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自我管理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4-25 03:22张巧巧张明菊
贵州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病患常规血糖

张巧巧 张明菊

(安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安康 725000)

2型糖尿病通常在35岁至40岁后发病,并且在全部糖尿病病患中,2型糖尿病约占90%以上[1]。由于2型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因此病患多采取居家治疗模式,但是受到病患对疾病认知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其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不利于其疾病治疗[2-3]。因此,本次研究对实验组病患采用家庭自我管理干预措施,效果突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接收的90例2型糖尿病老年病患为研究样本,其干预时间均在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之间,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45例)以及常规组(45例)。实验组与常规组男性病患例数依次是24∶25、女性病患例数依次是21∶20;年龄平均值依次是(72.23±3.18)岁、(72.39±3.26)岁;病程平均值依次是(5.88±1.27)年、(5.96±1.36)年;文化程度例数依次是初中及以下9∶8、中专和高中16∶18、大专和本科19∶17、本科以上1∶2。将每组基线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可实施分组探讨研究。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4-5]。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予以常规组病患基础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病患进行常规健康知识宣教,仅口头向病患讲述遵医嘱控制血糖方法,未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讲解等。予以实验组病患基础护理以及家庭自我管理干预措施,其中家庭自我管理干预措施内容包含:(1)使用糖尿病病患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估病患自我管理能力。(2)因此护理人员可通过主动与病患交流,了解其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其原因实施相应心理干预。(3)护理人员需向病患介绍用药相关知识,告知病患降糖药物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等,提升病患对不良反应的辨别能力。(4)指导病患养成良好饮食习惯。(5)指导病患合理锻炼,可选择有氧运动方式,例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6)指导病患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护理人员可教授病患血糖仪使用方法,告知其血糖测量方法,确保每位病患均能熟练使用血糖仪,并了解血糖测量时机。(7)护理人员还需指导病患进行糖尿病足护理。每组病患均持续干预三个月。观察项目:(1)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每组病患血糖水平,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饭后2 h血糖(PBG)水平以及空腹血糖(FPG)水平。比较每组病患血糖水平差异。(2)分别于干预前后使用糖尿病病患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估每组病患自我管理能力,最终得分越低则表示病患自我管理能力越差[6]。比较每组病患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差异。

2 结 果

2.1比较干预前后每组病患血糖水平 干预后常规组病患HbA1c、PBG以及FPG水平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每组病患血糖水平对比

2.2比较干预前后每组病患自我管理能力得分 干预后常规组病患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每组病患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对比(分)

3 讨 论

2型糖尿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并且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对病患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疾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极易使病患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尤其是对于老年病患而言,随着年龄增加,记忆力逐渐衰退,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误服、漏服等情况,从而降低疾病治疗效果,还会对病患机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病患满意度较低[7-9]。因此,临床将采用何种方式提升病患自我管理能力作为研究重点。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实验组病患HbA1c、PBG以及FPG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病患自我管理能力得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可知,实施家庭自我管理干预,分别从饮食、运动、用药、心理、病情监测、糖尿病足以及健康知识宣教等方面对病患进行全面干预,在评估病患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上,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可满足病患对疾病知识的需求,通过改善其不良情绪,提升病患治疗依从性[10];因此病患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2型糖尿病老年病患实施家庭自我管理干预可改善其血糖水平,提升病患自我管理能力,发挥一定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病患常规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常规之外
高血压脑出血CT 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别受限于常规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