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跟踪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

2021-04-26 09:16范颖黄晴张芳江腊梅胡生玲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1年2期
关键词:同组效能量表

范颖,黄晴,张芳,江腊梅,胡生玲

1.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四川成都610500;2.上海长征医院妇产科,上海200003

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慢性疾病发病率与日俱增。其中,冠心病作为老年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致血管腔发生狭窄与阻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及坏死等[1]。目前,国内外已形成统一的冠心病治疗指南,大部分患者均能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我国医疗模式逐渐转变,院外医疗活动亦作为重要一环。其中,健康教育作为院外医疗活动代表形式之一,主要指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为需要接受教育人员进行有关疾病以及健康生活行为的教育,能够对相关疾病知识充分掌握,并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利于自身疾病的知识或行为[2-3]。但目前常规健康教育模式笼统单一,教育过程中患者易产生抗拒感,从而影响治疗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康复。

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化程序已运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在医疗活动中亦大量运用,其可为医护人员节约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从而提高医疗活动质量和效率。同时,全程跟踪式作为近来兴起的健康教育模式之一,可实时性、动态性的了解不同时间段患者病情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4]。所以本课题小组从此出发,采用信息化指导下结合全程跟踪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进行探索,可为治疗此病提供新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和对照组(=60)。观察组中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69.6±5.4)岁,病程8~89 个月,平均病程(38.2±7.4)个月,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5]:Ⅱ级15 例,Ⅲ级26 例,Ⅳ级19 例。对照组中男性33 例,女性27 例,年龄64~79 岁,平均年龄(70.3±6.3)岁,病程7~90 个月,平均病程(40.2±7.9)个月,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16 例,Ⅲ级24 例,Ⅳ级20 例。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同意(批准编号:YTG-20181210)。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与美国心脏协会指南(AHA)(2019 版)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6];(2)年龄>60 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符合以上全部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肺部感染;(2)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4)有认知、精神与心理障碍;(5)中途退出者。具有上述任意1 项标准的患者不纳入本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包括:(1)入院前建立个人档案;(2)住院期间仔细询问患者现病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等。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并由小组专业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包括疾病发病机制、用药指导、治疗方案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且结合以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优化和完善的护理策略。(3)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开展心理辅导,应主动实时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与沟通,言语应柔和亲切,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缓解患者焦虑感;(4)出院后,通过定期的电话随访或家访等形式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询问,实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健康知识讲座,邀请高年资专家进行授课,讲座后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互动,解答对疾病疑问。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信息化+跟踪式”健康教育,包括:(1)入院前,通过医院自行开发的系统对患者档案进行基本资料和就诊信息建档。(2)住院期间通过电脑软件系统可自动形成个体差异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同时将相关检查、检验目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同时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日常生活方式及自我情绪控制的方法。利用后台程序通过微信、QQ 及邮箱等互联网媒介方式对患者及家属定期发送治疗方案、用药指导及正确日常生活习惯。(3)阶段教育将治疗方案、用药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印发成健康教育手册发放到患者手中,并与患者交换联系方式。(4)出院后,通过互联网建立患者微信群和QQ 群,每日定时由我小组专业人员进行答疑和发放正确生活习惯。并每周定期一次邀请高年资专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讲座。(5)运作科室的微信工作号,定期发送相关科普知识,信息包括基本饮食原则,正常护理方式、预防急救措施与诱发患者病情加重因素等信息。同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视频制作抖音小视频,对患者进行疾病科普知识和正确护理方式宣教。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自我效能评估(1)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efficacy scale,CDSES)[7]评分:该量表包括6 个条目,前4 个条目反映了患者在症状管理方面的自我效能,后2 个条目反映了患者在疾病共性管理方面的自我效能,采用1~10 分计分方法,1 分表示表示完全没有信心,10 分表示完全有信心,量表总得分为6~60 分,总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2)冠心病自我效能问卷(Cardiac self-efficacy scale,CSES)[8]评分:主要用于评价患者在生理、角色与功能等方面的自我效能水平,包括功能维持和症状维持2 部分,共16 个条目。该问卷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方法,每个条目分数0~4 分,量表总得分0~6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好。

1.4.2 睡眠质量评估(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9]评分:量表包括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等7 个维度18 个自评条目,各维度评分之和为PSQI量表总评分,分值为0~21分,分数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2)SPIEGEL睡眠量表[10]评分:主要内容包括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深度、做梦情况、醒后感觉6 项指标,按“0、1、3、5、7”5 个等级进行记分。最后将各项指标分相加,满分42分,分数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1.4.3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2 组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死亡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2 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 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检验;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检验。<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干预前后CDSES评分对比 干预前2 组CDSE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2 组CDSES 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干预前(<0.05),且观察组CDSE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见表1。

表1 2 组干预前后CDSES 评分对比(±s,分)

表1 2 组干预前后CDSES 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60)对照组( =60)29.87±4.05 30.05±3.60 46.59±3.87△▲39.41±4.05△

2.2 2 组干预前后CSES量表评分对比干预前2组CSE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2 组CSES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干预前(<0.05),且观察组C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见表2。

表2 2 组干预前后CSES 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2 2 组干预前后CSES 量表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60)对照组( =60)35.46±6.79 35.06±6.236 50.49±5.82△▲42.50±5.55△

2.3 2 组干预前后PSQI量表评分对比 干预前2 组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2 组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干预前(<0.05),且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见表3。

表3 2 组干预前后PSQI 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3 2 组干预前后PSQI 量表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60)对照组( =60)15.31±2.50 14.85±2.19 6.26±2.12△▲9.42±1.98△

2.4 2 组干预前后SPIEGEL量表评分对比 干预前2 组SPIEGEL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2 组SPIEG]EL 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干预前(<0.05),且观察组SPIEGEL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见表4。

表4 2 组干预前后Spiegel 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4 2 组干预前后Spiegel 量表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60)对照组( =60)29.52±6.22 29.25±5.92 12.49±4.12△▲images/BZ_106_1969_1803_1970_1805.png17.80±3.98△

2.5 2 组干预后心血管事件情况比较 2 组干预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2 组干预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老年人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导致老年人群死亡率、残疾率较高的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心慌、胸闷及胸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威胁生命[11]。有研究显示老龄化作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12]。因此,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老年冠心病治疗已形成统一治疗指南和护理干预的治疗原则。目前,护理干预多集中在院内进行,但限于我国医疗资源缺乏的现状往往难以实现院外护理。另外,冠心病是一种行为相关性疾病,与吸烟、饮食及饮酒等行为密切相关[3]。因此,正确的健康教育可填补院外护理的缺陷,还可有效避免危险因素行为,从而消除老年冠心病高危行为因素。

自我效能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概念之一,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13]。其在老年冠心病中主要应用在评价患者服药自觉性、健康生活方式等重要方式。因此,应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自我效能提升方案,对提高健康行为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另外,随着目前向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睡眠质量直接影响着心理因素,从而影响对此病的治疗疗效。

随着我国信息化不断深入,社交平台和应用智能化亦在医疗活动中大量体现,其具有及时、操作简单及直观等特点,可有效进行相应的个体化管理。如微信平台作为受众范围广的媒介方式之一,其信息发布具有丰富性、快速性、获取性及互动性等特点。此外,采用信息化技术后能使医患之间进行随时沟通,可增加互动交流,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指导,实时性得以提高[14-15]。此外,全程跟踪式作为较为兴起的健康教育模式之一,可实时性、动态性的了解不同时间段的患者病情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4]。基于此,本课题小组经过多年护理临床总结,提出“信息化+跟踪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影响,两者共同采用可通过微信、QQ及与医患人员私聊等途径患者可便捷的获取相关疾病健康知识,同时医生还可实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通过远程视频或语音沟通可获得可进行正确指导和干预,从而为干预此病提供新视野。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信息化+跟踪式”健康教育后可提高自我效能,说明通过系统化、规范化、动态性的健康教育模式可使患者实时、直观的正确认知疾病和提高自信心,可实时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此外,采用“信息化+跟踪式”健康教育后可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说明患者通过对相关保健知识充分掌握后对此病有基本认识,提高自信心,并树立健康观念,缓解了负性情绪。但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来看,两组尚未有明显差异,说明“信息化+跟踪式”健康教育在减少心血管事件上未有突出优势。

综上,“信息化+跟踪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通过信心与信念的自我调节,达到调节负性心理情绪的目的,从而改善睡眠质量。但限于人力、物力和经费等因素,还未对信息平台进行完善更新。

猜你喜欢
同组效能量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新知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