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肉瘤CT及MRI表现

2021-04-27 11:35庄雪婷陈杰云林晓莹黄日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单相双相筋膜

庄雪婷,陈杰云,林晓莹,黄日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影像科,福建 泉州 362000)

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 SS)起源于具有向上皮及间叶组织双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充质细胞,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四肢邻近关节处多见[1]。近年来少见部位SS发病呈上升趋势[2-3],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误诊率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SS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6月—2019年5月20例经病理证实的SS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20~82岁,平均(41.9±15.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痛性、渐大性肿物;其中11例接受CT平扫,8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14例接受平扫MR, 9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GE Optima 64排CT仪,层厚及层间隔均5 mm;对比剂采用碘伏醇(350 mgI/ml),剂量1.0~1.5 ml/kg体质量,以流率3.0 ml/s经肘静脉注射后行增强扫描。

1.2.2 MR检查 采用GE Signa 1.5T MR仪,平扫采集轴位、冠状位或矢状位T1WI及T2WI和脂肪抑制成像,层厚均为5.0 mm,间隔均1.0 mm;对比剂采用Gd-DTPA,剂量0.15 ml/kg体质量,以流率2.0 ml/s经肘静脉注射后行增强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2名有10年以上影像学诊断经验的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阅片,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程度与方式、邻近结构情况,意见不一致时讨论决定。

2 结果

20例SS均为单发病灶。病理类型:6例为双相型,8例单相纤维型,3例单相上皮型,3例低分化型。免疫组织化学:Vim (+)18例、Bcl-2(+)16例、EMA(+)15例、CK(+)12例、CD99(+)10例、SMA(+)8例、CD34(+)7例;Ki-67(+)介于8%~50%,双相型均小于20%,单相型及低分化型多大于20%,其中3例大于40%者均为低分化型。

2.1 病变部位、大小 12例SS发生于四肢(10例下肢、2例上肢),其中5例发生于近关节处;发生于右小脑幕、左面部、右颈部、左腋窝、右腹股沟、睾丸各1例;2例发生于臀部。病灶大小不等,最大径2.1~16.0 cm,平均(7.5±1.3) cm,其中12例病灶最大径>5.0 cm。20例中,8例病灶类圆形,12例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14例病灶边界清楚,6例边界不清。

2.2 CT及MRI表现

2.2.1 CT表现 11例病灶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7例最大径>5.0 cm,内部密度不均,其中2例内部见高密度出血灶;4例病灶最大径<5.0 cm,3例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3例病灶边缘出现钙化(图1),2例邻近骨质发生溶骨性破坏,2例呈外压性改变。增强CT显示2例病灶呈渐进性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均匀 (图2);6例呈不均匀渐进性中度或明显强化,病灶内囊变及坏死区无强化。CT误诊6例为良性肿瘤,5例考虑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待定。

图1 患者女,41岁,右臀部双相型SS,术前误诊为囊变神经鞘瘤 轴位CT示病灶形态不规则,可见边缘性钙化(箭) 图2 患者男,29岁,左侧小腿双相型SS,术前误诊为良性血管源性肿瘤 A.CT平扫病灶呈均匀低密度(箭); B.增强CT静脉期病灶均匀强化,边界清,略分叶; C.病理图(HE,×200)示肿瘤由束状排列梭形细胞(长箭)和上皮样腺体结构组成(短箭)

2.2.2 MRI表现 14例中,3例病灶信号均匀,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例信号不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其中8例伴出血而呈低或高信号,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低、等、高“三重”信号,1例见液-液平面;8例病灶内见低信号分隔,6例呈“铺路石”样改变;5例病灶周围轻度水肿(图3)。增强MRI显示2例呈均匀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中度强化、5例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灶内坏死、囊变区域无强化;4例见“筋膜尾征”(图4)。MRI误诊7例为良性病变,其中1例邻近膝关节病灶T1WI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未对其采集增强MRI,术前误诊为腱鞘囊肿(图5);7例考虑为恶性肿瘤。

图3 患者女,48岁,右侧大腿双相型SS,术前误诊为神经鞘瘤 MR T2WI示病灶内低信号分隔呈“铺路石”样改变,瘤周轻度水肿(箭) 图4 患者男,43岁,右侧足底单相纤维型SS,术前误诊为纤维瘤 A.MR 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内见低信号分隔; B.增强T1WI示病灶明显强化,见“筋膜尾征”(箭) 图5 患者女,42岁,右膝关节上方单相上皮型SS,术前误诊为囊肿 MR T2WI示病灶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清

3 讨论

最新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SS定为不能确定分化来源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临床少见,约占原发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0%,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4]。SS最常发生于四肢关节附近,下肢较上肢多见,以膝关节周围和足部为著[1,5]。组织病理学上,根据肿瘤细胞组成及分化特点,SS分为双相型、单相纤维型(又称梭形细胞为主型)、单相上皮型(又称上皮细胞为主型)和低分化型,前两者多见;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常Vim、EMA、Bcl-2、CD99表达阳性。90%以上SS存在染色体t(X;18) (p11.2;q11.2)易位,形成SYT-SSX融合基因。本组20例SS中,12例发生于四肢,其中下肢10例,5例邻近关节生长,与上述文献大致相符。

CT平扫所见SS密度与肌肉相等或略低,其内坏死、囊变区域密度更低,伴出血时可呈高密度;病灶最大径<5 cm时密度多均匀,边界清楚;>5 cm时多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者常边界不清。约20%~30%的SS可见钙化,发生率高于其他软组织肉瘤,病灶位于四肢邻关节部位时钙化发生率可能更高,呈斑块或斑点状,且多位于病灶周边,称为“边缘性钙化”[6],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与其他软组织恶性肿瘤鉴别。本组3例病灶见边缘点状钙化。SS病灶生长缓慢时,邻近骨质常呈外压性改变,亦可见侵袭性骨质破坏,多见于低分化型SS。增强CT病灶多呈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坏死、液化区无强化,较小病灶可表现为均匀明显强化,易误诊为良性肿瘤。

SS实质部分MR T1WI信号与肌肉相等或略低,坏死、囊变及钙化灶呈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较大病灶常表现为高、等或稍高、低三种信号混杂,称为“三重”信号征[5,7],偶见液-液平面,瘤内新鲜出血和坏死灶为明显高信号,肿瘤实质为中等或稍高信号,而瘤体内纤维分隔、陈旧性出血和钙化为低信号。该征象有一定特征性,亦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病灶内低信号分隔致病灶呈“铺路石”样改变。部分病灶周围可见水肿,提示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或伴肿瘤细胞浸润。本组7例 病灶出现“三重”信号征,8例病灶内见低信号分隔,6例病灶呈“铺路石”样改变,5例病灶周围轻度水肿,与文献[8-10]报道相符。增强MRI病灶多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SS病灶可延肌腱及肌筋膜生长,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即“筋膜尾征”,提示侵袭性生长,亦可见于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等[11-12]。SS病灶较小时常表现为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易误诊为良性病变。SS出现“三重”信号征、瘤周水肿、“筋膜尾征”等往往提示其侵袭性强,术后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转移,常见于分化较差的单相纤维型及低分化型[5,13]。

SS需与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及腱鞘巨细胞瘤等相鉴别。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好发于四肢及腹膜后,中老年人多见,边界不清,少见钙化,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好发于青年女性,腹外型常边界不清,密度及信号不均匀,少见坏死、出血、钙化,肿瘤内富含纤维成分致T2WI低信号,增强后呈渐进性、持续性强化,有助于鉴别。腱鞘巨细胞瘤多见于中青年,好发于膝、踝关节旁,无钙化或骨化,多为边界不清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T2WI常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常累及邻近骨骼。

SS术前误诊率高,肿瘤早期常生长较慢,表现为邻近骨质外压性骨质吸收,无明显骨质浸润,肿瘤较小时密度或信号常较均匀,易误诊为良性肿瘤。临床应进行完整的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区分瘤周围水肿和“筋膜尾征”;CT联合MRI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总之,S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SS。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发病部位变化大,未能对不同病理类型SS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有待完善。

猜你喜欢
单相双相筋膜
一类具有奇异位势函数的双相问题
热轧双相钢HR450/780DP的开发与生产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基于PI+重复控制的单相逆变器研究
一种简单单相软开关逆变电源研究
DP600冷轧双相钢的激光焊接性
LDX2404双相不锈钢FCAW焊接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