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粒层细胞瘤术后右跟骨转移1例

2021-04-25 01:09李万军李全辉周正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骨组织转移性卵巢

年 瑞,李万军,李全辉,周正友,江 荷

患者女性,67岁,因右足跟红肿、疼痛、活动受限1个月余入院。DR示右跟骨骨质破坏,可见一直径5.6 cm的包块,其周围软组织肿胀,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图1)。既往2006年1月因右侧卵巢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 GCT)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查体见右侧内踝包块,皮温增高,压痛明显,术中见右跟骨内侧骨皮质破坏缺损,骨组织呈腐肉样改变,肿瘤组织切面呈鱼肉样。

图1 DR示右跟骨骨质破坏,可见一直径约5.6 cm的包块,其周围软组织肿胀

病理检查眼观:灰黄、灰红色不规则肿物1个,大小6.2 cm ×5.6 cm ×4.3 cm,表面粗糙,包膜欠完整,切面实性,灰黄、灰红色、质软、较细腻,局灶囊性变,并可见烂肉样骨组织。镜检:肿瘤细胞呈弥漫型、微滤泡型、岛状及索状排列,可见典型“Call-Exner小体”(图2),少许的卵泡膜细胞。肿瘤细胞较小而圆,且大小一致,胞质稀少、核淡染、可见核沟,呈典型的“咖啡豆样核”,异型性小,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2个/10 HPF),局灶侵犯骨组织突入骨髓腔内(图3)。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99(图4)、vimentin、CAM 5.2均呈弥漫阳性,inhibin-α、CR均呈局灶阳性,WT-1、CD56、Syn、S-100、CK7均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0%。

②③④图2 肿瘤细胞排列成典型的“Call-Exner小体”图3 肿瘤细胞侵犯骨组织图4 转移性卵巢粒层细胞瘤中CD99呈胞质内弥漫阳性,EnVision法

病理诊断:(右跟骨)转移性成人型GCT。

讨论GC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性索-间质肿瘤,占卵巢肿瘤的2%~4%[1]。有研究表明诱导排卵的患者GCT的发病率增高[2],也有研究发现58%病例存在DNA复制错误的基因缺陷。GCT晚期复发率高,最长的复发时间为37年。近年文献报道其发生远处转移的病例增多,Lee等[3]报道GCT转移至盆腔外脏器病例占47.7%,常为腹腔伴腹膜后淋巴结及肝转移[4-5]、肺转移[6]、肾转移[7]、膈肌[8]、膀胱和乳腺转移等,而GCT骨转移非常罕见。1975年Fox等首次报道GCT骨转移病例,1998年Thirumala首次报道通过CT引导细针穿刺诊断GCT转移至腰1椎体病例,继而陆续有GCT转移至胸椎的病例报道。虽然文献报道GCT转移至骨的病例较少,但复习相关文献发现,GCT在转移至骨之前,会复发或转移至一些常见部位,如盆腔、腹腔淋巴结、肝、脾、肺等,之后才会转移至骨。因此,反复复发、转移的GCT患者,骨转移的几率会大大提升,病死率也相应增加。因此,建议对于反复复发或转移的病例应行全身骨扫描检查。

GCT生长方式多样,包括弥漫型、滤泡型、岛状、索梁状和实性管状及罕见的上皮样、肉瘤样形态,常多种结构混合存在。Rosen指出GCT转移病例的组织学较初次手术标本更为不成熟。典型者粒层细胞胞质稀少,核淡染、核沟明显、核分裂象少,通常无异型,2%粒层细胞含有奇异形核,核大而深染,可有多核,但核分裂象不多;当细胞空泡化,可诊断为黄素化的GCT,多与妊娠有关;间质很少,可有成纤维细胞和卵泡膜细胞,通常认为后者是对粒层细胞生长的一种反应性改变,富于血管,可以出现继发性的含血囊腔。

鉴别诊断:(1)小细胞癌,区分两者最有价值的标准是细胞核特征,GCT细胞核均匀一致、淡染、常有核沟,而小细胞癌细胞核深染、核大小形状不一、核沟罕见。其次,小细胞癌核分裂活跃,常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而GCT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标记GCT细胞inhibin-α、Calretinin、SF-1常阳性,CgA、Syn阴性,小细胞癌则相反。(2)卵巢原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常为晚期或双侧性,伴有卵巢外播散,含有大量小动脉以及丰富网状纤维,可资鉴别。充分取材有助于GCT的诊断,患者就诊时极少出现双侧病变和卵巢外播散。(3)低分化腺癌:常为双侧卵巢发生,大多病例就诊时已为Ⅲ或Ⅳ期,常有奇异形核伴病理性核分裂象,可见细胞内黏液滴、细胞外黏液湖、沙砾体,预后较差,进展迅速;而GCT则相反,常卵巢单侧发生,有核沟、淡染,滤泡内偶有黏液,预后好,进展缓慢。(4)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或乳腺癌,借助于病史和免疫表型可资鉴别。

GCT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但是手术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根据临床分期不同手术范围亦不同,对于反复复发或转移的病例应首选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行化疗。对于包膜破裂者,尤其是GCT转移至肝、肺的患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于肿瘤封闭,难以实施手术者放疗更有意义,但是很少有文献明确转移性GCT对放疗的敏感性及效率。近年有学者发现复发性GCT对孕激素醋酸甲羟孕酮有一定的治疗反应,此外也有应用黄体酮、芳香化酶抑制剂他莫昔芬治疗GCT,但总体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复发或转移性GCT病例中,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1个月,血清中inhibin-α水平增加,随着转移部位的增加、血清inhibin-α水平逐渐上升,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因此血清 inhibin-α水平可以作为随访的必查项目,以判断病情进展情况。在基层医院,大部分患者初次手术后随访一段时间,没有异常就不予重视,直至有新发症状时才至医院就诊,导致病情加重。本例患者右跟骨肿物切除术后行紫杉醇200 mg+卡铂400 mg化疗3个周期,随访6个月,患者无瘤生存。总体来说,转移性GCT预后较差,应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从而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猜你喜欢
骨组织转移性卵巢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保养卵巢吃这些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基台角度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卵巢多囊表现不一定是疾病
一种小鼠骨组织中RNA的提取方法
中药(赶黄草+波棱瓜子)提取物对小鼠维生素A急性中毒早期的治疗效果
晚期乳癌五大迷思与预防
卵巢按摩保养效果没想得那么大
不同脱钙条件对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原性的影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