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疾病与负性情绪相关性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1-04-26 09:17许超李碧刘波李建华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1年2期
关键词:抗抑郁负性情绪

许超,李碧,刘波,李建华

1.长江大学医学部,湖北荆州434023;2.宜都市中医医院内科,湖北宜都443300;3.上海市东方医院肝胆胰外科,上海200120

近年随着社会剧烈变化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罹患慢性疾病患者呈逐年增高趋势[1]。慢性疾病类型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且均具有病程长、治疗周期长及反复发作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中通过长期、规律及定量的服用药物,躯体生理状态均能得到有效控制[2]。但患者生活质量均会受到不程度影响,当现实生活质量达不到预期理想后,长期的压力积压得不到有效释放,易导致心理状态失衡,从而产生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

特别对于老年人群而言,受社会活动和排解方式减少及日常生理能力的下降的因素,其带来的心理压力痛苦远大于中青年人群[3]。此外,部分家属对老年人群负性情绪存在一定歧视和偏见,往往不加予干预。因此,当老年人不良负性情绪得不到有效排解后,会增加心理精神状况发生错乱的风险,从而导致失去正面面对慢性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基于此,本研究小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对老年慢性疾病引起的负性情绪和治疗进行总结。从而为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及针对性的介入方案,进而带动老年慢病患者整体负性情绪的调节,最终达到提高老年患者正确面对慢性疾病的目的[4]。此外,可有效提升医护人员在老年患者人群中的口碑和可信度,最终达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目的。

1 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与治疗

高血压作为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合并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亦很常见。临床表现为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及睡眠障碍等。其发病机制多由于自主神经和炎性反应等因素,如(1)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压变化易导致5-羟色胺含量减少,阻碍信号输入,从而提高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导致心率加快,降低心率变异性。(2)炎性反应:长期高血压易增加血管压力,损伤内皮组织,破坏血管内皮ET 和NO 动态平衡,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造成血压变异性,甚至发生靶器官的损伤。因此,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时尽早的给予抗焦虑、抗抑郁的治疗[5]。目前,临床中多采用西酞普兰、坦度螺酮等药物,其主要机理在于抑制突触前膜对该物质的摄取,使5-HT 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的浓度增加,发挥抗抑郁作用[6-7]。

但限于老年生理机能下降,长期服用易导致心、脑与血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因此,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瑰宝,已证实了其在改善负性情绪等方面的良好疗效。章玲[8]等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多为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于上,或肝气横逆犯脾胃,或劳倦过度,耗伤脾气,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降,蒙蔽清窍而发眩晕,因此采用加味逍遥散可达到疏肝解郁、健脾合营之功。从现代药物机理分析,其可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调节AMPA 受体、海马各区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杏仁核的兴奋性来调节突触可塑性,减轻应激损伤,以发挥抗焦虑作用[9]。同时,可调节血管ET 和NO 紊乱,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2 老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与治疗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均发生巨大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老年人群因生理机能下降、免疫功能衰退及体力活动量少,发病率更高。研究显示,12~18%老年糖尿病患者需长期监测血糖、控制饮食及使用药物,加之部分患者因缺少家庭支持及经济压力大等因素,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10]。当负性情绪长期积压后,会活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促进有关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加重患者糖尿病病情。此外,负性情绪会降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影响服药依从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并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作为一种常见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药物,主要成分含有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2 种成分,主要机理机制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且能有效调节中枢神经功能,从而快速发挥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负性情绪上运用广泛[11]。

另外,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抑郁症属“郁证”范畴,两者已在《灵枢.五变》、《三消论》、《临证指南医案》等古籍中已证实二者在病因病机有密切关系。部分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多伴痰凝、气滞、血瘀等症,长此以往易致气血凝滞、肝失调达,发为郁证。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应防止焦虑和抑郁症,防止恶性循环,从而加剧病情进展。

3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负性情绪与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持续气道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体征,以进行性肺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常见于老年人群[12]。研究[13]显示,当呼吸困难时,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导致5-HT 失稳,从而诱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此外,当慢阻肺处于稳定期时,具有病程长、治疗周期长、反复性等特点。因此,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采用抗焦虑抗抑郁治疗。

由于长期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依赖性。因此,抗焦虑抗抑郁药物逐渐被中医药所替代。目前,虽然各类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证型方药有不同见解,但归根为肺脾气虚、心神失养。于海等[14]通过采用补气定神汤后发现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神不宁、神疲乏力、纳差、心悸和失眠等症状,同时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此外,非药物康复治疗亦是作为主要方法之一,如合理的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情绪管理等疏解患者负性情绪[15]。

4 老年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与治疗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对老年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每年发病率呈逐年增加,其死亡率、病残率居前列。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16],中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为2.9 亿人,虽然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死亡率、病残率逐年下降,但患者心理健康仍需关注。其中,冠心病作为心脑血管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老年人群,由于病情的特殊性其常伴有焦虑、恐惧及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研究显示,当冠心病患者长时间负性情绪积压后易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进而激活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释放,对冠心病产生不良影响[17]。此外,负性情绪亦会导致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此,适当的缓解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利于冠心病的稳定治疗。

目前,临床中多采用三环类、四环类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治疗,部分患者虽效果尚佳、但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部分学者选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作为新靶点药物治疗负性情绪患者。其中,舍曲林作为代表类型之一,可对脑内5-HT、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产生影响,通过降低白介素-18、髓过氧化物酶等炎性表达水平达到发挥抗焦虑抑郁的作用发生[18]。因此,采用舍曲林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服用方便等特点。此外,柴胡加龙骨牡蛎作为治疗冠心病合并负性情绪的典型经方之一,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惊狂不安,小便不利,时有谵语,身重难以转侧者。其中,“谵语”“烦惊”指不良心理精神疾病症状,后世医家多将此作为该方临床应用指征[19]。见表1。

表1 老年慢性疾病与负性情绪分类及治疗

5 总结

随着社会变化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老年人群罹患慢性疾病患者呈逐年持续增高趋势。且均有病程长、治疗周期长及反复发作等特点。虽然通过长期、规律及定量的服用药物,躯体生理状态能得到有效控制[2]。但患者心理状态往往得不到重视,长时间压力积压得不到有效释放,易导致心理状态失衡,从而产生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疗效。

目前,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合并负性情绪机制机理研究多集中在5-HT 的研究,可通过5-HT 受体激动剂、苯二氮卓类等药物进行抗焦虑和抗抑郁的治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药物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舍曲林等药物。此类西药虽能缓解当前负性情绪,但因老年机体功能下降,易产生副作用和耐药性。因此,中医药被逐渐替代于治疗老年慢性疾病负性情绪中。

综上,在老年慢性疾病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应实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必要时予以药物干预用于控制负性情绪。此外,随着护理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可提供适当的心理疏通等治疗方案,进而带动老年慢病患者整体负性情绪的调节,最终达到提高老年患者正确面对慢性疾病的目的。

猜你喜欢
抗抑郁负性情绪
基于自噬探讨芪灵扶正清解方抗抑郁作用研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给大脑补充营养素,协同药物抗抑郁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