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蚕豆伴青梅

2021-04-27 21:51申功晶
人民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下酒菜茴香豆唇齿

申功晶

低眉春已逝,抬首夏伊始。谷雨之后,家乡的蚕豆上市了,大街小巷,隔几处就能看到肩挑担子的农夫或腕挎竹篮的村妇,满满的碧油油、肥嘟嘟的豆荚,鲜嫩得能掐出水来。

鲁迅先生在《社戏》里写到他和小伙伴们看到“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勾起了肚中馋虫,于是,几个毛孩子去六一公公家田里偷摘了一大捧,剥豆的剥豆,找柴的找柴,生火的生火,煮好后“用手撮着吃”。文中令先生念兹在兹的“罗汉豆”,在我家鄉唤作“蚕豆”。沈朝初有《忆江南》一诗:“苏州好,豆荚唤新蚕。花底摘来和笋嫩,僧房煮后伴茶鲜,团坐牡丹前。”可见,蚕豆深得家乡人喜爱。

立夏前后的蚕豆最为鲜嫩,焖、炒、炸、煮各种烧法,样样好吃得紧,用指甲剥去外面的豆荚,跳出来的豆子碧绿嫩糯,加一点切碎的咸菜,连内皮炒,滋味尤赞;炒红苋菜时加几颗蚕豆瓣,色香俱佳;番茄蛋汤里放上一点蚕豆瓣,亦能提味;我家乡有豆瓣饭,用蚕豆、小麦一起煮饭,可以预防疰(zhù)夏。

我最喜欢的吃法确是最寻常不过的葱花蚕豆。热锅下油,母亲将蚕豆倒入锅内,麻利翻炒起来,末了,抓一把葱花扔进去,颠两下,直至豆皮起皱,一道极有特色的家常下饭小菜就上桌了。此时的蚕豆,入口酥绵,清甜的汁液在口中迸出、在唇齿间流淌、在舌间酝酿,鲜嫩莫名。无怪乎范烟桥盛赞:“煮而食之,可忘肉味。”

江南有《蚕豆谣》:“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嫩蚕豆上市半个来月,豆嘴处变黑,蚕豆渐老,可老蚕豆自有老蚕豆的吃法,譬如,烹调前可在豆嘴处剪开一刀,方便吃时吐壳,彼时的蚕豆略带点沙,别有一番滋味。还可以加点油盐,连壳炒来吃,这就是民间小孩子最喜欢吃的“炒盐豆”。还有一种久负盛名的吃法,将老蚕豆连皮煮熟,加点桂皮、食盐,美其名曰“茴香豆”,既可作下酒菜,亦可当零食吃。

在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茴香豆是一味极好的佐酒之物。为身临其境体验一下,我特地来到绍城的咸亨酒店,店门面临街柜台上置有栅栏,栏内摆着茴香豆、加饭酒。我学着孔乙己要了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坐在方桌上有滋有味地品尝起来,酒香和豆香在唇齿间弥散开来,恍然间,似乎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儿时,曾寄居外祖父家,外祖父素喜饮酒,我那心灵手巧的外祖母常用蚕豆与鸡蛋、韭菜、蒜苗、咸菜、火腿、笋片……或烧或炒,做成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下酒菜。外祖父无事常独坐老宅的庭院里,靠着藤椅,抿一口黄酒,夹一粒茴香豆,嚼起来嘎嘣脆。豆子是姨妈从上海老城隍庙捎来的奶油茴香豆,也叫铁蚕豆,非牙口极好,压根嚼不动。我看他吃得香,也嘴馋起来,忍不住抓一把塞进小嘴里,硬邦邦的豆子差点把我的乳牙磕没了。打那以后,我再也没碰过茴香豆。

“翛(xiāo)然山径花吹尽,蚕豆青梅存一杯”,又到一年立夏时,蚕豆易老,正如年华易逝,我忽地忆起外祖父当年吃茴香豆的场景,便从橱柜里取出友人赠送的青梅酒,去街上杂铺店称了半斤茴香豆,自饮自酌起来。我从冲龄迈向而立,一口好牙“无坚不摧”,母亲听得我嘴里发出“咯嘣咯嘣”那干脆利落的嚼豆声,忽地扭转过头来,羡慕的语气中略带一丝惆怅:你和你外公一样,天生一口好牙!

猜你喜欢
下酒菜茴香豆唇齿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酒
闲聊的唇齿
清新下酒菜 年味最先来
The Spirit in the Sand
作品赏析
男人的空巢
有趣的“唇齿”接力
绍兴名吃
良心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