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的系统评价

2021-04-26 09:16张蕴伟牛玉宏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1年2期
关键词:认知障碍患病率检索

张蕴伟,牛玉宏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200031

认知障碍是由多神经系统变性或者缺血引起的持续性智能障碍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大脑高级功能紊乱。目前全球认知障碍患者人数约为4 700 万,未来还将持续增加[1]。认知障碍不仅是导致老年人残疾并依赖他人的首位原因,也给照护者及家庭带来巨大负担[2]。由于认知障碍病程不可逆转,因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患病率情况,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照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有一定数量的原始研究,但人群差异较大,且最近关于患病率的系统性分析距今已有一定时间[2],难以反映最新情况。本研究旨在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国内外关于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的研究,并进行系统评价,从多角度分析我国老年人认知障碍的流行现状,为该疾病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使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英文数据库选取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文数据库选取CNKI、万方、维普。检索时限为2009年1月—2019年12月。检索词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失智症、痴呆、患病率、老年人、cognitive impairment、dementia、cognitivedysfunction、prevalence、elderly、China,检索式根据各数据库特点制定。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国内外近10年发表的认知障碍患病率研究;(2)研究对象为≥60 岁的中国老年人;(3)认知障碍判断经过筛查和诊断两个阶段,且分别采用国际公认的筛查工具和诊断标准。筛查工具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AD8 量表、老年精神状况量表(GMS)、社区痴呆筛查工具(CSID)、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C-MMSE)、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痴呆分级评定量(CDR)等;(4)诊断标准包括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DSM-IV)、MMSE、10/66 项目的定式神经心理学评估方法、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CDR、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交流障碍和卒中研究所—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0)、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学会(NIA-AA)标准等。

排除标准:(1)无法提取数据的文献;(2)重复发表的文献;(3)非中英文文献;(4)在特定人群(养老院、医疗机构、干休所等)中开展的研究;(5)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

1.3 文献筛选 两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阅读文献的摘要,初筛出可能符合的文献,再阅读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于有争议的文献,先进行讨论,或者请第三方仲裁,有必要时联系作者获取更多信息。

1.4 资料提取 采用标准化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包括一般资料(第一作者姓名,出版时间、调查地点和时间),研究资料(样本量、研究对象年龄、筛查工具、诊断标准和总体患病率等),方法学质量(资料来源、纳入和排除标准、数据的完整性、缺失数据的处理、混杂因素的控制等),计算系统评价效应的数据(总体患病率及各亚组患病率)。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tata 15.0 软件。选用效应尺度(effect size,ES)为效应指标,异质性分析采用检验(检验水准=0.1),结合I2统计量进行评价。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I2≥50%,需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排除明显临床和方法学异质性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亚组分析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地区和劳动类型。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从数据库中初选出中英文文献共1 356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研究32 篇,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142 109例≥60 岁老年人,表1展示了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表2比较了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所有研究均明确了资料来源,大部分文献明确了研究人群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数据完整性进行了说明,对混杂因素进行了控制。仅有少数研究交代了缺失数据的处理。

2.4.1 认知障碍患病率 本研究显示老年人认知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8.2% [95%CI (7.0~9.4)](图2)。

2.4.2 不同性别认知障碍患病率 男性老年人患病率为7.9%,女性老年人为9.6%。

2.4.3 不同年龄认知障碍患病率 60~64 岁、65~69 岁、70~74 岁、75~79 岁、80~84 岁和85 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分别为 2.9%、3.9%、6.2%、8.9%、16.6%和22.3%。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障碍患病率显著升高。

2.4.4 不同文化程度认知障碍患病率 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中专文化和大专及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分别为12.9%、6.3%、6.1%、3.0%和2.2%。可见认知障碍的患病率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

2.4.5 不同居住地认知障碍患病率 城镇老年人患病率为7.6%,乡村老年人为8.2%。

2.4.6 不同地区认知障碍患病率 参考中国统计局《2019中国统计年鉴》的地理划分,所纳入研究包括华北5篇、华东15 篇、中南4 篇、西南2 篇、全国多地区4 篇、东北和西北各1 篇(不纳入合并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的患病率最高(13.3%),其次为华北(7.6%)和华东(7.9%),中南地区最低(4.8%)。

2.4.7 不同劳动类型认知障碍患病率 脑力劳动老年人患病率为6.0%,体力劳动老年人为10.4%。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为8.2%。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7.9%vs 9.6%),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城镇老年人的患病率略低于乡村(7.6% vs 8.2%),从事脑力劳动的老年人患病率显著低于体力劳动(6.0% vs 10.4%)。西南地区患病率最高,中南地区最低。

国外研究所报道的老年认知障碍患病率不尽相同。2018年菲律宾报道60 岁以上老年人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10.6%[35],美国2012年报道65 岁以上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为8.8%[36]。根据Stern 提出的认知储备理论,认知能力较高的人应对疾病的能力越高,因此疾病进程更缓慢[37],这有助于解释从事脑力劳动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患病率较低的现象。有研究认为,认知障碍的性别差异与社会学和生物学因素均相关[38]。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男性文化程度更高,也更有可能从事脑力劳动,加上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可能导致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鉴于认知障碍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同时针对多个危险因素和多领域干预可能提升预防效果[32]。

本研究分析了我国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的现况,并从多角度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了患病率的差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大,可能由于各原始研究使用的筛查工具或诊断标准不统一,有研究显示MMSE 量表对认知障碍的检出效果较好[39];(2)在亚组分析中,个别组别的文献数量较少,可能降低了分析准确性。总结来说,本研究分析了我国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现况,为未来该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照护工作提供了较为详细的理论依据。

表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图2 中国老年认知障碍患病率的Meta 分析

表3 Meta 分析结果汇总表

猜你喜欢
认知障碍患病率检索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英国知识产权局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