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人行为模式的乡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

2021-04-20 05:57顾佳慧丁爱琴徐泽华陆雨晨任兆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乡村

顾佳慧 丁爱琴 徐泽华 陆雨晨 任兆洋

摘 要: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研究也已成为热点。该文以宿迁市旱闸村为例,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问调查法为辅,调研了解宿迁市旱闸村户外公共空间现状及适老化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建议,以期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6-0008-05

Study on the Aging Adaptation of Rural Outdoor Public Space Based on the Behavior Pattern of the Elderly

——A Case Study of Hanzha Village in Suqian City

GU Jiahui et al.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the aging trend, the aging problem of the population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research on aging fitness of rural outdoor public space has become a hot spot. Taking Hanzha Village in Suqi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understands the status quo and aging suitable situation of outdoor public space in Hanzha Village, finds out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or aging suitable reconstruction of outdoor public spa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ame type of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areas; Outdoor public space; Aging adaptation

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急剧增加,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的划分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我国老龄人口由1990年的6368万增至2019年的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2.6%,远超老龄化标准,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据估计,204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25.6%,这意味着超过1/4的中国人将进入老龄化,2050年老龄人口数量更将达到3.75亿,因此解决好老龄人群问题已成为社会的重中之重[1]。当前,我国老龄人口增长趋势显著,尤其集中在发达城市,但乡村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大多数乡村都存在着空心化、老龄化、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开展乡村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创造安全、便利、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具有现实意义[2]。

乡村户外公共空间是指乡村中通过建筑物、构筑物和边界等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具有不同尺度与功能,民众可以自由进出的空间[3]。而空间适老化是指从乡村老年人的特征需求出发,保证其他使用群体不失去对户外公共空间的使用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优化研究[3]。我国关于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研究还停留在发展阶段,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室内环境和城乡规划层面,对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研究较少,内容较匮乏[4];研究多从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生理、行为等角度出发,更注重研究老龄人群日益衰退的身心机能,注重研究城市养老设施以及城市住宅,对乡村老年人的特征性需求研究较少,促进激发乡村老年人“积极养老”的策略较缺乏[4]。为此,笔者以适老化与乡村户外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乡村老年人的需求為基础,对宿迁市旱闸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问调查法为辅,调研了解旱闸村户外公共空间现状及适老化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旱闸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改善乡村老年人居住生活水平,创造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有助于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生活,提升自我认同感及社会价值;可为同类型的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概况 旱闸村地处曹集乡政府的西南部,南临六塘河,北靠二干渠,东接天同庵,西临井头、顺河两乡(图1),下辖1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4.16hm2。户籍人口3324人,其中61岁以上1700人;常住人口2524人,其中61岁以上1591人,61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45%,人口结构严重失调,大部分原住民以老年人为主,老龄化现象严重(图2)。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主、访问调查法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老年人在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的活动进行调研,在旱闸村户外公共空间进行深入调研走访。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5]。通过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和分析,总结调查结论,并以书面问题的形式分发给村民。问卷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老年人的活动现状、出行情况以及乡村户外公共空间设施存在的隐患。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主要调查老年人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及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中学及大专、本科及以上,居住情况分为独居、与老伴居住及与子女居住,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一般、较差。老年人的活动现状主要调查老年人活动地点、活动类型、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分为村里的杂货店、家门口小路及广场;活动类型分为家务劳动、商业活动、人际交往、休闲娱乐及运动健身;活动时间分为5:00—8:00、8:00—11:00、11:00—14:00、14:00—17:00。老年人的出行情况主要调查出行类型、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出行类型分为与家人朋友出行及单独出行;出行距离分为0~50、50~100、100~150、150-200m;出行方式分为步行、自行车、电动车。乡村户外公共空间设施存在的隐患主要从村中公共设施存在隐患、沿河道路无保护措施、道路缺乏照明、人车混行安全隐患、道路湿滑和障碍物、排水系统不完善及缺少交通标识等7个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问卷125份,有效率为92%。

访问调查法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受访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通过访问调查法向村民了解乡村基本概况及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的现状,探讨村民对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的需求,询问乡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的不足之处,了解村民对于村中配套基础设施、户外活动场地、户外活动类型的满意度及村民的出门意愿。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 老年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老年人群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图3a)、文化程度(图3b)、居住情况(图3c)以及健康状况(图3d)。老年人群的性别比为1∶1;文化程度普遍为中学及以下;老年人独居现象较少,大多跟老伴及子女居住;大多数老年人健康状况良好。

2.1.2 老年人活动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老年人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村里的杂货铺、家门口的小路和广场周围(图4a)。活动类型有家务劳动如种菜、晾晒稻谷、扫地,人际交往如聊天、带小孩,休闲娱乐如闲坐、晒太阳、棋牌,运动健身如广场舞、散步、锻炼(图4b)。活动时间段一般集中在5:00—8:00、8:00—11:00、11:00—14:00和14:00—17:00(图4c)。5:00—8:00老年人群主要进行运动健身活动,8:00—11:00主要进行人际交往活动,11:00—14:00主要进行家务劳动活动,14:00—17:00主要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2.1.3 老年人出行情况 老年人的出行情况包括出行类型(图5a)、出行距离(图5b)、出行方式(图5c)。由于60~69岁人群自理能力较强,普遍能够单独出行,而70岁以上人群由于腿脚不便,多数与家人朋友出行。老年人的出行距离大多在100m以内,且年龄越大者出行距离越短。乡村老年人的出行方式大多为步行。

2.1.4 乡村户外公共空间设施隐患 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问调查法可知,村中公共设施完善度不足(图6),基本没有交通标识;道路两侧排水系统不完善;道路多为泥路,雨天湿滑,易造成老人摔倒;道路两侧堆放大量障碍物,占用公共空间;道路人车混行隐患大;村中仅村口及个别道路有路灯;沿河道路没有栏杆等保护措施;公共设施稀少,如公共座椅、公共厕所缺失。

2.2 问题分析

2.2.1 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道路仍然多为泥土路,平整度差,排水系统不完善,雨天道路湿滑泥泞,地势较低处容易積水;道路旁堆积大量障碍物,道路形式为人车混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照明设施只布置在进村主干道上且照明度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夜间出行需求;部分地方电线脱落,老年人出行存在危险;村中公共座椅与公共厕所极少,无法解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村中无障碍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出行;村中无交通标识,无法满足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的出行;村中绿化景观单调且杂乱无章,无法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美观功能欠缺。村口电线垂下,无人修理,对老年人存在安全隐患。

2.2.2 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类型单一 老年人喜欢早操、散步、太极等户外活动,而这些户外活动需要开阔的场地。经调查发现,旱闸村能够用于老年人户外集体活动的场地较少,只有1个大广场和1处健身器材(图7)。老年人只能在道路两侧进行户外活动,不仅会使路旁的景观绿化遭到破坏,而且影响了车辆通行,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此外,老年人还喜欢与年龄相近、兴趣相投的老年人交朋友、聊天、打牌、下棋,这也体现了老年人渴望交流的心理,但村中适合老人聊天下棋的地方匮乏,一些老人只能站在小巷边或自带座椅坐在杂货铺门前,造成了诸多不便。老年人户外活动多数为单人及成组行动,人数较固定,仅局限在老年人群,场所固定且单一,群体行为活动较少。

2.2.3 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细节不足 村中健身设施利用率低,没有定期维护,生锈严重;村中活动场地采用水泥铺地,不能保证老年人身体安全;有些老年人喜欢静静地坐着或静静地看风景,同时喜欢视野开阔、无人关注的地方。而旱闸村活动场所缺少座位、树木,私密性差,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老年人在其中活动缺乏安全感;广场被严重占用,许多空地晾晒稻谷,无法进行活动;老年人家门口未设置公共座椅,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娱乐打牌需求。

2.2.4 老年人出门主观意愿不强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记忆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等神经系统不断弱化,身体机能不断衰退,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环境,习惯待在熟悉、舒适的老环境里,不愿出门。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乡村老年人心理会出现消极情绪:大量年轻人进城打工,导致老年人产生孤独感;户外空间的不安全因素(来往的车辆、快速经过的人群、周边不友好的环境)导致老年人缺乏安全感;老年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减少,导致其产生自卑感等;老年人对于生理、心理的需求降低,也是导致其出门意愿不强的原因之一。

3 建议与讨论

3.1 建议

3.1.1 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 在对道路进行重新规划调整、消除道路隐患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或取消某些不必要的冗余路段,铺设水泥道路,提高道路利用率,扩大道路宽度,使人车分行,增大安全距离,在道路两旁安装隔离栏;与当地政府、居委会进行沟通,给村中道路安装照明路灯;在道路两侧设置公共座椅,适当增设公共厕所;在道路拐角处设置交通标记;利用村落碎片空间,定点设置景观绿化,满足观赏要求,舒缓老人身心,降低老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使农村老年人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村里缺乏健全的医疗服务设施,需要建立医疗、康复等服务点,根据村里老年人的类型和特点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从而实现村内养老。在村中合适位置开设超市、便利店、公交站等服务性场所与设施[6],带动村中服务产业。

3.1.2 丰富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喜欢与儿童交往,因此除健身设施以外,还可增设儿童游乐设施,促进爷孙情感,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与当地居委会联系,多举办一些文娱活动,吸引老人到场地参与活动,丰富老人生活;鉴于晨练、散步、打太极等户外活动的需求,可以设置较大型的广场,老年人可以跳广场舞或进行交友活动;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弥补老年人因缺乏子女陪伴而产生的心灵空虚感。

3.1.3 提升老年人活动场所细节度 目前旱闸村仅1处健身设施,可以在南边再设置1处,以便南边老年人随时使用,同时派专业人员对健身设施进行定期维护,防止其生锈损坏;在活动场地周围种植绿化,既能保障老年人活动的私密性,又能起到观赏作用;解决村中电线脱落问题,一旦发现隐患必须及时维修;广场不能用于作物晾晒等,及时与居民沟通解决;对于喜爱打牌的老年人,在其家边增设公共座椅,使其打牌时间更加自由;在活动场地增加公共和服务设施,并将设施分布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区域,满足娱乐休闲、居家护理、医疗康复等功能。具有休闲活动、文化娱乐空间的公共设施满足了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交流、下棋、打牌、喝茶等需求,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起到了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作用[6]。

3.1.4 鼓励乡村老年人参加户外活动 目前,村中老年人仍然持有“人老不中用”的观念,认为年老就无所事事,只能通过务农使自己忙碌起来。反观城市的老年人,注重养老,懂得养老。因此,应加强宣传,让乡村老人走出门、走出村,尽量结交不同的朋友,改变思想。政府可以定期宣传和组织短期旅游,为老年人出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子女可以假期带上父母、长辈参加户外活动,让老年人提高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感。为缓解老年人的消极情绪,村中居民应尊重并关心老年群体,家人、子女应多回家陪伴老年人。

3.2 讨论 由于乡村各方面缺乏的社会现实问题,乡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的研究已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从案例出发,以适老化与乡村户外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乡村老年人的需求为基础,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问调查法为辅,分析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现状及适老化情况,总结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不断完善乡村适老化设施的建设,关注老年人的内心情感,以满足乡村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改善乡村老年人居住生活水平,为老年人创造安全、便利、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推动老龄化事业的进步[7]。

参考文献

[1]蔡定涛.城市老年居住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2]金燊,翟辉.老龄化背景下乡村适老化更新设计研究——以昆明市晋宁区大摆衣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4):120-123.

[3]宋晨旭.邯郸农村地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D].河北:河北工程大学,2020.

[4]赵彤.徐州地区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更新改造设计研究[D].江苏:中国矿业大学,2019.

[5]鲁志鲲.问卷调查法[J].中小学管理,1993(05):54-57.

[6]张梦娜.老龄化背景下乡村环境景观的适老化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10):183-184.

[7]张梦蝶,邓宏.老人行为模式下乡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沿河鄉为例[A]//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乡村
乡村道路运输改革
笔蘸天籁 童心为画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消失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