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取土场水土流失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2021-04-19 10:25夏敦宁陈莉莎殷承启王玉红郭晓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4期
关键词:坡面水力土层

夏敦宁,葛 波,陈莉莎,殷承启,王玉红,郭晓峰

(1.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江苏 南京 211800; 2.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7)

取土场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土石方,但是土石方的大量开采也导致了取土场存在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尤以水土流失最为突出。常见的取土方式主要有岗地取土、切坡取土和沟边取土[1],这三种取土方式直接造成了土壤地表裸露,并形成高陡边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降雨冲刷下,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但是在现今取土场治理当中,存在着场地治理设计深度不足、治理措施杂乱随意、场地恢复缺乏科学标准等问题[2],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取土场的综合治理成为重中之重[3],如何科学、合理、生态地治理好废弃取土场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巢湖开发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南方向,巢湖北岸,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而区域内取土场的存在,直接威胁着开发区生态可持续发展[4],因此本研究以巢湖开发区内的3处取土场为例,结合生态恢复理念,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巢湖经济开发区于1995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2004年经国务院核准保留的规模较大的省级开发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目前全区管辖面积58 km2,其中工业总体规划面积20 km2、温泉养生度假区10 km2、高铁站区5 km2等,近期规划扩至100 km2。巢湖经济开发区地处江淮丘陵以南,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区内丘陵起伏,海拔5.8~595 m。开发区属中纬度地区,冬冷夏热,春秋温和。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为主,约占全部土壤的85%,其余为石灰土、紫色土和砂黑土。境内土壤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植物生长。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并含有少量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根据研究区内水土流失情况,选取了公路取土场、切坡取土场和岗地取土场作为典型取土场进行分析,从现状分析和措施布设两个角度结合生态理念进行综合分析。

2 现场调查分析

2.1 岗地取土场

在岗地取土场设置调查点位,该调查点因原工程施工对原地貌结构大肆破坏,留下挖损地约1.38万m2,地势起伏较大,裂隙发达,地表裸露程度约为98%,场地内存有大量已发生崩落的松散碎石,以坡脚处最为严重,部分岩石下部悬空,成为坡面浮石,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较大(图1)。

图1 岗地取土场现状

为充分了解该调查点水土流失情况,分别在坡上、坡中和坡脚三个位置取土样并测量其干质量、湿质量、容重及含水量,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土样调查结果

分析可知,坡脚挖损地由于积水蓄水,含水率相对较高。该调查点平均容重为1.496 g/cm3,表明土壤中矿物质含量较多,结构偏差。根据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程度,将该调查点划分为边坡防治区和挖损地防治区两个区域,分别对其进行分析、防护及治理。

(1)边坡防治区。经过现场调查与测量,该防治区占地5 650 m2,边坡长约220 m,总体坡度较大,坡顶的坡度达75°~85°,坡底由于上方岩土崩落,形成相对较缓坡面,坡度为45°~60°。调查点边坡两端高差小,为5~6 m,中间高差大,为11~13 m。边坡防治区的表层土壤和植被遭大面积破坏,土壤与岩石几乎全部裸露,裂隙发达,部分岩石下部悬空,存在崩塌和滑坡危险。坡脚处存在大量已发生崩落的土壤和松散碎石,易水蚀风化,稳定性较差(图2)。

图2 边坡防治区现状

该防治区土层较厚,同时所在地区降雨条件较好,确定其植被自然恢复年限为1~3 a,但由于坡面坡度>35°,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重度。结合调查点的土层厚度与可能的年侵蚀厚度,算得其抗蚀年限为50~80 a,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中度。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两种划分标准中的较高值,该调查点的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取重度。

(2)挖损地防治区。挖损地防治区占地8 150 m2,受施工开挖和扰动影响,土壤结构被严重破坏,无植被覆盖。场地内起伏较大,并形成多个坑洼地,降雨后积水(图3)。该防治区土层相对边坡防治区较薄,且含有大量石块,但其土层也可满足草灌植物生长,同时区内降雨条件较好,确定其植被自然恢复年限为1~3 a,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轻度。结合调查点的土层厚度与可能的年侵蚀厚度,算得其抗蚀年限为20~50 a,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中度。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两种划分标准中的较

图3 挖损地防治区现状

高值,该调查点的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取中度。

2.2 公路取土场

该调查点是工程取土后形成的废弃取土场,地面完全破坏,地表裸露程度约87%,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土样测定发现该区域平均容重为1.307 g/cm3,表明土壤中矿物质含量较少,含有较多有机质,土壤结构良好。调查点边坡长约350 m,总体坡度较大,平均坡度约为37.8°,整体高差不大,为2~3 m。

边坡区域土层较厚,同时所在地区降雨条件较好,确定其植被自然恢复年限为1~3 a,但由于坡面坡度>35°,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重度;结合调查点的土层厚度与可能的年侵蚀厚度,算得其抗蚀年限为50~80 a,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中度。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两种划分标准中的较高值,该调查点的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取重度。

坡脚位置由于大量取土,表层土壤与地表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仅含有部分草本、灌木和小乔木,土壤裸露程度约83%。场地内部分区域含有大量碎石,存在多个坑洼地,降雨后积水(图4)。多处地形起伏较大,坡度为25°~35°,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中度。结合调查点的土层厚度与可能的年侵蚀厚度,算得其抗蚀年限为20~50 a,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中度。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两种划分标准中的较高值,该调查点的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取中度。

图4 公路取土场现状

2.3 切坡取土场

切坡取土场位于汤山以南,龙泉路以北,占地面积1.89万m2,主要由采石后留下的一面峭壁与采空区的场地组成,露天挖采产生大面积的挖损地,导致大面积的岩石裸露,自然山体的轮廓遭到严重破坏,山体上无拦挡措施,易风化崩落。峭壁长约350 m,占地面积7 760 m2,峭壁坡度70°~90°,植被覆盖度仅约3%。峭壁上无任何拦挡、排水措施,坡地已有大量崩落岩石,坡面存在大量悬空浮石,易受风化、重力或雨水冲刷等作用,形成坍塌、滑坡等现象(图5)。

图5 切坡取土场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调查点的土层厚度与可能的年侵蚀厚度,算得其抗蚀年限小于35 a,水力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极度。该地区降雨条件较好,但调查点几乎无土层覆盖,植被难以恢复,峭壁坡度>35°,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侵蚀危险程度等级取极度。由于两者侵蚀危险程度等级相同,故该调查点的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取极度。

3 修复理念与修复方案

3.1 修复理念

(1)科学修复、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积极采用治理新工艺,重建区域稳定的生态系统和生态修复能力[5]。

(2)综合治理、功能优先。坚持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按照近自然施工方法,采用多重治理手段,充分发挥植被自然恢复能力。

(3)生态为主、兼顾景观。在保持水土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自然景观的过度,简单复绿,合理留景,适度造景[6],达到与周围环境协调、自然,做到环境与资源、经济与生态的互促共进[7]。

3.2 修复方案

对取土场进行生态修复时,首先对取土造成的陡峭边坡进行削坡处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其次配套以完善的护坡工程,并进行土地整治和排水工程,唯有多措施综合实施[7],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1)岗地取土场。该区域的水土流失危险程度为重度,首先对其边坡进行削坡,修建截排水工程,进而恢复绿化。①削坡减载。对边坡进行削坡,使其趋于平缓,减少重力侵蚀,促进植物的生根发育,从而降低水土流失。②排水工程。为防止坡顶汇水对坡面冲刷,在坡顶部布设截排水沟,排水沟走向依地势自然开挖,排水方向由西南至东北。③生态复绿。对已放缓的边坡进行绿化,以固持土壤,植被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推荐使用高羊茅、狗牙根、多年生黑麦草、马棘、冬青等,也可采用植生毯、生态袋等防护措施。

(2)公路取土场。公路取土场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地表裸露、土层松软,发生降雨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该区域的治理重点在于如何快速恢复地表覆盖,增强地表抗冲抗蚀性。①绿化。对边坡稍作平整后进行绿化,以草灌为主,推荐使用高羊茅、狗牙根、多年生黑麦草、马棘、冬青等品种。在进行生态复绿时,主要采用植生毯、生态袋等防护措施,确保绿化效果。②场地平整。坑洼不平的地表也是该区域形成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场地平整,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3)切坡取土场。该区域的水土流失危险程度为极度,峭壁坡面岩石易崩落,考虑进行人工清理坡面碎石、浮石和松动层,修筑排水工程,同时进行喷播,恢复绿化。①分级削坡。通过分级削坡,构建三维植被防护体系,缩短边坡长度,改变植被立地条件[8],同时在削坡的坡脚布置生态袋防护,内置植物种。坡面上横向布设生态棒和绿化藤架。②坡面清理。对坡面进行全面清理修整,保证坡面及施工安全。③生态复绿。对削坡、清理后的峭壁进行恢复绿化,以有效遏制岩石风化,保持水土,降低灾害风险。绿化采用喷播方式,利用特制喷射机将草种、保水剂等有机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有机基材在压力的作用下与坡面紧密结合,形成一层可供植物生长发育的基质层,有利于植物生长,同时可种植攀缘植物,以恢复绿化。④坡顶排水。为防止坡顶汇水对坡面的冲刷,在坡顶部布设截排水沟,排水沟依地势自然开挖,水流沿山体排向两侧。

4 结 语

选取三种典型的取土场类型,通过对取土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了取土场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修复理念,在传统的分级削坡、边坡防护的修复方案基础上,增加了景观绿化、排水工程、土地整治等修复措施,积极引进了生态棒、生态袋等治理方法,形成了生态、绿色与高效的治理体系,可为其他相似取土场的防治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坡面水力土层
末级压出室水力结构对多级离心泵水力性能的影响
土钉喷锚在不同土层的支护应用及效果分析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土层 村与人 下
土层——伊当湾志
土层 沙与土 上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超音速流越过弯曲坡面的反问题
戽流消能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水力喷射压裂中环空水力封隔全尺寸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