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森奶奶: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受苦

2021-04-28 04:16林俞静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资助祖国攻坚

林俞静

2021年2月25日,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一颁奖。

一位瘦弱的银发老人坐着轮椅出场了。她两次颤颤巍巍地尝试起身,总书记都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阻止了,他俯身为她整理绶带,颁发证书。这温暖的一幕引来全场热烈的掌声,也感动了屏幕前的无数网友。

这位老人名叫夏森,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今年98岁高龄。从2006年到现在,她投身脱贫攻坚的事业,这一干,就是15年。她说:“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

她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

夏森出生于1923年9月,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4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延安时,她还只有14岁。在根据地的那些日子,她从年少到成年,不知道受了多少苦,吃不饱、穿不暖是那时候最深的记忆。她说:“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所以看到还有孩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就很心疼。”

初到延安,夏森初中还没有毕业,但由于工作需要,她当起了小老师。为了上课时能把知识讲透,她边教边学,还是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她觉得社会要发展,年轻人要有知识有文化。她在我们社科院经常和我们说,要多看书多学习。”与她共事几十年的老同事曹启璋回忆道。

夏森很早就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等先进书籍,深受早期共产党领导人的思想熏陶,认为人和人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从那时起,只要遇到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对于穷人,她始终抱着强烈的同情心,如今在影视剧里看到穷人被欺负、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情节,她依然会热泪盈眶。

在社科院工作那么多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夏森和老伴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她在生活上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够用就可以,一件衣服要穿上很多年。她反复对同事说:“我们现在生活比在延安时要好得多。”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第一小学(原西街小学)校长马平富细心地观察到,夏森奶奶在2月25日领奖时穿的衣服,与15年前到他们学校来捐资助学时穿的,是同一件衣服。可见她自己的生活是多么艰苦朴素,她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太少了。

夏森和老伴无儿无女,离休之后,年纪越来越大,但仍然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家里的陈设也十分简单,除了一些老式的家具,就是满柜子的书和阳台上的花草。捐资助学的钱,都是两个老人的离休金,是他们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他们希望自己的钱可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因为“孩子们要是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好”。

人是有爱心的,把它献出来才算圆满

2006年,夏森到丹凤县考察,这里落后的教学条件深深刺痛了她。她不忍耽搁,当即跟别人借了2万元,给学生添置了新的桌椅和字典。回到家后,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也一直让她牵肠挂肚。从那时起,她与这些贫困孩子们便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帮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早日成才,成了老人最恳切的心愿。

2008年,夏森又拿出2万元,用来奖励丹凤县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不久,她再次捐资20万元,为龙驹寨镇赵沟小学建起了教学楼。“当时学校是土木结构的,不仅不安全,光线还比较差,冬天冷夏天晒。过去的冬天,学生要自己提一个火炉子。环境改善后,都配上了取暖设备。”看着窗明几净的新教室,校长李保英说不出的感激和自豪。

从2006年开始,夏森便在中国社科院的两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坚持捐资助学。2013年,夏森和老伴商量后,将家中多年的积蓄取出来,捐助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为这两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户提供资助,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和高三学生上学,目前已帮助182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她说:“大学路上,不能丢掉一个人。”

2016年7月,夏森得知上犹县社溪中学的广播教学设备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又及时捐资6.3万元为该校配备了新设备。这个困扰学校15年的难题在一个月内迎刃而解。

15年来,夏森累计捐出毕生积蓄203.2万元,是当之无愧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有人问到她的获奖心情,她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很高兴”,可说到教育、扶贫这些话题,她的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上,会滔滔不绝地向人讲述自己去过的穷地方、遇见的好学生,笑脸像孩子一样纯真。

“我把钱留着干什么?”她曾说过,“你捐出去供学生念书,(他们)将来给国家做很多事。”夏森一心希望国家富强,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国家下大力气脱贫攻坚,她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总想着能再做点贡献。“人是有爱心的,但要把它献出来才算圆满。”夏森说。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她这一辈子还将不断为这个心愿而奋斗。

考上什么学校不重要,必须爱自己的祖国

对待贫困学生,夏森奶奶就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一些到北京读书的孩子,还会被她请到家里去吃饭,聊天。她总是让他们没事就来家里坐坐,看到他们能来,她很高兴。

夏森并不要求孩子们考出多高的成绩,但道德品质必须是放在第一位的。她说:“考上什么学校不重要,一本也好,专科也行,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们的思想道德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他们必须爱自己的祖国。”

孩子们也很懂夏森奶奶的心,在信里一再让老人放心。“我们会把您的关爱化为一生前行的动力,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以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报答您的大恩大爱。”

在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心中,夏森奶奶已经成了理想和信念的象征。她朴素的善行润物无声,滋养着每一位学子,大爱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发芽。

丹凤县的张磊(化名)是“夏森助学金”的受益者。他2015年考上了清華大学,2018年的端午节,他和其他受资助的同学一起去看望夏森奶奶。“当时看到两位老人特别感动,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摆设很普通。夏森奶奶和爷爷都是共产党员,我当时也在提交入党申请书。见到他们,我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的认识。”

而上犹县的学生赖厚芳是从2016年大一时接受“夏森助学金”资助的,2020年她大学毕业,坚定地奔赴新疆,选择成为一名援疆教师。她说:“从我第一次接受夏森奶奶的资助开始,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学习夏森奶奶这种乐于助人的大爱精神。在我毕业后面临择业时,我果断选择远赴祖国边疆,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

对于孩子们来说,夏森奶奶不是一个带着光环的符号。她为他们带来希望,她帮助他们开启征程,追寻梦想。她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质朴老人,永远心怀热诚,满满都是正能量。孩子们也不负所望。在校期间,他们中很多人被评为“三好学生”,多次获得奖学金;毕业后,他们在祖国建设的一线奉献青春。夏森奶奶报效祖国的朴素愿望早已实现,她的爱心接力棒,也将在他们手中代代传承。

猜你喜欢
资助祖国攻坚
祖国祖国我爱您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攻坚脱贫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