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剥离
——整体性视角下理查德·迈耶建筑技术策略解读

2021-04-23 09:41杨若琳朱维嘉YANGRuolinZHUWeijia
建筑技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迈耶当代艺术白色

杨若琳 朱维嘉 YANG Ruolin,ZHU Weijia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纽约五”与白色派建筑

二十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早期现代主义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价值观念出现偏差。1969年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召开的“环境研究建筑师会议”(The Conference of Architects for the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中,五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建筑师相聚,于1972年成立独立组织,其设计作品汇编成《五个建筑师》,于1975年出版。自此“纽约五”(New York Five)横空出世,后又被称为白色派(Whites)、后柯布主义(Post-Corbusian)。

“纽约五”为理查德·迈耶1(Richrad Meier,1934—)、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1929—2000)、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el Graves,1934—2015)及查尔斯·格瓦思梅(Charles Gwathmey,1938—2009),其作品以白色为基本色调,规则几何为构建形式,围护与承重结构脱离,具有高度的现代主义特色,一经展出便在建筑界引起轩然大波[1]。

菲利普·约翰逊2(Philip Johnson)认为,这五位建筑师作品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特质——对现代主义的发展,其重要共性在于空间处理手法中的矛盾性:1)采用多个次级空间对核心空间进行环绕组织;2)对建筑入口或建筑与环境交界处(建筑前置部分)进行丰富的空间处理。

“纽约五”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标识性,主色调多为白色,光滑且纯净,“白色派”这个称呼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特点。作为现代建筑运动中的重要流派,他们努力克服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过分教条化的几何性,通过表现建筑个性进行建筑情感的表达(表1)。

“白色派”继承了柯布西耶纯粹主义的理性原则(图1),以尽可能少的直线语言表现尽可能多的空间形式;受语言学的影响,探寻建筑中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找到建筑中“永恒的结构”。但是“白色派”建筑不能仅从形式语言上进行理解,他们将形式的操作提高到了认识论的高度,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原型,追求一种对于建筑解读的普遍认识论。

2 设计理念:“白色”建筑

在“白色派”中,迈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其作品始终如一的一致性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图2)。在迈耶心中,白色是一种最完美的色彩,在色调复杂的外部环境之中,白色起到了区分建筑与环境的关键作用。虽然在迈耶的作品中也会出现其他颜色,却都是为了烘托白色,烘托这完美的纯净。

迈耶曾在访谈中如此描述自己对于白色的运用,“我通过可以体现建筑物周遭各种颜色的白色来体现自然。天气晴朗的日子,你会看见建筑物的白色反射天空的蓝色。而在阴天,建筑物则反射出灰蒙蒙的颜色。而且你会发现,早晨的光线不同于下午的光线,而建筑物是可以体现这一不同的。此外,实体、平面和透明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有些部分你可以看穿,而有些部分则是被包围着的,无法看穿。而这些都是组成空间的元素。作为建筑师,我们所做的就是创造空间。[2]”

白色与光线是两种重要的建筑创作要素。白色的外表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可以承载光影的自主表现,建筑的物质要素与环境的光影要素完美结合,几何体块与自然光线互相衬托,营造出难以言喻的建筑空间。

表1 “纽约五”五位建筑师设计理念

1 现代建筑发展史中的白色派

2 迈耶主要建筑作品

3 盖蒂中心材料分析

4 罗马千禧教堂剥离性的设计手段

5 罗马千禧教堂的东立面叠置效果

6 罗马千禧教堂三面弧墙建造方式

当然迈耶的建筑作品绝非简单地停留在外部表现,而是时刻关注着作品的结构构成方式,在他看来自己更像是一个建造者,一个一直在历史中追寻灵感的建造者。迈耶的作品大多规避了建筑语言的复杂堆砌和繁复的装饰,犀利的细部结构与纯净的内部空间相得益彰,让人叹为观止。

3 技术策略解读

在大多数人心中,白色建筑毫无趣味可言,但在迈耶心中,建筑的结构之美、层次之美只有白色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为了实现这种“白色”的建筑,迈耶通过三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他“乌托邦式”的建筑理想。

3.1 材料选择:对“白色”的永恒追求

迈耶常采用通透的玻璃来衬托作品的纯粹性。简单的材料往往更加能够体现建筑的美感,通过对材料进行丰富的组合,在外观上形成多重尺度,营造出丰富的立面效果;在外立面中通过对不同种类白色材料的运用,达到在统一之中又富有变化的效果。在迈耶使用的材料中,大部分采用金属面板,小部分使用涂料与漆料。

在洛杉矶盖蒂中心设计中,当地法律规定建筑物不能使用白色,迈耶通过对不同种材料的运用,最终实现了“白色”的效果(图3)。为了获得永久性的白色,钢板表面使用高温涂覆瓷器,综合考虑周边环境与美感等因素后,制作1.1m2的瓷釉板,并以同比例的接缝引领整个设计。此外,项目部分区域采用外挂石材的方式。他仔细研究了石材立面的贴面形式,采用了当时较为独特的手法——在板材与涂抹防水层的结构支架之间预留空隙,板材间不以粘合剂固定,而是露出拼缝。每块石材特意处理成互不平行的表面,形成斑驳生动的拼缝和阴影[3],既利于排水,又能有效减震。这种外墙板块不同于粘贴在外墙上的砌体材料,而是挂于外墙,不仅新颖雅致,还昭示着一种技术的进步。

3.2 设计手段:“剥离性”地化体为面

传统建筑的外观大多表现为体的效果,通过材质、色彩凸显建筑的体量感。但是在“白色”建筑中,迈耶创造了一种“剥离性”的设计手段,使他的建筑可以不通过色彩的变化也能获得丰富的体量感。建筑的体量感一般由体块间的组合构成,体由面产生,而迈耶却反其道而行,他将各个“面”从体中剥离出来,并将它们重组在原本的体量之外,由此取得了丰富多变的视觉造型。这种“剥离性”的设计手段分为对建筑主体结构的剥离和单纯构造表现的剥离。

3.2.1 主体结构的剥离

罗马千禧教堂位于意大利罗马,为了迎接千禧年而建造,总建筑面积约10 071m2。千禧教堂造型新颖,最大的亮点是三面弧形墙的设计[4]。三面弧形墙高度为17~27m,形如船之帆。平面上,三道弧形墙的曲率由三个半径相同的圆形确定;立体结构上,是来自中心相同的三个球体,两片墙中间的天窗指向弧形墙的球心,体现出严谨的结构逻辑[5]。三段弧形墙体为垂直悬臂构件,其建造方式是先支钢架支模,再用三百多片预先铸成的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包裹在钢架上,面层采用添加了二氧化钛的自洁混凝土,用以消解粉尘,减少清洁工作量。由此形成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外部形象,满足了宗教建筑所需的神秘气氛(图4~6)。

7 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构造表现的剥离

8 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南面坡道

9,10 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南面玻璃幕墙与遮阳板

3.2.2 单纯构造表现的剥离

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的主体是一个规整的立方体,建筑形体视觉上的复杂性来源于其相互交叉的“面”元素,即在简单的形体基础上,以“面”为引导,实现设计语言的丰富化(图7)。这个由体到面的过程让建筑内部的形体空间和使用功能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对于单纯构造表现的剥离,并非只是独立的装饰墙面,而是将这些墙面贯穿于整个建筑内部空间,并赋予其功能分隔和引导性的作用。迈耶综合运用层面剥离、端部切削、叠置等处理手法,将阳台、天窗分隔板以及其他的二维装饰构件变成一种独立的形态组合元素,与建筑主体密切呼应,从而达到建筑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由于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地中海地区,其地理气候条件需要项目在满足苛刻光线要求的同时,有效避免藏品受到过度阳光直射。于是迈耶在建筑的南立面和顶部分别进行了精心处理。首先,在建筑南面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后方,以交通空间为过渡,置入坡道(图8),将人们从室外引入到这里,再通往各个楼层的展览空间。为了避免这里被过于强烈的日光照射,迈耶在玻璃幕墙上使用了轻质的遮阳“板”。实际上这不是一块板,而是一列细铝杆,通过一定的间距并列排布,在起到遮阳效果的同时,不会过于遮挡视线(图9,10)。其次,由于展览空间对于光线的要求极为苛刻,迈耶在展厅的顶部设计了一个光线“过滤”系统,通过铝制百叶和天窗对光线进行两次“过滤”,使整个展览空间获得了柔和的光线。

3.3 透明机制:基本结构的非常规表达

“透明性”是柯林·罗(Colin Rowe)与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提出的理论概念,在其著作《透明性》中区分了两种透明性:字面上的透明和现象上的透明[6]。

迈耶在建筑的结构表达中采用了一种具有“透明性”的表达方法,多落实在材料的透明性上,而且多与结构搭接的显示有关,其画面上存在能看透的物体:结构体系中的梁、板、柱等通过偏位搭接、错位搭接、悬挑搭接三种结构搭建逻辑,进一步表达了建筑的“剥离”状态,使整个建筑能够清晰地将结构构件搭接以及梁、板、柱、墙等基础元素展现出来,形成各自独立的系统(图11)。迈耶的这种设计手法秉承了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在现代主义建筑中,梁与梁的关系一般是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相交,墙落在柱与柱之间的梁上。在梁与柱的直径大小逻辑关系中一般依次是柱、主梁、次梁(图12),而迈耶采用相反的技术策略——柱截面尺寸小于梁。在处理室内柱与梁的关系时,迈耶习惯将其成排独立出来,主梁先穿过柱子,然后圈梁或次梁搭接在主梁中部或者挑出部分上,这样主体墙面与柱子在位置上就有了明显的偏移现象(图13)。

11 迈耶作品中梁、柱、墙构件的搭接逻辑

12 传统建筑中的梁、柱、墙构件的尺寸逻辑

13 迈耶结构构件搭接逻辑中的偏位搭接

4 结语

对于迈耶个人亦或是白色派建筑而言,“白色”这一主题是其设计的出发点,而内在的结构是满足其设计意图的承载体,其作品最为鲜明的特征是以“白色”为内核的统一性。为了达到这种统一性,使作品具有建筑的体量美感,白色派中的代表——迈耶,对材料进行了深入挖掘,对结构逻辑也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达到了既多元又统一的“白色美学”。当下文化、技术、环境多元交织,应汲取各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坚持建筑创作的初心,对建筑空间品质与建筑意境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追求,以期达到设计目标的与时俱进。

注释

1 理查德·迈耶,1934 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东北部的纽瓦克市,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任职于SOM 建筑事务所、布劳耶事务所和多所大学,1963 年组建自己的工作室。

2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美国建筑师和评论家。

猜你喜欢
迈耶当代艺术白色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听您的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1913——1916年民国初年的百姓是个什么活法
迈耶夫妇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