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多元渗透

2021-04-18 23:32李晓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4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李晓霞

[摘 要]“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精神。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在教材解读、教法运用、活动设计、实践操作等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可以成功启动学生的生活认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实现文化传承,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多元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2-0013-0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符合学科教学的目标追求。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需要有“立德树人”的自觉渗透意识,认真选取渗透渠道,在教材处理中渗透、在教法运用中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在训练实践中渗透,以强化德育教学的融合性,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品质。

一、教材渗透,强化德育教学融合

“立德树人”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有众多渠道和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为“立德树人”的顺利输入创造良好条件。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寻找渗透视角,结合文本、生本的思维对接展开观照性设计,确保“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效率。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学力基础和学习特点有深入的调查,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设计和发动,以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教师要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深入学习,完全吃透概念内涵,这样才能找到教学渗透的渠道,确保“立德树人”教学观念的顺利落实。

教学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教师深入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经过反复整合,为课堂教学设定了方案。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先为学生讲述“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是宋朝名将,他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我们都知道,在岳飞的背上有几个字 “精忠报国”。这些字是谁留下的?当然是岳飞的母亲。为了让岳飞成为一个正直、爱国、勇敢的人,岳飞的母亲为岳飞刻下了这四个大字。岳飞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了伟大的抗金英雄,让世代人敬仰……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定了解,自然能够给予更多回应。为了让学生自然建立起学习认知,教师要求学生搜索记忆,展示自己知道的教育小故事,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大多有这方面的积累,自然给出了更多回应。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确定了学习内容,体现了“立德树人”观念的渗透。

教师在教材处理时有意识地引入“立德树人”相关内容,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感知和体验。小学生大多熟悉岳飞的故事,教师在课堂展示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启动学习回忆,特别是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故事,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有意识地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确保了教学程序的顺利推行,其教育性特征更为鲜明。

二、教法渗透,接轨学生生活认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对教法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找到“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点,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详细梳理,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出准确判断,无论在教法选择时,还是在教学执行时,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契合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切感知“立德树人”带来的新变化、新体验。

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公共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要求学生做出理性判断:这些图片中,包含了很多关涉公共生活态度的内容,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否找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呢?学生开始观察图片,自觉展开互动讨论。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都能够准确做出判断,对图片中反应的不文明现象有了敏锐地发现。如有学生说:“在公园里健身游玩,不能随便采摘鲜花,也不能随意践踏草坪,可是有些人公共生活意识较差,做出了很多不文明的举动。我们需要坚决抵制這些行为。”有学生说:“道路拥堵时,不管是开车的,还是步行的,都需要遵守交通规则。有人乱闯红灯,不仅造成了道路拥堵,还会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通过互动交流,师生达成了更多的学习共识。

教师为学生投放图片信息,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认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很快就找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这说明学生对不文明行为有了更多清晰的认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图片展开引导,促进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渗透。学生在观察展示过程中,对公共道德和文明都形成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个教学结果的实现,正是“立德树人”所追求的。

三、活动渗透,丰富教学生命体验

“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如何落实其基本内涵,这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生命体验,这对有效形塑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数据处理、角色演绎、主题演讲等,都属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范畴,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科学选择,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活动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教师要在活动设计程序、活动组织安排、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做出创新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思想的洗礼。

小学生对学习活动有特殊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教学调度,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渗透效果。特别是案例展示中的角色演绎活动,对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教师不妨为学生创设更多演绎机会,以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顺利对接。如教学《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成功渲染了课堂学习气氛。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素材,并给学生布设了课堂演绎任务:我们平时都参与过一些募捐的公益活动,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能够体现奉献精神。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创编一个短剧,塑造助人为乐的典型人物,利用生活片段进行演绎展示,看哪一个学习小组的表现最为精彩。学生听说要自行创编并演绎短剧,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兴趣。大家集思广益,很快就有了设计方案,在具体设计和彩排训练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特别是在演绎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宣传的正能量给予了更多肯定。学生在演绎活动中获得了思想历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感触。

教师为学生设计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自行创编和演绎短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活动体验的机会。学生大多喜欢参与这样的互动活动,能够在活动体验中形成一些新思想,教师全程跟进指导组织,确保了活动的顺利推开,学生在活动操作中自然形成了学习认知,形成了崭新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学生带来了更多思想启迪,其教育渗透作用十分显著。

四、实践渗透,拓宽课程训练维度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期待延伸和拓展。教师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学习时空,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形成崭新的学习素养。社会调查、生活观察、学习实验、信息搜集、案例展示、故事讲述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实践感知体验,教师不妨做出科学梳理,以使学生产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属性特点。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客观教学条件以及学生接受实际,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拓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外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如教学《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展开学习。教师先让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的影视材料,然后为学生展示更多相关的图片信息,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南京条约等历史事件进行详细了解,最后为学生设计课外信息搜集任务:关于鸦片战争,我们需要掌握的信息应该更多,借助网络等信息搜索平台展开相关操作,将一些典型的历史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形成素材库,准备参与集体展示活动。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缺少基本认识,教师布设信息搜集任务,触动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别是运用网络信息搜索平台展开相关操作,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信息搜集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认知构建,促进了思想成長。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选择最为经典的信息进行展示。学生踊跃发言,课堂互动气氛渐浓。交流中,有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了展示,有学生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还有学生提及香港问题。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为学生做出一些思想梳理,向学生传授一些爱国的思想。

教师借助教材内容展开活动设计,为学生创设了难得的爱国教育契机。学生有主动搜集信息的意识,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布设,成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网络信息搜索平台的使用,对小学生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学生在信息展示和解读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爱国思想也有了更多体验。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活动,这无疑为“立德树人”思想的渗透创造了良机,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值得期待。

“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全面渗透,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来对待,为学生传授更多的学习技巧,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地成长,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