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金融热词回顾

2021-04-28 17:04本刊综合
时代金融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金控两会监管

本刊综合

“普惠贷款”“金融消费者权益”“数字人民币”“赋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居民金融投资收入”“强化金控”“金融科技监管”……在3月4—11日召开的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对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金融话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建议。下面,本刊以热词梳理的方式,带大家回顾一下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两会金融话题。

普惠贷款

在2020年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的基础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再量化指标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此外,报告还提出“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表示,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大作用,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创新直达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累计设立了1.8万亿元的低息专项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对7.3万亿元的小微企业贷款实行了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对于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发放了2.3万亿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这些政策措施为3200多万户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时提供了融资支持,融资利率和费用率也实现了显著下降。陈雨露说,广大小微企业普遍关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2021年将得到延续,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将增长30%以上,小微企业的无抵押信用贷款的占比也将继续上升。“科创小微企业、绿色小微企业、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中小微企业,将得到特殊融资支持。”陈雨露说,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事业将会继续快速发展,让中小微企业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在国民经济开创新格局当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认为,应实行普惠金融差异化监管政策。在市场准入条件、银行信贷规模约束、注册资本金限制、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利率、信贷产品贴息水平、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陈建华则认为,应尽快制定《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条例》,明确我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的基本制度,建立统一、便捷、高效、合理的动产和权利担保体系,优化我国营商环境,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以金融创新名义开发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多,获取方式和渠道更加便捷,众多金融消费者参与其中。但由于我国金融消费者适当性制度尚未健全,金融创新在满足消费者金融需求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由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在提案中提到,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适当性制度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尺度不统一、金融机构落实规则不到位、金融消费者责任意识淡薄四个方面。他直言道,部分机构以“创新”为名,实质只是通过包装突破监管约束,向金融消费者销售高风险产品;也有部分机构风险提示条款语言晦涩,风险提示不明显、不完整;此外,风险测评流于形式,测评内容千人一面,针对性较差;适当性规则优先度不足,部分机构在营销推介中,刻意淡化适当性要求,导致产品错配和风险积聚。殷兴山建议,针对复杂金融产品建立全面、统一的监管协调机制,对金融消费者、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实施穿透式监管。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充分披露金融产品真实信息、风险等级及可能的损失,不得“劝诱”销售复杂产品。在金融营销方面,目前不少互联网巨头在金融产品推介中,对金融产品风险等级披露并不充分,甚至存在“诱导式”宣传行为。对此,殷兴山建议,应统一管理规则与分类标准,明确并细化适当性管理规则和要求。建立金融消费者、金融产品分类标准,如分为禁止招揽客户(负债投资、未成年人等)、谨慎招揽客户(老年人等低净值人群)、普通投资者、准专业投资者、专业投资者等五大类。同时,殷兴山称,金融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应拓展线上线下消费者教育渠道,在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将重点放在识别金融风险、远离非法金融活动等方面,在强调“卖者尽责”前提下开展“买者自负”教育,培育金融消费者科学理性的金融投资理念,增强自主决策、责任自担、理性维权意识。

金融科技行业专家苏筱芮表示,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更需要加强对数据、信息的防护,金融业数据要素应用目前已经存在大量实践,但在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例如部分机构在数据合规方面的意识有所欠缺,又如数据治理相关的标准还亟待统一,数据滥用等相关违法违规等惩处措施的细则亦有待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校长高琛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开展金融知识和金融管理的普及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提出的“建议禁止给学生办信用卡及分期”,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提出的“建议对小额网贷逾期年轻人慎用失信惩戒”,均在当天登上微博热搜榜。

数字货币

2020年10月以来,数字人民币先后在深圳、苏州、北京、成都、上海等地以抽签发放红包的方式进行测试,消费场景日益丰富。数字货币也成为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不少代表、委员建言,在金融科技应用创新试点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并探索将数字人民币与跨境支付、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有机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表示,将持续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在金融科技应用创新试点的基础上,对应用成果进行复制推广,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同时,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进一步建议,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应注重“抓顶层、重普惠、防风险”,确定数字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推动法定货币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晓红同样建议,加快数字货币风险监管顶层设计、布局并重点发展数字货币风险监测预警、风险研判与评估等前沿技术,构建高效一体化的风险防控专业队伍与统筹协调的风险防控体系。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白鹤祥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议案中,也提出要支持创建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金融“单一通行证”机制以及“新股通”“保险通”“碳市通”互联互通安排等改革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建议,陆续将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展到大湾区城市,并进一步用于跨境理财通产品的交易,透过实现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促进大湾区的资金流动。

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已从深圳、苏州、北京扩大到成都等地区。苏筱芮分析称,数字人民币目前试点平稳有序,跨境使用首先需要关注技术,试点扩大后如何在高并发的系统中保持数字人民币使用的可靠性;其次需要关注运营,如何就数字人民币培养用户习惯,做好用户留存;最后则是国际化,如何将数字人民币与跨境支付、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有机结合。

“国内线上支付技术已较为成熟,推广数字人民币试点条件良好,各地热情还是很高的。”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涉及发行、流通、支付结算、汇兑、清算等,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定、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基础设施;跨境支付结算还需要与国际规则接轨;个人信息保护与数字系统安全仍需要高度关注,并进一步加强支付机构业务监管规范等。

赋能

在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已经蓬勃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成为今年两会中众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带来《关于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撑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他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离不开“新IT”基础设施的支撑和赋能作用。所谓“新IT”,就是基于“端(智能物联网终端)——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智(行业智能)”技术架构赋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带来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体系,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周云杰认为,双循环的重要支点是激活市场需求,重点是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而中国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为中小企业赋能势在必行。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内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还是首次。

据了解,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指的是个人养老储蓄计划,由个人自愿缴费,体现个人养老责任,产品体系涵盖了保险、银行、资管等多种类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建议,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研究制定养老保险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以降低领取阶段的税负为核心,打通第二、第三支柱税收优惠,吸引更多个人参与。针对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配套出台机制相容的监管规定、会计准则、业绩考核办法等,并在估值核算、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等方面给予鼓励性政策,强化养老金融产品的专属属性。

此外,还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了保险相关话题。如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提出“建议强制缴纳长期护理保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提出“建议强制平台为外卖小哥买意外险”。

居民金融投资收入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居民金融资产中现金和存款的比例逐步下降,各类资管产品的配置占比已经接近50%,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居民活期存款。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提出,要做强资本市场投资功能,完善资本市场的信息公开制度,帮助居民提高金融投资收入。他建议,推进投融资并重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加快推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通过更丰富、多元化、品种全的金融产品创新来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到资本市场,使得居民能够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红利,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借助科技创新赋能,降低居民获得专业财富管理服务的门槛。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建议,加快建设国债期权市场,在大盘蓝筹股中试行T+0交易制度,进一步推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健康发展。

强化金控和金融科技监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引发市场热议。报告同时强调,将继续对金融风险处置保持关注,要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事实上,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混业经营的典型形态,不仅是政府工作報告的要点之一,也是近一年来监管重点关注的领域。

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的监管整体上延续了近两年的审慎态度。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看来,金控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将是2021年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中的监管重点,并且保持审慎监管前提下的创新,尤其是对金控公司,在今年将有更实质性的监管推进,这和反垄断以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监管相关。

记者注意到,此前召开的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指出,科技反垄断已是全球现象,科技巨头形成垄断,可能通过影响力来收取更高的价格,不利于消费者;控制在线商务、内容和通信的关键领域,吞噬其他行业利润;削弱竞争并压制创新。中国更需要硬科技的突出,而非无序的模式创新甚至监管套利。

苏筱芮认为,科技反垄断和创新审慎将成为未来监管的重要方向,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将成为维护金融安全、金融稳定的重要议题,预计2021年监管将在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金控细则三个方面加强动作。苏筱芮认为,目前金控仅出台了大纲办法及董监高管理细则,还有诸多内容有待完善,预计后续将在业务规范、经营范围甚至评级办法等方面有所拓展。

针对金融控股公司,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白鹤祥提出了建议。他指出,由于金控办法立法层级较低,在落实过程中可能面临困难,因此,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势在必行。白鹤祥还建议,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一是明确金控公司监管机制;二是着力解决金控办法与其他法规冲突及监管外延不完整问题;三是要完善金控公司监管的立法体系。

于百程指出:“接下来将能看到,不符合要求的金控公司将进行股权整合、业务剥离和整改,直到达标获取许可,部分难以持续经营的、严重危害金融秩序的金控公司将依法退出。”

猜你喜欢
金控两会监管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