、得以循环,环境得以保护,同时回收所得收入用于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学生在持续的活动中既养成了节约用纸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并锻炼了自身能力。在读懂教材编写者初心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教材中的内容,这也符合二年级下册的教育主题“有创意地生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編张彩平教授说过:“教育是公共事业,教材是公共产品。教材所要传达的东西教师不可以用自己的个人意愿随意改造它。”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不断地追问自己:读懂了教材编写者的初心了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引领的方向与教材编写者的初心一致吗?教材功效发挥到最大化了吗?我们每一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一起努力,让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功效发挥最大化。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编写者初心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儿童绘本设计中的色彩元素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