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基台与转移基台种植修复并发症的比较*

2021-04-23 02:29史峻竹王建春窦丽鑫王宏远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实心牙冠种植体

史峻竹 王建春 窦丽鑫 王宏远

平台转移[1]的概念在种植界提出后,被广大种植厂家所采用,广大医师使用后也逐渐接受该技术,且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近几年国内的学者[2⁃5]认同了传统设计的种植体颈部会出现比应用平台转移技术更加明显的骨吸收。但平台转移基台也会存在一些并发症。Gardner等[6,7]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平台转移的设计会增大其机械并发症的风险。罗佳等[8]报道:种植德国Ankylos种植体一段时间后,出现了6例平台转移基台折断的病例,并且不能完全去除,证明了平台转移基台折断是种植修复后的并发症风险因素。有学者利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显示,OSSTEM的骨水平(TS)设计对比同系统软组织水平(SS)而言,可以减小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的应力,但TS系统种植体也有缺点,它比SS种植体更容易出现基台及中央螺丝折断的情况。学者还发现,通过增加基台及中央螺丝在种植体内的长度,可以减小基台及其中央螺丝的应力集中,且对种植体的受力不会产生其他影响[9]。经以上研究得出,平台转移基台的应用将有助于减少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但是会存在机械并发症的风险。对于不同的平台转移基台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这仍有待研究。

大部分研究仅是研究平台转移基台与传统基台修复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及进行有限元分析应力分布状况。国内外尚未报道实心基台和转移基台的修复效果比较研究。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类型转移基台的临床应用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6月至2015年10月之间,种植OSSTEM骨水平(TS)种植体并进行种植修复磨牙区的患者,共100例,年龄范围为19-63岁,其中男女性别比为53∶47。对其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各时间点种植体的留存率、机械并发症和种植体周围的硬组织情况,进行测量和比较以评估影响种植体的临床因素。

1.2 诊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如下[10]:患者无口腔黏膜疾病;骨组织无某些异常疾病;无颌骨骨折、肿物等;种植区域骨量适中,种植时无骨增量手术;种植体的型号皆为标准型号;均为传统负重方式(4-6个月);采用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并行粘接固位。

受试者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患者;有磨牙不良习惯患者;重度牙周炎患者;精神疾患患者;大量饮酒,或有别的不良嗜好者。

1.3 研究器材与设备TS 种植体系;实心基台(GSRAS4621)、转移基台(GSTAS4621);口腔科专用柯达3D9000 锥形束CT;数码相机:佳能650D;Planmeca高频口腔X射线机;SCANORA5.2.6读片软件。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两种平台转移基台的应用进行调查研究。

1.4.1 术前准备及手术 常规术前准备及常规种植体植入术。

1.4.2 上部结构修复 二期手术在一期手术后4-6个月进行,并且在二期手术后2-4周,进行临床检查和X射线检查以确定种植体的骨结合。种植体具有良好的骨结合和稳定性后,采用硅橡胶印模材料制取印模,实心基台组选择使用基台水平非开窗式取模方法,转移基台组选择种植体水平开窗式方法。

1.4.3 评价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1)种植体留存率:种植体使用后可以正常发挥咀嚼功能,随访期间无需临床干预,定义为种植修复成功,使用Wheeler[11,12]等人的留存标准进行评估,临床上查看种植体未见移动、无疼痛和不适症状、无种植体周围感染及种植体周围无连续透射影等。

(2)机械并发症:通过探诊、视诊的方法,评价种植体上部结构的稳定性,观察和记录基台松动、断裂、修复体崩瓷和中央螺丝松动的情况[13]。

(3)MBL 值[14]:种植体修复当天采用平行投影法拍摄X 线片,以当天边缘骨水平为基线骨水平。将X 线片图像信息由SCANORA 5.2.6 软件读取,进行测量。随后,在每个观测时间点拍摄X 线片,计算测量数据与基线数据之间的差异。利用种植体的实际长度与在X 线片上测量的长度,并使用公式来计算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

测量标准确定如下[15]:边缘骨吸收实际高度h=H*l/L

(H:X线片上测得边缘骨吸收值;L:X线片上测得种植体长度;l:种植体实际长度)记录种植体近中和远中的牙槽骨吸收。为了避免误差,同一患者每次需要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见图1)。

图1 边缘骨吸收测量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2.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且使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两组的MBL 值。计数数据由组成比或率表示,种植体留存率比较使用X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按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实心基台组和转移基台组边缘骨吸收的比较()

表2 实心基台组和转移基台组边缘骨吸收的比较()

分组A组B组t P 3个月0.66±0.36 0.63±0.34 0.397 0.692 6个月0.85±0.35 0.82±0.34 0.396 0.693 1年0.96±0.37 0.92±0.34 0.598 0.551 2年1.07±0.37 1.04±0.35 0.441 0.66 3年1.19±0.38 1.13±0.35 0.768 0.444

2.结果

实心基台组留存率98%,转移基台组种植体留存率10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短期内留存情况相似,长期留存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表1 实心基台组与转移基台组机械并发症情况比较

其中,A组为实心基台组,B组为转移基台组。表1可知实心基台组和转移基台组的机械并发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表2可知实心基台组和转移基台组的边缘骨吸收情况,各时间点两组间边缘骨吸收值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 种植体留存率 在3年的观察期内,实心基台组的留存率为98%,转移基台组的留存率为100%。与文献报道种植体成功率5年末上颌为85%,下颌为90%[16]相比,均高于此值。其中1例种植体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由种植体周围的炎症引起的松动,大约在种植修复18个月时脱落。这提示我们,为了提高种植体的留存率,还必须从种植体周围的炎症下手。实验还观察到实心基台组的龈沟出血指数(SBI)高于转移基台组,转移基台组牙龈乳头恢复情况优于实心基台组。

3.2 机械并发症及其处理 有不少文献[13,17,18]报道了关于平台转移设计种植体使用后存在的机械并发症,其中包括螺丝松动,基台折断等情况。在本研究中,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多为负重后2年到3年。其中实心基台组的机械并发症数量为3例,其中2例在27、37位置上发生了螺丝松动、牙冠旋转。实心基台发生松动转动主要以牙冠整体转动为主,发现主要发生在游离端,加上游离端种植体容易受到侧向力和扭力的作用,又导致了其稳定性差。实心基台组在36位置上还发生了种植冠脱落,发生在负重后6个月左右。查看口腔后发现,口内龈距离为4mm左右,实心基台垂直距离为3mm,而种植冠的粘接以基台的高度为主要固位。种植冠脱落的原因与龈距离短,第一磨牙区为主要受力区等原因有关。粘接固位时采用的是松风CX粘接剂,种植冠脱落后,采用Super-Bond超级粘接剂进行粘接,到实验观察期结束时,尚未发生二次种植冠脱落。但以后仍需注意龈距离较低患者的种植冠固位问题,必要时可以尝试采用螺丝固位方式,或者采用更强粘接功能的粘接剂进行粘接固位,或粘接时采用严格的粘接步骤,以求获得最大的粘接力,或采用个性基台,增加基台周径,即增加粘接面积给予修复。

转移基台组发生机械并发症的例数为5例,其中4例在16、27、36和37位置上发生了中央螺丝松动,牙冠旋转,实心基台和转移基台的设计是不同的,转移基台又增加了一分体结构,即起连接作用的中央螺丝,就又增加了内部结构发生松动的几率,转动主要以其内部的中央螺丝松动旋转为主。有1例在46位置上发生了中央螺丝折断。随后,对中央螺丝折断的患者进行问诊,发现是患者咬硬物导致的折断,由于第一磨牙为咬合力的部位之一,所以过大的应力对转移基台的中央螺丝是一大考验。

实心基台组和转移基台组机械并发症的修理大不相同。实心基台组发生牙冠旋转松动时,由于均采用粘接固位,只有强行破坏拆除牙冠,用扳手拧紧实心基台后再重新取模制作牙冠才能解决问题。然而对于转移基台组的种植体在出现中央螺丝松动等问题时,由于其牙冠面留有中央螺丝开口位置的窝洞,解决此问题便变得相对简单。只需直接对中央螺丝进行加力处理即可,待加力完成后,再用树脂等材料重新封闭牙冠上的窝洞。

有学者指出[19]当患者游离端缺失时,其各种适应症均满足于种植条件,首选修复应为种植修复。但种植修复也会存在一些应力集中等问题,所以在选择平台转移基台时,如果为非游离端,选择实心基台修复可能会减少机械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游离端的种植体,有必要加强其种植体的护理和维护。在以后的种植手术前,也要评估龈距离及咬合力的大小是否平衡,种植修复医生在试戴种植冠时也应考虑学方面的细节,更应注意口内的调。

研究发现,8例机械并发症中,7例的对颌牙均为天然牙。当种植体与天然牙齿接触时,由于种植体没有天然牙齿的生理活动性,因此种植体上的负荷比天然牙齿重。一些研究[20]表明,天然牙齿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牙周韧带可以吸收咬合力并分散应力。而种植体的承载能力不如天然牙,因此不能吸收咬合应力,容易导致咬合应力集中在牙槽嵴顶附近。学者[19]还利用三维有限元指出种植体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的应力分布相似,应力集中部位均为舌侧牙颈部。所以如何减轻种植体的舌侧牙颈部的应力呢?在正确调、种植时种植体长轴走向、减少种植体受到的侧向力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学者[21]曾对其他厂家的种植体进行为期4年的回顾性研究,其中得出的结果是修复体成功率为85.81%,对比其成功率,无论是实心基台组还是转移基台组均高于此值。

3.3 MBL值及其他影响因素MBL值会影响种植体的长期功能性、稳定性和美观性[15,22]。学者[23]发现平台转移技术可以有效地转移骨-种植体界面之间的应力,从而维持种植体周围的骨稳定性。目前,种植义齿成功时边缘骨吸收值是基于Albrektsson 和Zarb等人提出的标准[24]。该研究显示,实心基台组与转移基台组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符合种植义齿成功标准且无差异。目前平台转移对边缘骨吸收稳定性的作用已经被不同的学者证实[25]。据文献报道,有很多的外界因素及患者的自身因素会影响MBL值。为了减少MBL值,还需要在手术方式、术后护理、植体使用维护、患者口腔卫生条件、患者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

所以本研究认为,转移基台与实心基台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种植体留存率和机械并发症的影响短期内无差异,长期还有待于观察。但出于后期维护修理的角度,建议使用转移基台。

猜你喜欢
实心牙冠种植体
短种植体的临床研究进展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的初步构建
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湖州要建“实心”的“城市大脑”
轮胎
怀实心干实政 做好医院政工师工作
异型挤出技术及常见制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