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1-04-29 03:47李雪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4期
关键词:包块盆腔炎积液

李雪梅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吉林 辽源)

0 引言

近年来,中医在各类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有报道称,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确切,能够减少盆腔炎后遗症,且对盆腔囊肿与慢性盆腔疼痛都有治疗和缓解作用[1]。为探究中医治疗对慢性盆腔炎伴疼痛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近期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一般对象,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于我院接受诊疗的慢性盆腔炎伴疼痛患者128 例作为本次研究一般对象,按随机数列表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64 例。观察组中,年龄25~48 岁,平均(38.66±8.58)岁,病程1~6年,平均(3.25±1.24)年。对照组中,年龄27~50 岁,平均(39.10±8.54)岁,病程1~6 年,平均(3.19±1.08)年,所有患者均以盆腔疼痛来我院就诊。本研究内容与方法均遵循医学伦理学原则,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查,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临床出现小腹坠胀、低热、疼痛、腰骶酸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有增高,B 超检查显示有盆腔炎性包块或积液[2];中医诊断标准:下腹疼痛、带下色黄、量渐增、气腥秽,舌红苔腻,脉弦。②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3]。

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患者依从性低,无法配合研究各项内容进行,影响疗效判定;③中途失访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给予甲硝唑0.7 g 静脉点滴,1 次/d,联合头孢曲松钠3 g 加入生理盐水200 mL 中混合静脉点滴治疗,1 次/d,疗程7 d。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灌肠+外敷+微波理疗进行治疗,1 次/d,疗程7 d。灌肠治疗:黄芪15 g、毛冬青30 g、莪术15 g、三棱15 g、银花藤15 g,上述诸药共入水煎煮,取80 mL 药汁,温度晾至37 ℃左右,置入肠道冲洗器,嘱患者排空大便,并将冲洗器缓慢插入患者肛门,深度约14 cm 以上,注意动作轻柔,调节冲洗器流量,灌完将冲洗器缓慢拔出[4]。给予患者化瘀消痛散(方药组成:泽兰30 g、天花粉30 g、败酱草35 g、黄柏35 g、丹参25 g、土茯苓25 g、厚朴30 g、赤芍30 g、乳香30 g、红花15 g、乌药15 g、莪术15 g、白芷15 g、三棱12 g),将诸药研磨成细粉,滴入少量白酒后加开水,将药物调成糊状后用纱布包裹。外敷于不适部位,同时将微波理疗仪打开,对准中药外敷部位,调节好时间和距离,防止烧伤皮肤。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①显效:经治疗,患者下腹坠胀、疼痛等症状消失,B 超结果提示盆腔积液与包块消散,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正常;②有效:经治疗,患者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B 超结果提示盆腔积液及包块较治疗前明显减少;③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B 超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5]。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以及症候评分,对两组患者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附件压痛、子宫压痛等症状和体征以及B 超检查结果进行量化评分,采取1~3 分制,1 分为轻度、2 分为中度、3 分为重度。每个单项症状、体征与症候得分的总和就是该项目的最终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6]。

对比两组患者B 超检查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治疗前后B 超检查结果

治疗前,两组盆腔积液及炎性包块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盆腔积液及炎性包块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 超检查结果[n(%)]

2.3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经治疗,两组各项积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s,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s, 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P<0.05。

组别 观察组(n=64) 对照组(n=64)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症状 48.66±12.55# 9.66±1.25*^ 47.87±15.66 15.66±5.36*体征 38.66±13.25# 6.55±1.28*^ 37.98±12.55 16.33±5.33*证候 86.33±12.55# 17.22±3.21*^ 85.99±14.56 26.77±3.58*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1 例发生皮肤轻微红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对照组2 例发生恶心呕吐、4 例发生皮疹、3 例发生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6%,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发生在生殖器与周围组织内的炎性改变,在妇科临床十分常见,下腹坠胀、疼痛以及腰骶酸痛是该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以疼痛症状最为显著,多出现在盆腔炎症急性发作后4~8 周[7]。该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诸多因素可导致慢性盆腔炎,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外源性致病菌侵入、急性盆腔炎遗留病理改变、流产术、生产后等因素均可能诱发慢性盆腔炎[8]。

目前西医临床主要采取抗菌药物治疗,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得生殖器与周围组织发展粘连,此时应用抗菌药物不易进入,因此治疗效果不佳,加上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容易产生抗药性,同时引起不良反应,因此不少患者选择进行外科手术,但手术后仍然有较大几率复发,导致疼痛再次发生,甚至再次达到手术指征,收效欠佳。本次研究采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伴疼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中应用的化瘀消痛散方中败酱草与天花粉有清热解毒之效,对消除盆腔包块、积液以及改善白带有效果,丹参、乌药、赤芍能够化瘀消肿,活血养血。黄柏清热利湿,可抑菌杀毒,乳香、红花起活血消肿的效果,诸药共奏消肿化瘀、通络止痛之效,将其添加白酒后外敷于患处,联合微波理疗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同时采取中药灌肠,内外兼治,双管齐下。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症状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更少,证实了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伴疼痛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包块盆腔炎积液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一种新型眼科手术积液盒
胎儿腹部囊性包块的产前超声诊断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慢性盆腔炎患者该如何保养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